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

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

問:神通的根源為何?為何佛魔的神通無法分辨?

答:神通是能力,從神通上來講沒有法子辨別佛跟魔。神通是自性的本能,我們迷失了自性,恢復一點小的能力,有三大類,一類是報得,你說人死了,人死了到鬼道,鬼道是報得的神通,天道是報得的神通,你一生天、一變成餓鬼,立刻五種神通具足,這叫報得的。

  另外一種是修得的,都是修禪定、修清淨心,神通可以恢復,那恢復的大小是你的定功淺深。我們講過多少次,你證須陀洹果恢復兩種,天眼、天耳;你證到二果斯陀含,又多了兩種,宿命、他心;你證到第三果,又恢復一種,神足,神通變化;證到阿羅漢果,漏盡通出現了。漏盡通是什麼?就是執著斷掉了,見思煩惱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就出離三界,你到四聖法界去了,聲聞、緣覺。

  另外的就是有靈加持你,這個神通不是你自己的,靈附在你身上去,他離開了就沒有了。

像美國的凱西,那就是靈附在身上。這個很普遍,我們遇到很多,靈鬼附身,那個惡的靈鬼他會捉弄你,要你幫他做事,若不從、他會叫你受苦受難。

  所以單從神通上講,魔佛不分,所以佛不用神通做佛事,用神通做佛事,魔就能冒充佛,那你就無法辨別。

大的魔王神通廣大,你看《楞嚴經》就看到,所以佛用教學,魔不能教學,魔對這些道理不懂,但他有法術。

所以佛絕對是不以神通做佛事,這個一定要知道。

佛菩薩示現神通,如果暴露身份他馬上就走了,決定不會留在世間;身份暴露了,還在這個世間,這肯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

南懷瑾上師在《維摩詰經講解》也同樣提到:「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薩戒不准表現神通」。 除非他馬上要走了,那可以顯一下神通。

為什麼佛說不准佛弟子現神通呢? 因為會把眾生搞迷糊了,誤以為「神通是道」。



淨空法師:王翠明居士通靈光碟,我沒有認證過

問:弟子聽老法師的光碟已多年。最近其他居士們流通一套光碟,說是經過老法師認證的裡面都是講通靈或因果報應等事,我很受啟發。但老法師在講席中一再告訴同修要真信佛,有疑問,要以經典為依據,或如法的去求佛菩薩。並沒有讓大家去找神通解決問題。所以弟子很困惑,想請問:此人講的碟是經過老法師認證嗎?淨宗同學可以學習嗎?

淨空法師:

我在講經的時候沒說過這句話。

要知道,現在是亂世。我們人亂了,鬼神也亂了,不但鬼神亂了,我還聽人家說過,是天神也亂了。大亂之世啊!所以出現這些事情。早年我在美國,在加拿大,在日本,在韓國,到處都有啊!我常常能接觸到,不是我找他,是他們來找我,所以我知道這些資料很多很多。

關於這個事情,我們大家都有共同的好奇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就問過章嘉大師。

因為我最早接觸這樁事情是在抗戰初期,我大概是十一二歲的時候,那個時候住在福建,當地居民非常喜歡駕乩扶鸞,很多人家家裡都有乩壇。

二十多歲的時候到台灣,也看到這個扶鸞,看的時候我有懷疑,他有乩童,專門一個人扶,別人扶就不行,而且寫字很潦草,動作太快。我在那站一個小時,一個字也沒有看懂。

章嘉大師告訴我:「這是靈鬼,冒充佛菩薩!冒充神仙!哪有佛菩薩神仙真正來做這個事情!」

滿清亡國就亡在扶鸞通靈上! 慈禧太后就喜歡這個,國家很多大事都讓鸞壇來作決定。

靈鬼假冒佛菩薩來通靈,這些事情確實是有,但你可不能隨便相信! 一定要用理智來判斷! 一旦「靈鬼」冒充的佛菩薩要教我們怎麼做,就不能相信了。到時候吃了虧,上了當,就找不到他。

我們得到一些信息,要依照佛法來做!我們用唸佛,「我們用佛法來解決」,決定不用靈鬼冒充的佛菩薩,他所提供的方法!

想要化解災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唸佛」,真誠心唸佛,回向這整個地區,不可以自私自利!

念念要為了廣大眾生,我們幫助別人才能化解自己的災難! 只為自己,力量很薄弱。為什麼,你心量太小。中國古人說得好,「量大福大」!你能為很多人著想,這個力量很大,對自己幫助最大。

所以我遇到這些通靈人,他、她們來找我,我也不能不接見。我都是勸她要唸佛,勸她求生淨土。

2009年8月15日星期六

尽量不要这样扰乱别人的心

索达吉堪布
汉地有个故事说,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一起散步。他们在小道上看到一双鞋,估计是在附近干活的人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他的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教授比较有教养,他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 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那个人干完了活儿,回到这里,一边穿衣服,一边把脚伸进鞋里。突然感到鞋里有个硬东西,弯下腰去摸,竟然发现一枚硬币。他的脸上充满着惊讶和欣喜。他继续去穿另一只鞋,又发现了另一枚硬币。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话语中谈及了生病和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年轻人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所以平时即使开玩笑、做一些小事,只要损害众生,尽量不要去做。有些道友开玩笑时语言很尖锐,很刺伤他人的心,自己说完了之后,别人的脸色马上变了。除了有度化众生的特殊方便以外,尽量不要这样扰乱别人的心,伤害其他众生。而且,自己的心态或行为有过错的话,也要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念一些加持非常大的咒语,使自己的相续得以清净。大家学了佛以后,不要像在石头上洒水一样,里面永远是干的,没有任何改变。假如利他心有一点提升,学佛的精进也有改善,这样闻思修行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也会有利益。

舍去自己才能得到自己

所谓得道之人,也就是明白天意、精意之人,会把一切的苦难当成是磨练自己的需要;会把它当成是上天所赐予的福气;会把它当成是上帝的恩赐;把它当作是进入永生的必由之路。他才会真正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馁其肌腹”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才会觉得,苦难来时是一种享受,想着苦中之乐,在于享受苦后之乐,把苦难当成是上天对自己的恩顾。苦难受得多的人,福气也大。没有受过苦难的人就不会有后福,最多是一点现福。后福之大,无穷无尽。后福是永恒之福、永生之福、完美之福;而现福是暂时之福、眼前之福。因此,在永恒美好的未来世界还没有到来之前,得道之人不会以常人所认为之福为福,而会以常人所认为之苦为福。这样的人,才能够代表精神自己,精神才会借着这样的人之手显出神迹奇事。两千年前来到世界的耶酥基督,正是这样的人。他曾称他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称他是上帝的独生子。他为了能让人们明白宇宙的奥秘,了解人类的本源,认识自己,解脱人类的苦境,在十字架上,心甘情愿地流了血,舍去了自己,来显明上帝爱人类之心。但现在许多信耶酥的人,并不是继承耶酥的意志,去跟从耶稣,肩负十字架,踏着耶稣的足迹,去传上帝的真理。

十字架的道路要舍去自己,十字架的道路要爱仇敌,因为仇敌也是出于自然,他也是宇宙这个大人身上的一分子,要努力去转变化解他的坏意识。何况我们与我们的仇敌,究竟谁好谁坏?我们也说不清楚。谁都承认自己好而仇敌坏。即使我们的仇敌真的不好,也要想方设法去转变他的灵魂,转变他那不好的意识。我们仇敌的肉体和我们的肉体是被动的,他和我们在肉体上是平等的,因此要爱他。坏人的意识坏,要去改造他,转变他。人的肉体可以消灭,坏意识不能消灭,只能限制、转变和改造。对坏人要爱护他的肉体,净化他的灵魂,转变他的观念,改造他的意识。改造他的意识、灵魂,也是爱他,而且是更大的爱。只爱他的肉体,不改造他的意识、灵魂,是暂时的爱;而改造他的意识、灵魂,则是永久之爱。

先改造自己

要改造别人的灵魂、意识,首先就得改造我们自己的意识与灵魂。如果自己的意识与灵魂是邪恶的,还去改造别人的意识,那反而越改越坏,把人家善的意识、正的意识都改掉了,最后让世界正意识越来越少,而邪恶意识越来越多,世界必然会走向灭亡、走向毁灭。自己的意识不好好改造,光是去改造别人的意识,这就是恶念。真正修功的人,从来就修自己的心,养自己的性。严格要求自己,宽于要求别人,用自己好的行为去影响别人,这才是“自觉才能觉他,自度才能度人。”自己无觉,自己无度,又如何去觉他?如何去度人?许多气功师,自己没觉,拼命去觉他,自己还没度,拼命去度人,最终把人渡入更苦的苦海,把人带进更大的迷路。结果是越教导人,离真理越远,瞎子领瞎子,两人一起跌入坑内。

病从哪里来

讲到这里,人们应该明白,病是什么?病从哪里来?如何消除病了。简单地说,病是人们违反天意(或叫自然规律)的必然产物。违反了天意,天就用病限制我们的行为,不许我们超越自然给我们划定的界限。当某些人正是得意忘形地向大自然猛烈进攻之时,病来了,灾难来了。大自然不限制我们怎么行?不限制我们,不约束我们,我们一味向大自然索取,极少给大自然奉献,将大自然的计划打乱,大自然必然会反作用于人。“人有常,天道无常”,其实应该说“人无常,天道有常”。天道永远按照祂自己制定的计划行事。只有我们人类,盲目的行为,经常想脱离天道的正常轨道。是天道经常在扭转和调整我们的行为和意识,好让我们步入祂的正常轨道,产生同步共振。

在我们人类中的许多人,经常在某一点上无止境地向自然进攻,向天这个大人进攻,使衪不得不用病来制服我们,用灾难来制裁我们这些不懂天道的人。要不然,自然规律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可能。自然有能力让我们生病,自然也有能力让我们恢复健康。也就是天有能力让我们生病,天也有能力将我们的病消除。这支配天的能动能力是“精”。归根到底,我们还是既主动又被动地生存在精里面。练功的人达到天人合一,病也就没有了。天有能力在瞬间让我们的疾病产生,祂也有能力在瞬间让我们的疾病消除。对祂来说,再大的病,产生与消除都易如反掌。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精神让明白精意(天意)的人产生高功能,祂利用意中人的假象作载体,祂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个载体作用到病人身上,将病人的疾病消除。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这一现象,相信给你发功治病的载体人。然后祂自己又通过这个载体人的口,发出自己相对真实的语言,让你相信明白祂的话,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过渡,从而达到逐步转变我们意识的目的。最终祂要将世界引向大同,让全人类合一。所以说,练功是练境界、练意识、练心灵。境界愈高,功力愈强;意识愈纯,功能愈高;心灵愈美,用功愈灵。

如何做到真正的放下不执著

我们经常说的不执着,不是不让你想,而是不让你执着。很多人一听说不能执着,就不敢想这个、不敢想那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如果什么也不想就变成傻子了,那是最愚痴的人,也很容易修偏。

那些特别高深的法,都是不让你执着,直接让你放下一切,大圆满法也是,禅宗也是。禅宗的境界相当高,大圆满的境界更高,但是我们能达到么?一开始就不执着,连想学想修的念头都没有,怎么学啊?怎么才能修成啊?这些都是最高的层次、最高的境界,只有最上等根基的人才能做到,一般的人不可能。所以我们首先要执着,执着出离心、菩提心,经过执着的修法最后达到不执着的境界。

很多人都用“不执着”的见解来要求自己,也不取舍因果,也不护持戒律,随随便便地。已经造业了!弥天大罪!这是佛法里讲的最大的罪过!这里有个误区,你证悟了,真正达到那个境界,懂得了这个道理,能把握住了,那个时候你才可以这么说,之前是不允许的。很多人根本没有基础,就直接修那些最高深的法,这是修偏了。你根本不会站,怎么可能会跑呢?前行的修法修好了,修正行的时候很容易。

我们的修行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但是你要会学、会修、会放下。如果你真正放下了,什么也不用放弃,那个时候一切一切都是你的。没有放下的时候,你一切一切都要放弃,因为你心没有自在,都不是你的。

你看,这暂时是我的财物、我的家庭、我的孩子,过几天、几个月、几十年,就分散了,都不是你的了,连自己的身体都要失去。当你真正自在了,那个时候不生不灭,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什么叫大自在?你的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你的心是你自己的。

“我的心是我自己的呀,现在也是!”现在不是你自己的!是别人的!你活在别人的眼光下,为别人活着,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总随外境转动,没有自由,所以活得累。心没有自在,就不是自己的,那个时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的心自在了,自己把握住了,想放开可以放开,想收回可以收回来,心无边无际,无处不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关键是这颗心,一切功夫都下在心上。到底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你先把这些弄明白,然后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出离心,那么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出世间的,包括日常的琐事。如果你的发心不是出离心,还处在执着和贪恋当中,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的,都是轮回。

决定感召婚姻美满、幸福命运之方法!!!

大家都非常清楚,造作邪淫罪业能够极大的影响自身的命运、消耗福报,感召挫折与困苦,对未来的婚姻亦有极大的影响,乃至婚姻不顺、婚后夫妻相处不如意等等,其实这所有种种的恶果皆是缘于业力的驱使,可见业力之难以抗拒,非世俗的一些技巧方法所能抗拒。命运的流转也是业力的驱使作用下人和环境的变迁、流转罢了。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多种善业,让自己的命运被善业力驱使,这样决定就会越来越美满、如意、幸福。

想必我们每位年轻人都要结婚,或者也有同修已经结婚了,婚姻在一个人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关系着自己修行能够顺畅的一个决定因素,家庭和睦,修行自然能够非常安稳,家庭若不和睦,难免心思被重重障碍缠绕不得解脱。为了自己的家庭幸福与和睦,末学有个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利益。

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大多数都要花费好几万乃至十多万或更多的钱去办结婚宴席,其实在办宴席前,可以预先考虑多预算一万元或者更多(也可随力而定),其实也不算很多,专门用这些钱来印送戒邪淫书籍,为自己的婚姻家庭祈福,至少可以印送几千本,广为流通,一本书或许就能够改变一个人或者多个人的命运,何况几千本书。这本是一件净化人心的善事,想必男女双方的父母都会没有意见的。这样的一个行为,仅仅花这么一万快钱,但其善业力是决定不可思议的,这个善业力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驱动力(被原来恶业力所驱动改为善业驱动),乃至这个善业力量足以把人推上天(这当然指异熟果报),若能更回向法界,回向净土,决定成佛无疑。

造作邪淫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极其巨大,有的影响不是呈现在表面上,而且一些不可思议、想不到的因缘去影响婚姻、家庭幸福,很多人往往还会怪什么冤情债主,其实不知道本质是自身的邪淫业力,自然感召一切外境和鬼神皆来影响其婚姻和家庭,有的人造作邪淫后通过猛力的放生,从因果上来讲这样对消除邪淫恶业力其实不是很对机。

放生是会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对于邪淫恶业力,消除的最好方法还是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宣扬戒邪淫,宣扬戒邪淫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印送戒邪淫书籍,净化人心,救人慧命,这个反作用力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因为明白的邪淫危害而不造邪淫,自然这个人的家庭婚姻会和睦幸福,当我们成就了别人的家庭婚姻幸福和睦,那么我们自然自己也会得到一种反作用力使自己的家庭婚姻幸福和睦,这就是因缘果报,亦是善恶业力,法界的一种自然规律。

故末学至诚劝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或者已经结婚但婚姻家庭有各种障碍的人或者本身家庭就幸福的人,能够为其自身的婚姻家庭用这样的方法来祈福,决定有极明显和不可思议利益的效果,不然这些钱只是白白的供人饮酒吃肉消耗掉了,那真的非常可惜。

世间人皆舍得花钱购买保险,为何又在这个决定因缘果报上的保险上迟疑呢?用这点钱就能够换的家庭、婚姻的幸福,为自身积累大福报,若是聪明人,对这样的好事情还在疑惑什么呢?

造作邪淫,仅仅是忏悔,以后永不再造,过去丢失的福报可能都还是不会回来,我们更要积极的将功补过、广修善业,如此才能够找回过去的福报、乃至更多,末学看过很多邪淫因果案例,这也是分析总结出来的,例如造作邪淫没有子嗣,光忏悔以后不造作还不行,得劝化若干人同样不造邪淫,才能够有重得子嗣的福报,就是这个道理。

普劝大家都能够积极宣扬戒邪淫,从自身戒邪淫做起,从劝化身边的人、身边的小事做起,决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利益。

妙祥法师: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因为咱们大悲寺规定,睡眠为四个小时。这个规定不是咱们僧团创造出来,佛在世的时候就规定了僧人四个小时的睡眠,我们能得到这个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种修行方式是很殊胜的。这种睡眠四个小时是来源于《阿含经》。《阿含经》讲述佛当时领导的僧团是怎样修行的,其中睡眠就是四个小时。到十点锺,晚上都在讲法,晚上都是讲法的时间。

睡眠对我们来讲是五盖之一,财、色、名、食、睡,最后就是个睡。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堕落睡眠里去,因为我们认为这个睡眠必须保证,医生也是这么讲:你身体需要,要保证睡眠,不要得官能症,最起码的不能睡八个小时,你得睡七个小时。甚至告诉你睡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就让你使劲睡。睡觉,我们在世间上不知道它的坏处,但知道睡过多了,你不起来去干活,没人干,你不去挣钱没有吃的,所以他就起来去做,但是睡眠也是多。

为什么睡眠不能过多?因为这个睡眠,当我们需要睡眠的时候,也就是休息状态,也就是你从睡到醒这一段时间是你的需要量,这是个需要量。当我们醒来的时候,你这个需要量已经满足了,它已经休息过了。再睡,那就是做梦,胡思乱想,天南海北,又飞又跑的,再醒了的时间,它就特别地疲劳,因为这个脑子的运动已经开始活跃了,不再休息,甚至有时候比白天还累。所以说,在修禅人,特别体清老和尚就告诉大家:你睡一觉就起来,睡醒就起来。他每天都是半夜起来,有时候就诵咒,就这么精进。他睡一觉就起来了,就不再睡了。

实际上我们睡四个小时就足够用了,为什么还困?是我们的习性在困,并不是我们身体需要。多睡,一个是多梦、疲劳,更主要的,欲漏都在醒了以后再睡觉的这一过程,因为有了梦境,它就産生各种的色相,它就会导致欲漏了。我们修行知道:欲要不除,三界不可出。所以我们想除欲,必须从睡眠这块要下手,要少睡。睡眠能毁掉我们的清净心,也会破坏我们的禅定力,也会使我们没有智慧。睡眠多了,这害处很大。

过去佛在世不是讲过嘛,有一个尊者,因为一讲法他就困,一讲法就困,佛就呵斥他:一睡一千年,是蛤蚌类。就是说,这一睡就会睡到一千年去,这样的果报。这样的果报是什么样呢?也就是蛤蚌类。蛤蚌我们知道,生在海底的那些动物,一种一开一合的,中间有肉的就是蛤蚌。一睡一千年,这一千年都在昏沈之中。所以多睡会堕落畜生道,不是没有因果。说我睡觉无所谓的,还有人说我是睡仙,还有“睡禅定”,睡觉做禅定等等的,这都是自己在给自己讲一个很吸引人的童话来欺骗自己、来欺骗别人,这是不合适的。
我们知道睡眠的害处,睡眠会堕落;另外睡眠多了,可以耽误我们的修行,使我们正念提不起来。我们如果稍稍一贪睡的时候,那几个小时一会就过去了。睡四个小时也不大得劲,两点起来睡到六点,他也能睡。这四个小时,你知道要做多少事情?我们可以两点锺起来,跑香、坐禅、上殿、诵咒,四个小时完成很多的事情。要是这四个小时的时间你抓住了,这个成佛的机会就越来越大;如果你失去了,反而失去了成佛的机会。
那少睡,我们困不困呢?

从习惯来讲是困的,但是你真正少睡,它反而不困。你看今天两点锺起来,它很精神;你要三点钟起来,它就不精神;六点钟起来,它也不精神。说六点钟我挺精神。眼睛是瞪得挺大,但脑袋就象浆似的,它没法运转,糊涂,什么事也想不起来,另外分析问题,它也软弱。所以睡眠过多了没有智慧。睡眠多一个破坏了我们的修行,另外没有智慧,这也是一个大原因。我们早起来,四个小时一觉起来以后,反而不困,主要是个习惯性。现在大家可能基本上也好多了,因为大家到时候起来,两点钟起来打坐,很好的去做,也很清净、很清凉。但是,大家还有一个后备军,等到下了殿回到屋里,还可以躺下来一觉,发现有这样的人。这个不好。因为要多打坐、多诵咒,两点钟起来,起来以后就不要再贪睡了。有时候困怎么办?你打坐,慢慢地就把它调过来了。所以少睡并不困,多睡困。多睡没有智慧,脑袋昏沈。

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吃完饭,这困劲就来了,特别年龄大的,这个困劲就特别强。这一段有的甚至你不眯上个三分五分、十分八分、或半个小时,它缓不过这个劲。因为食物进入胃肠以后,有时候脑袋缺血,会造成这个状态,一缺血它就要昏沈。我们怎么办来克服?就是我们中午要找事情做,吃完饭不要进屋,不要找床,在外面。

刚来大悲寺的时候,一到中午的时候,我就拿个小铁丝做条鈎子,去捡东西。那时候有沟,上沟里捡塑料布、捡个破东西,拿个口袋往里装,天天中午就干这些事。这里还有一个笑话。就是有一回我正在捡,来了几个拜佛的,就问我:“你们那个住持师父在哪呢?我们找师父,上哪去找?”我说那你上客堂。告诉他上客堂,他挺谢谢我。上客堂,客堂又给领回来了,告诉他在那头呢,说那个捡破烂的就是师父。这他还挺惊讶,惊讶以后,我在沟底下,他在沟上面就磕头了,挺感动,也没想到这个师父是个捡破烂的。

所以我们为了减少睡眠、不困,中午你可以去做户外活动,一个吸收空气,另外克服这个睡魔,另外呢,受人尊重。你看多受人尊重,你看你要去做了,没准他也能给你顶礼,这个是很好的事情。

少睡对我们的修行是一个抓紧时间、了脱生死的好因缘,别人修八个小时,你要修十个小时,那你就超越别人不止一倍两倍的问题了,因为你这里有一个努力的问题。因为这个努力可不是那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以这个努力太珍贵了,了脱生死往往就在后面你是否再进一步努力的时候。你看你四个小时都克服了,但是你到中午又给它睡一觉,或是我找时间我再睡一觉,那就不行了。如果我们少睡,就给我们了脱生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因素,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大一个因缘,那是我们修行所想达到的。有时候我们根本费了很大劲都找不着,但是由于我们少睡,这个因缘它就来了,这么殊胜。

有的人可能担心:我睡少了,脑子糊涂,有时候记不住东西。是,这面记不住东西,但你少睡和努力以后,它有智慧,智慧慢慢从心里就生出来了。本来你想把一个事情做好,你睡得挺多,你不见得把事情做得很好;如果你能够减少睡眠,有时候你想达到的目标,没有费劲,你也没有去做过多的努力,它就会因缘成熟。因为精勤也就叫勇猛。文殊菩萨讲,勇猛就是智慧。我们减少睡眠就是勇猛,就是智慧。有时候我们从文字上、从经书上,甚至参学去,做了种种的努力,你不知道睡眠少了就是智慧。我们有时候捡到了西瓜,反而给扔了,认为它不是西瓜,我们再去找西瓜,再去找。所以我们有时候很可惜的。现在我们要是把这个宝贝抓住了,我们何必再去找呢,是不是?你想抓住这个西瓜,少睡就能抓住,多睡就抓不住了。

有的人认为:行,早晨两点钟起来,我也能起,晚睡我也能睡,只要你看不着,我就多睡一点。为什么?认为这些修行,是给师父修的,他不是给他自己修。他认为睡觉是自己应该得的,少睡是给师父少睡,所以叫师父知道:你知道我少睡就行了,剩下就是我的事,我就可以满足我的需要去多睡。完全是这么的想法。所以有时候找不到人了,一看哪去了?呆屋里睡觉呢。一招,不好意思,为什么不好意思?还说不出来,他心里可能埋怨:你看师父今天把我发现了,没躲好,应该躲好好才行,找个师父发现不了的地方就对了。通过这个我知道,他是给我修的,不是给他自己修的。我们应该有个主动性,要对睡眠生起厌烦心,因为它耽误事。虽然都是你的东西,也是你的自由,咱们虽然看不着你,你在看不着下你打开一个自由,这种自由也是害人。我们平时本来就不清醒,再多睡那就更糊涂了,我们减少睡眠是为了培养善根福德因缘,也同样为了早开悟。因为一个睡魔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定力就没法産生;你把睡魔要控制住了,我们定力必然要上一层楼。

比如上殿,有时候我也注意观察,有时候咱们看咱自己的人,上殿也老迷糊,晃荡晃荡,有时候也瞅着愁:你怎么上殿还困呢?但是和外来的一比,一看他这个劲头,他就不一样,他有个内在的定力在那块,那脸就透着那种定力。有一种什么呢?就是风暴来了,我能顶得住,有一股定力,一看这就不一样。你等到那睡眠挺多的,一天两天跟你俩靠靠,三天四天就靠不过你了,有时候靠不过就走了,就不行了。这是平时没有锻炼的关系,如果有了锻炼,我们面对困难就能顶得过去。想少睡不困,就是早起。比如说,书勇,有时候晚上十二点钟就起来、一点锺起来,他说他这一天不困,这就是早起的好处。你要晚起,他就不会这样的,你越晚起他困觉越大,你看他睡到那八点十点的,他照样的困,浪费时间。你看刚才讲的书勇,他早起反而不困,很精神。而且越是少睡,他心情越好。为什么心情好?他有定力,他有什么问题,他一下靠定力就把问题解决了,他没那么大烦恼。你看越多睡的人,胡思乱想,起来想来想去,他就烦恼了,烦恼多了,道修不下去了,道修不下去怎么办?就得往回转了,会退道的。多睡会退道。

所以这个睡觉也不是小事,是五盖之一,财、色、名、食、睡,你看看,它是地狱根。你想不下地狱,你就少睡;你要想下地狱,那你就多睡。睡得越多你下地狱越深,这根据是这么量的。我们平时看看自己是否能下地狱,你先量量你睡几个小时觉。有的人老睡,搁屋里老睡,有的借理由:我有病。所以有时候看大门这活我就不愿意叫谁干,就愿意叫女居士她们看,出家的不愿让他们去,去了睡多了以后就是麻烦事,以后剃度了到僧团里,他很难改过来。

大家以后要少睡,最好是不要在屋里,不要上床,在戒律来讲有那么一条。特别是高大广床那更不允许,实际上,床上都不允许你随便坐着。平时你想修行就远离床,这个不是不能克服,很好克服的,只要是有长期心,不怕累、困,慢慢就好了,这定力就增加出来了。佛在世讲一个罗汉,因为他老困老困的、老睡觉,佛呵斥他以后,最后他一精进一努力,眼睛瞎了,但是换来了天眼,是不是?这也是因为他不断地克服睡眠,少睡有定力,少睡有智慧。我们知道这个,我们就应该少睡。

少睡的好处基本说出来了,具体办法,我们说吃完饭做事情,得要活动一下,把它躲开,躲开了就不困了。另外多睡还有个害处,对身体不好,压迫肾脏,对五脏六腑都有个压迫现象,会导致身体各方面松弛和僵化,肌肉松弛,关节僵化,这都是害处。你要不信,你就试一下,你要躺个五个月、六个月的不怎么动弹,最后,原先你没躺之前,你走个十里二十里、几十里地都没问题,等你躺半年以后,你连三里五里都走不了。因为什么呢?就是肌肉松弛,没有力量,关节僵化,不能运动,迈不开了,另外呼气也软弱,心情更不好。种种的害处,都不能多睡。

如何调伏?我们应该向这个尊者学习,要勇猛。但是这勇猛也不好勇猛,现在有的人就不勇猛了,刚才已经听出不勇猛的信息,这就不好。我在这讲了,他还不勇猛,看来就是平时多睡的原因,平时要是少睡,这时候他就不能发出这样的信息了。你这个多理解,慢慢克服。 

周围人的变化才是你修行的进步

我们是要救度众生,是要为佛教做贡献,但是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自己的家人、孩子、亲朋好友做起,然后再逐渐一步步扩大范围。你连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都没有救度,还想救度其他的众生是不可能的。你先走一步,然后再走两步,这样慢慢才能走一百步。

现在有的人说,我对家人不行,但是我非常慈悲,对别人特别好,别人对我的印象也很好。这就说明了你就是不行,你就是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别人不了解你!你偶尔说几句空话、好话,帮帮别人忙,这没什么可难的。难就难在对身边的人要持之以恒地付出。你身边的人,经常跟你接触的人,他才了解你。你要经常关心照顾他们,要经常为他们付出,那才是真正的难处。你能感化他们,这才是你真正的进步。

你修行的进步,并不在于你念了多少遍什么咒语,念了多少遍什么经文,做了多少遍什么功课,也不在于你一天打坐几个小时。你修行是否有进步,就看你周围人的变化。如果你对周围的人影响非常好,他们对你都很满意,还对佛法有兴趣,那说明你有修行了。你能把他们感化了,这才是你修行的进步!如果不是这样,你周围没有变化,还是跟原来一样,甚至更不好,那你念的咒语再多,你做的功德再多也没用,说明你没有修行,没有进步。

宁静 慈悲 感恩

学诚法师
法门之光的七日,是我们闲暇的七日,是我们思考的七日,也是我们聆听智者教言的七日,在这七日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那红尘中追逐的一切,给我们的心灵放假,体会一下这难得的清幽与宁静,体会其间的慈悲与感恩。

宁静

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前进,在带给我们无比充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将我们内心变得贫瘠无比;知识的爆炸,信息的充盈,让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是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却感觉一无所获,内心空虚无比;街市上的车水马龙,都市里的灯红酒绿、热闹喧嚣,让我们繁忙不比、兴奋不已,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却长满了野草,无暇整理。我们这个社会不缺乏物质,不缺乏知识,也不缺乏兴奋;但我们缺乏精神,缺乏智慧,缺乏思考,缺乏那闲暇之刻的宁静以休息我们那颗早已疲惫不堪的心……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之一:我居然可以安于宁静的生活

每天,在寺院里的晨钟暮鼓中起息,吃着法师们每天吃的粗茶淡饭;诵着法师们经常读诵的佛经、佛咒;像法师们一样每天静思、坐禅;严格按照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生活。看着寺院里的古树参天,绿草如茵,古朴建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觉得已经在这里待了很久,真是“山中只一日,世间已前年”。

每天看着法师们的缁衣布履、慈眉善目,那种从容安详的神情,让人有一种风轻云淡,超然物外的联想。仅仅数日的生活就让我忘记了世间的烦恼,忘记了令人烦恼的琐碎小事,这些纷扰复杂之事居然能被我轻松地抛置脑后,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以前我天天念叨、耿耿于怀的事情居然不再想起,很让人惊奇。

远离了红尘俗世,远离了电脑网络,每天早睡早起,每日粗茶淡饭,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简单,这样的惬意!在不绝于耳的诵经声和谈佛论道的智慧之声中,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宁静,我居然甘之如饴,这对于以前习惯于热闹,繁忙的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居然可以远离美味佳肴、功名利禄、花花世界,安于这种简单而朴实的生活;不再忙碌,不再俗务缠身、不再夜不能寐,不再日日担心。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或许这就是宁静的力量,把心放开,你会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原本简单,我们的心原本朴实。我很庆幸在法门寺我又找回了迷失已久的自我……



之二:自足的快乐

在未来法门寺之前,面对炎炎夏日,我经常性的烦躁不安,为此我在暑假期间突然性的停止了所有的功课,停止了往日的繁忙;可是突然的闲暇却令我深感空虚,习惯了忙碌生活的我,不知道到闲暇为何味;身处喧嚣世间的我,不知宁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我到底将来要在我所学的专业中将自己造就成什么样的人?我很迷茫,我不知所措。

但当我刚一踏进法门寺这一佛教圣地的时候,我好似真正进入了佛陀的清凉之中,心定了下来,似乎没有那么烦躁了,开始能有心情,有时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

每每早饭后的散步,都会在大雄宝殿前看到一位老法师看似忙碌却安稳宁静的身影,他每日扫殿,供灯,身手轻健;可是当游人如织的时候,他却静坐如钟,判若两人。一日我走进大殿,在礼佛之后,走近法师……

“法师您每天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感觉寂寞呢?”

“每天有佛陪伴着我,有佛常驻在心中,怎么会寂寞呢?”

“每天这样的生活,会不会感觉单调与无聊呢?”

“在你们看来,可能会觉得没有意思。可是我每天诵经、念佛,打坐参禅,所体会的是一种自足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来自外界,而是源自内心,所以再多的游人也打扰不到我,在单一的事情也不会感到无聊和乏味!”

自足的快乐,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心中的迷茫和烦躁也不知哪里去了。



之三: 法门寺早行

清晨行古寺,疏雨浥尘氛;

青灯明林色,石塔如青冥。

远钟湿云外,凉风动铜铃;

森罗万象具,禅心自空明。



慈悲与感恩

在当今这个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里,市场的大潮似乎淹没了社会的一切。商品经济如同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掩盖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它主导着一切,甚至人的灵魂。人与人的交往都变成了利益的交涉和可以换算成金钱的买卖。别人为我和我为别人的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无偿的而都变成了似乎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都是有目的并抱着功利心的。

于是人与人之间便不再心存感恩,因为没有恩情所言。父母养育儿女的恩德被视为必须尽的义务,被儿女认为天经地义却不怀感恩;师长辛苦的教学与付出被认为是为了获取工资和名誉,而不再尊师重道,礼敬有加;同事,同学、朋友对你的关心不是被我们是做真心的关怀和帮助,而认为是另有他图。陌生人的帮助和关怀我们更会退避三舍,避之不及,唯恐吃亏上当,被欺被骗。当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也会犹豫再三,最后毅然走开。而当有人做慈善、行义举,则被视为另有所图或邀名逐利,作秀表演。我们的社会中的人和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与关怀,更奢谈慈悲与感恩。

可是我们这次在“法门之光”夏令营的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一切都与社会上的种种情景大相径庭。在这里人与人之间都互不设防,心与心都是打开的;大家互相帮助,其乐融融,犹如一家。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将人心中最纯真最善良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在这里大家感受到了温暖与人性,学会了慈悲与感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之一:以慈悲的心包容别人

在这里所感受到的一切完全与我在社会中的感受不同,这里大德法师,各位义工菩萨他们都有着亲切平和的神情。他们对我们这些学员的关爱,为我们付出的劳动和心血,让我感受到人心向善的本质,这就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之心。听法师们讲佛陀在因地修行作菩萨时,曾经无数次的舍身饲虎,也无数次的割肉喂鹰。佛陀对动物都是如此,对于作为自己同胞的人类更是慈悲至极,无以复加。而法师们则是在力行佛陀的教言,给我们展示出无比慈悲的胸怀。

法师们教导我们要心怀感恩,我们的生命离不开他人的付出和帮助,我们的成果也是无数人的心血与劳动的结晶。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的创造,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其中有我们认识的亲人,朋友,尊长,更有我们不曾认识的无名大众。这些人我们都应该感恩,感恩他们的辛苦付出,感恩他们成就我们生活的一切。

佛陀的教导使我认识到现实中的人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在生活中保持轻松,诚恳,谦虚和感恩的心态,学着用慈悲心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而不是去批评别人,或是妄图教化别人、改变别人;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用委婉和耐心的话去开导别人,帮助别人成长。这样在别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和进步。



之二 福慧营教我学会了感恩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很沉默,很冷漠,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很自我的人。总感觉有些东西是假的,是装出来作秀的,或是为了一定的功利的目的而逼迫自己做的。可是这次参加法门之光福慧营的短短几日,我的这些观念全部颠覆了,我发现了藏在人心灵深处那最底色的真情,善良和美德。法师们、义工们那种任劳任怨,不计付出,牺牲自己成就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明白了什么叫慈悲,奉献和感恩。

每天早上3点当我们还在梦乡的时候,餐饮部的义工就已经起床忙碌了,他们只有几十人的队伍却要做几百人的饭食。在几个小时之内,从择菜,洗菜,切菜到炒菜,做各种主食,再到为每个人不厌其烦的摆碗,加饭,最后再逐一清洗碗筷。我没有看到他们任何一个人有任何的怨言,有任何的偷懒。时常有心急的学员因吃饭晚了而抱怨,他们都是一个劲的说着“对不起”而没有任何抱怨,况且这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责任,并不时的问,饭够了没有?

还有场地组的义工们,每天晚上大家都回去休息的时候,他们忙碌在法堂,将凳子都换成蒲团,以备第二天早上的静坐之用。而在大家静坐完毕去吃早饭的时候,他们又将蒲团换成椅子,以方便学员们上午和下午听讲座之用。因为人数众多所以他们的工作十分繁重,所以有人建议取消早上的静坐改为其他活动,但是他们听说后,立即说:“静坐修定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功,是堪破烦恼,开发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怎么可以因为我们的一点辛苦就耽误了众多人的法身慧命呢?"

每天讲座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每当学员们听到精彩处而开怀大笑之时,我们是否想到还有很多人因为为我们服务而不能来听讲座,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精彩和快乐。那就是安保组的义工们,他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轮班执勤,或守护在宿舍门口,或坐在骄阳之下,或在夜深人静的夜里还在寺中执勤,爲了各位营员的安全和健康,他们放弃自我成就了大众。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夜里遇到从龙泉寺过来专门作法会报道的师兄师姐们。那时已经是夜里一点多,因为自己白天学的很兴奋,就跑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时正看到他们几位从电教室的方向走来,并劝我早回去休息,自己能好好休息也不会影响别人。我就问他们怎么这么晚也不睡觉,当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才知道他们是为了赶稿子一直忙碌在电教室,而且都是在龙泉寺做长期的没有任何薪水的义工,我瞬间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原来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的夏令营的精彩内容能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参与、受益,这都少不了他们的功劳。虽然他们都这样辛苦的工作,但第二天他们又早早地意气风发地出现在活动现场,认真地听着,认真地记着,唯恐漏过哪位大德任何一句有意义的话语。

然而最令我感动也是给我震惊最大的是:他们每个人都在辛苦付出,任劳任怨,关心他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或者说干的不愉快。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满足的笑容。而且都不把自己所做的当成自己的功劳,而是都在感恩三宝,感恩寺院。他们说三宝和寺院给他们培福的机会,给他们利益他人的机会,给他们亲近三宝的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做的特别高兴。

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快乐、纯真、善良。信仰佛教的人之所以快乐,就在于他们心怀慈悲,心存感恩!

攀缘布施不清净

在与信众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因为迷信而“挨宰”,或者说信众往往被“强行布施”了。这让信众对佛教中的布施发生了很强烈的迷惑,他们往往因此对布施产生了恐惧心理,因为他们往往是被恐吓“如果不布施就会有什么什么灾难要发生在他们身上。”

这种问题实际上可以用攀缘布施说明。因为这种布施往往是施主无力而勉为其难的布施行为,而且这种布施行为实际上不能算布施,或者说是不清净的布施。因为布施只有具有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中间物)的布施,才能具有最大的布施意义,同样才具有最大的布施果报。

这在历史上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破灶堕公案所记载的:“嵩山破灶堕和尚,不称姓字,言行叵测,隐居高山,一日领徒,入山坞间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钉物命甚多。师入庙中,以拄杖敲灶三下云:咄汝本砖土合成,灵从何来?圣从何起?恁么烹杀物命。又乃击三下。灶乃自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立师前设拜曰:我乃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已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

为什么大家要给灶神布施?就是因为灶神利害,或者恐吓,或者显灵,所以大家都要去供养或者说是布施。这是完全的攀缘布施行为,不管他的能力如何,这种布施都是没有必要或者说是不清净的。因为有所求的布施果报不大,如果是被恐吓而去布施那就更没有意义。

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他没有清净的正法,那么他的能力也就有限。如果他是清净的正法,那么他不会去恐吓他人,更不会因为一点点的财物而去做犯戒乃至犯法的事情。他只会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道,帮助你是他的本份,没有主动帮助你他就已经是在偷懒了,怎么会去做违法的事情?

所以,这些恐吓行为实在不值一提。因为他们跟本是没有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了,才不得不去做这样很不光彩的事情,谁没事想跟无缘无故的人结怨呢?谁会无缘无故去做这样低三下四的事情呢?很简单,如果他有本事,他的恐吓能兑现的话,何必不直接就把随手能拿的土块变成黄金来使用,何必要跟你过不去而恐吓你呢?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害怕,不要被他的三言两语所恐吓。当然我们更不必要与他们去争执,应该知道他们与街边的乞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已经可怜的到了用自己的尊严来向你乞讨一些生活资料,你何必还要与他争执呢?当然更不值得与他们结怨。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就像对待街边的乞讨丐一样,多少布施一点,实在没有东西可的时候,就布施给他一个微笑。应该知道,他们实在是非常可怜,他们已经可怜到需要用自己的尊严来某生了。所以,我们给他点帮助实在是非常应该的,没有必要与他们争执,更不要害怕他们的恐吓。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他们实在是我们的善知识,因为他们一再地提醒我们要行布施,在提醒我们有机会做快乐的事情。

因为布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但要常常去做,而且要如法去做,没有必要选择,只要现在能布施那么就在现在布施。因为也有人问我,是行助学布施好还是给寺院布施好?如果你是及时布施的人一定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的答案是遇到谁先需要布施就布施给谁。

吃亏是福

假如别人骂你自己心里舒服,那么就让别人骂吧,自己也可以消了业障,也可以让别人心情舒畅,骂你其实是给你添了福报,打你也可以让你快速成就,何乐而不为呢?

假如别人多说你几句可以过过嘴瘾,那么就让别人说去吧,你洗耳恭听好了,听完了笑一笑就可以了,说对了你就忏悔自己改,说错了也被风吹走了无影无踪,说重了如果不对说的人还要负业报的果,与你自己也没有关系。假如他人曾经霸占了你的房产,那就让别人拿去吧,因为别人很喜欢的,记住:人有一亏,天有一补,我体会到这句话很对,结果我并没有因此而损失什么,相反一切却越来越顺利,上天反而更照顾我的一切,让我更加的拥有。假如在利益面前别人想争就争去吧,别人进一步你就退一步,让别人赢了有何不可?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这里失去别处还会补回,不该是你的即使得到了还是要失去。假如可以帮助别人就无私的帮助一下吧,对你来说也损失不了什么呀,布施也并没有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伤害,捐多一点少一点也没有关系,重在参与的一颗虔诚的心,众人拾柴火焰高。

假如十三亿人一人捐一元,就是十三亿了也可以成办一项伟大的事业。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头上三尺有神灵,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还有天知地知你知呢冥冥之中自有好报,真诚助人,功不唐捐。假如你经常地帮助别人,出点力气帮人推一把车子,说几句安慰的话让别人心开意解,说几句鼓励的话给别人勇气士气,把不穿的衣服给最需要的人,给老年人几百元钱,你也会体会到最最的开心。给陌生的人一个微笑,给同行的人一个招呼,给旅途的人行一个方便,百年修得同船渡,珍惜缘分,让着点别人。

假如你付出了很多很多,有一句话叫:天道酬勤!该你得到的好的一定会得到,不该你得到的恶运自然会远离,有时侯会是塞翁失马,其实坏事也不见得就真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是千变万化的,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

假如你有一颗至善真诚的心对待别人,你去哪里都会有很好的遭遇,因为你没有想去占别人的便宜,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其实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不要害怕去帮助别人,你帮助了别人,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天总会很清楚的,上天肯定也会派另一个贵人相助你,让你最难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到最后都变得很容易很容易,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感悟了,在此供各位有缘人参考。

花开花谢,不执著

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论是山川大地、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与现象、我们的身体、思想、心理反应、……等,都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甚至包括所谓的原则、真理,也会随著时空的不同,而阶段性的有差异。到了该改变的那一刻,应该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执著。

但是要做到不执著谈何容易,该如何祛除执著呢?不妨试著从理性的分析,和对自己身心的体验,来练习袪除执著。

所谓理性的分析,就是用“因缘”的观念,来理解事物的真相。因缘是指一切的现象,不论生理的、心理的或自然社会的现象,都是时间和空间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关系,是由许许多多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的,无法单独发生,也不会突然出现,更不会永远不变地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缘条件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本你以为绝对不会变的事物,就会有了变化。

另外一种则是用体验的方式。我们体验自己生命的过程,会发现人的生命从小一直到老,到死为止,都在不停地变化,自己的身体、生理在变,观念也在变。

例如一个人,本来是小男孩、小女孩,然后是少男少女,然后变成中年男子妇女,最后变成老先生、老妇人,不断、不断地在变,如果要执著,究竟要执著哪一个呢?究竟是十六岁的是我呢

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论是山川大地、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与现象、我们的身体、思想、心理反应、……等,都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甚至包括所谓的原则、真理,也会随著时空的不同,而阶段性的有差异。到了该改变的那一刻,应该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执著。

但是要做到不执著谈何容易,该如何祛除执著呢?不妨试著从理性的分析,和对自己身心的体验,来练习袪除执著。

所谓理性的分析,就是用“因缘”的观念,来理解事物的真相。因缘是指一切的现象,不论生理的、心理的或自然社会的现象,都是时间和空间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关系,是由许许多多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的,无法单独发生,也不会突然出现,更不会永远不变地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缘条件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本你以为绝对不会变的事物,就会有了变化。

另外一种则是用体验的方式。我们体验自己生命的过程,会发现人的生命从小一直到老,到死为止,都在不停地变化,自己的身体、生理在变,观念也在变。

例如一个人,本来是小男孩、小女孩,然后是少男少女,然后变成中年男子妇女,最后变成老先生、老妇人,不断、不断地在变,如果要执著,究竟要执著哪一个呢?究竟是十六岁的是我呢?还是八十岁的才是我?其实都不是,因为十六岁的时候已经过去,八十岁的现在也会过去,所以根本不需要执著。

从身体的变化可以更进一步来体验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从小开始,我们就不断在受教育,也不断受到环境、父母、老师以及时代变迁的影响,几乎没有一个观念是属于自己的,都是外来讯息的累积,然后才成为自己的想法。

而这些想法也是会变的,例如当你和别人谈话,对方提出一个你前所未闻的新观念,你听了以后,脑中的想法可能因此转变,不要说昨天的看法和今天的看法不同,可能这一刻的你和前一刻的你就不一样了。

不论从理论上来分析,还是从对自己的体验,都可以证明,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甚至没有一个“我”存在,那又有什么好执著的呢?

不过虽然因缘在变化,但是当下还是有暂时的现象存在。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它可能好漂亮、好可爱,可是过了几天,它就会凋谢,不漂亮、不可爱了,可能要换另外一朵花。既然知道事实如此,就不需要对这朵花太执著。因为花开、花谢,是自然现象,不需要太多的执著。

?还是八十岁的才是我?其实都不是,因为十六岁的时候已经过去,八十岁的现在也会过去,所以根本不需要执著。

从身体的变化可以更进一步来体验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从小开始,我们就不断在受教育,也不断受到环境、父母、老师以及时代变迁的影响,几乎没有一个观念是属于自己的,都是外来讯息的累积,然后才成为自己的想法。

而这些想法也是会变的,例如当你和别人谈话,对方提出一个你前所未闻的新观念,你听了以后,脑中的想法可能因此转变,不要说昨天的看法和今天的看法不同,可能这一刻的你和前一刻的你就不一样了。

不论从理论上来分析,还是从对自己的体验,都可以证明,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甚至没有一个“我”存在,那又有什么好执著的呢?

不过虽然因缘在变化,但是当下还是有暂时的现象存在。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它可能好漂亮、好可爱,可是过了几天,它就会凋谢,不漂亮、不可爱了,可能要换另外一朵花。既然知道事实如此,就不需要对这朵花太执著。因为花开、花谢,是自然现象,不需要太多的执著。

现今网络学佛人的风险

现在网络学佛很方便,有很大的好处,这个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有体会。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产生了另外的风险。

这个风险在哪里?

1、只学不修不证。

网络上关于佛法的知识、见闻很多,有些人贪多嚼不烂,只学知识,而且多数是学二手知识(什么是二手知识,就是看人家经过几道手转贴的,而不去查证佛经原文。事实上,网络上查找佛经原文,这可以说是末法时代学佛的最大好处。可惜很多人不会用)。 佛法是要修证的,很多人把网上学佛当做了另外一种上网方式,不懂修证,也没有修证。有的人在网上发贴,动辄恶口辱骂! 悲乎! 若不上网学佛,恐怕还不会给他这么多骂人的机会呢!!!

2、传播邪法外道。

网络传播很快,传播的同时也带来名声的扩大。所以很多人乐于传播有关佛法的东东。但是,很危险的是:网络是双刃剑。正法也是如此传播,邪法外道也是如此传播。如果你缺乏择法眼,随意传播,一不小心就传播了邪法。现在的附佛外道很厉害,很多看起来比佛法还象佛法,比佛陀说的还吸引人,比佛陀说的还神奇。其实佛法本身是很平实的。所以,大家对于那些看起来很神奇的事情,一定要小心。因为末法时代,妖魔外道吸引人的方法,就是用这些所谓的“神奇事迹”。因为末法时代,人心不古,都普遍地有猎奇心理,这就中了邪法外道的圈套。

3、妄建“道场”。

在古时候要建个道场是很困难的。但是在网络时代,这就很容易了。其实,建道场是个中性词,大家一定要明白这点。不要以为建道场就一定有功德。为什么?因为道场的核心是传播法义。如果传播的法义不正确,那么建道场反而成罪业。当然,如果你传播的法义是对的,那么建道场就很好了。网络道场普遍有几种形式:一是网络QQ群。有的人不仅建了群,而且以群主自居,在群里广说“佛法”,吸引了不少跟随者。这个本身不能说是好坏。但问题是有的人自己对佛法的见解其实很差,或者误入邪法而不自知。因此,建这样的所谓道场,无疑是自招罪业。本来自己有邪见,罪过还小。现在建了群,把自己的邪见到处传播,误人慧命,以善良愿望而做广大恶业,悲乎!!!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建网络论坛作为。坛主斑竹,权力很大,但同样也很危险。关键还是在于坛主斑竹自身的见地水平问题。因为坛主斑竹可以删贴封号,如果你封的是邪说之人,当然有功德。如果是封的正法道理,那你的罪过就大了。或许有的人又说:那我不删也不封。这样呢,还是有可能放纵邪说。岂不是违背了传播正法的初衷?而且,随顺放纵邪说,还是有一些过失的。所以,作为群主、斑竹、坛主, 提倡或限制某一种说法,风险都是很大的。限制正法和提倡邪说,是一样的地狱重罪,都相当于谤法毁法之罪。限制对邪法邪说的破斥,同样也是毁坏正法和助长邪法之罪。因此,办网络学佛道场,风险很大。不要以为自己建了个道场,帮助很多人学佛就有大功德?错!!!功德与否,在于你的法是不是正法。若是你自己知见有问题,那就惨了。

4、随意“护法”,随意供养

网络上要“护持”某一法门是很容易的,发个贴就行了。但是,这个‘法门“真的是佛法正法么? 很难说的。虽然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这世界上还是有更多的非佛法、非正法的法门存在。特别是末法时代,魔作沙门,附佛外道非常之多。某个法门,是不是可以列入八万四千佛法法门之一,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特别是有一些看起来非常神奇的、非常玄、非常炫的”法门“,很吸引人,很让人动心,但是很可怕的是,这样的”法门“,往往是附佛外道诱人之说。网上供养,虽然方便,但同样如此,风险很大。佛说供养有功德,但要看你供养的对象。最大的风险在于,你供养了一个身穿僧衣之人,但这个人却是附佛外道!!!你供养了一个所谓的道场,但很可能这个道场所宣传的,却是附佛的外道邪说。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是以供养之心,而随顺助长了邪说外道。好心办坏事,这不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么?

说了很多风险,来说说预防的方法吧,否则就把诸位吓坏了。

预防的办法:

1、不要贪功德。佛法是无所得法。不要以为自己能够做什么功德。梁武帝建了千万座寺院,达摩祖师仍然说他没有功德。这个道理是很深的。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建道场、供养法师、供养道场,就有很大的功德。若有功德之心,就难以生起法眼,难以鉴别那些附佛外道。

2、不要贪”护法“之”功德“。很多人喜欢维护自己的法门,特别喜欢维护自己的师门。而且把这个当作”护法“。这其实是一种世俗的心理。是很危险的。护法一词,其实应该叫”护持正法“,才算护法。如果你学的那个法门有问题,或者你跟的师父的见解有问题,你因为世俗之见而去维护,这不叫护法,这叫护持邪法,是和邪说外道一样的罪业!

学佛不是凭借世俗人情的见解就能够学好的。囿于师门,也是一种风险。古代为什么那么多人去行脚参访?就是要通过对不同大德的说法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找到正确的东东。 一昧地维护所谓”自家法门“,要当心啊!!!

3、多读经典,少说话。 很多人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但是,很可惜的是,随大流的东西,往往是有问题的。即使佛陀在世时,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信仰真正的佛法;更何况现在是末法时代,那些人很多的法门,那些很热闹的法门,搞不好很可能是附佛外道的法门。所以,不要以人多人少来判断。要依照法义来判断。

依照法义的根本就是要依照经典。明显违背经典的,当然是错误的。最大的风险在于有一些人似是而非地理解经典,如果你偷懒,只听他讲,不去查看原典,不去思维分析阅读原文,那你就很危险了。

所以,末法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原文,是很难得的。因为快餐文化、速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读经典原文了,再加上佛法经典原文都是文言文,很多人文字功底不够,不太容易读懂。

但是,不管怎么样,要记得去查证原文。 末法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网络上可以查找经文的出处。如果你不会使用这样的功能,那你真的是陷入在末法之中了!

佛教是神话还是奥妙 索达吉堪布

对佛教应抱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索达吉堪布 著

我们对事物应作详细的观察,以微妙的智慧和深入周详的观察所得来的认识,是能超越和否定用粗略的智慧和下等的观察所得到的知识。比如在物理学界,以前人们经过分析观察后,以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但后来经再详细的观察又认为是由更基本的原子组成的,并形成了一套相应的理论,到现代科学家们又发现原子是由中子、质子、电子或是更细微的夸克组成的,对这些更深层基本粒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所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则又能推翻和超越以前的理论。同样对于佛教内部的各宗各派也有不同层次(为适应众生不同根基意乐,故佛宣说了不同层次的法门),比如小乘的事部经部宗,能把万事万物分析为无方微尘(即无有任何方位不可再分的微粒),时间为刹那之性,所以对于执着万事万物为恒常实有的世间观点,此宗能加以破斥;但对于此宗所建立的实有微尘,大乘唯识宗则能用更深入的观察而破斥,建立起更为细微的心体;对于唯识宗所建立的成实心体,中观宗则用"离一多因"等来观察也能破除,故能破除一切的实法。

以佛教的缘起观能了知一切万物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世俗中无欺显现种种现象。未观察分析前,存在各种显象,若进行细致分析,则得不到一个实有的物体。比如单个氧原子和由二个氧原子结合成的氧气(O2)都没有任何气味,若集合成三个氧原子(O3)时,出现一种臭气,科学家想观察这个臭气从哪里来?析离为单个氧原子时皆无有,但三个氧原子聚合时却是现量获得,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谜。佛教认为这臭气是因缘聚合时就产生,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必定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一般来说,智慧比较微妙,观察得就深刻一些,理论也就趋向于深奥,一般的人也就比较难于理解领悟了。比如在当今科学界,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他在对微观世界的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面的"观察者促变律",又比如在太空物理学方面,普林斯敦大学宇宙学家理察德·葛特发表的一种有关宇宙最初形成过程的"大泡泡学说"认为:超级宇宙是从虚无形成的。即使从科学上这些发现和学说来看,那些物理学家们是不是正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呢?对于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来说,人类一切比较深奥微妙超出他们想象的学说和发现也许就是一个个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因对佛法不理解而把佛教里的一切都说成是神话,这种奇谈怪论现在看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般平凡的世间人对事物不作详细观察,只是以所见所闻的现量为准,所以对某种事物作过专门研究的科学家,经过深入观察所建立起来的观点,一般世间人是无法与其辩驳的。同样,佛教的理论是经过佛菩萨多劫长时间的深入思维才建立起来的,并且历代祖师大德们的修证体验无不证明着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皆千真万确,所以,纵然是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一齐都来观察佛经的内容,他们也无有真实充足的理由来进行辩驳的,更何况说世界上一般普通的人呢!

手指的禅意

一位后生到寺中向方丈求教,谈起世态炎凉,他颇有感慨:“大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一对,实在是没意思。请问这是为什么?我该如何对待呢?”

此时恰闻树上有鸟儿啼鸣。接着,有零星的鸟粪落下,差点儿沾到后生的身上,后生举手指着鸟儿怒叱:“该死的东西,没长眼睛!”

“善哉善哉!”方丈言道,施主,看看你伸出的手——道理就在其中。”

后生看看自己伸出的手——食指指向树上的鸟儿,大拇指指向天空,中指、无名指、小指很自然的指向自己。

看着后生纳闷的样子,大师解释到:“你瞧,你指责鸟儿的手形,意味着指责别人的手指是一个,而指责自己的手指是三个,也就是说假如要指责别人,那么自己首先要承担三倍的指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情世故就不在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至于那个指向天空的大拇指,则意味着还有一些事情谁也没想到的,而且也说不清楚,于是只好由上天来裁决了。”

方丈望着树上啼鸣的鸟儿,接着说:“鸟儿是无辜的,因为树木本来就是飞禽栖息之处,有鸟粪落下来是很自然的事,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所有也没必要凡是都分个高低、争个胜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爱的本质

恋爱中的痛苦从何而来?如果是因为从“爱”中来,那么这爱就不是纯粹美好的,不值得歌颂的,可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发自内心的认可爱,渴慕爱呢。这是因为爱确实是美好的,只是我们没有清楚正确的认识爱。而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又该如何看待困扰自己的“爱”呢?今天我就用我的观点,阐述下真正的爱,正确的爱,终极的爱,根本的爱,没有痛苦的爱。

一、爱的根本

对于自己身边的众生的爱的根本是大爱,是慈悲。我以前以为人的生理快乐是人自然性,人的根本所在。所以沉迷饮食男女,后来发现男欢女爱之后是一种 非常非常巨大的失落感。心里极度渴望一种灵魂上的默契,因此我发现人根本的需求不是肉体上的快感似乎应该是一些感情层面的东西。于是我开始追求美好的爱情,后来陷入爱情中,不能自拔。热恋时很美,一心想要永远和对方在一起,一心想要占有对方。对方不愿意再留在我身边时,我就很痛苦。

我慢慢意识到,爱是应该是无私的付出不是占有的贪念,当我一心一意放下占有欲祝福她的时候, 我意识到爱就是一种无私的慈悲。对任何一个女人的爱的根本就是慈悲,没有任何占有欲的希望她幸福快乐。放下就是得到,用这种真正的爱--慈悲,可以“爱”世界上所有自己有好感的女人,即不带有任何占有欲,贪念的祝福她们。因为爱经历了性,情,占有欲之后,到达的是终极的爱--慈悲。这就是爱的根本。

二、爱的对象

我们生来渴望一个爱恋对象,追求对象的寻找的天性并不是错误的,只是我们迷失了追寻的对象,我们要去寻找的,会永远伴随我们的,是我们自身的自性,也就是本心。TA,这本心无时不刻不在想念和我们相见,只是我们如同拒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者一样,不愿意见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颠倒,去追求身外的其他人。局限于男女之爱参不破,是因为没有正真正确的认识爱。我们应当追寻的是自己的本性,只是错位了,才有异性恋和同性恋。

这男男女女之爱,是错位的爱。因为看到男女,是分别,也是颠倒。因为颠倒,所以分别;因为分别,所以渴慕;因为渴慕,所以贪恋。因此不管男人女人, 异性恋、同性恋,其实都是错位的追寻。有贪念的爱 和错位的追寻,导致了我们的误区和痛苦。

如果我们真正的认识了爱,那么我们的爱是没有痛苦的,是快乐的,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

这就是真正的------ 我们的爱。

海洋沉默的眼泪

我们的海洋就像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每天那只鹅都会下一只金蛋,可是有一天,贪婪的农场主决定杀掉它来取出里面所有的金子。结果,他什么也没找到,鹅也不再下蛋了,因为它已经死了。

对于农场主来说,失去会下金蛋的鹅也许有些可惜,但顶多是失去财富而已;但对于人类来说,失去海洋就等于失去了存活的机会,因为地球上一半氧气是由海洋植物制造的。

绿色和平组织的创办人之一沃尔森上尉在他的演讲中说:“我不吃鱼,因为作为一名生态学家,我终身都在见证海洋中鱼类的减少。小时候我在渔村长大,吃了不少的鳕鱼、沙丁鱼、蛤蜊和龙虾。但今天我不会再吃这些儿时的食物,因为陆地上太多的我们正在吃海洋里太少的它们。”

科学家发现海洋中的鱼类、海鸟和其他动物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营养不良,因为我们不但无休止地捕捞鱼类给人吃,还把它们做成饲料喂给其他动物。平均起来,一只宠物猫吃的鱼比海豹吃的还要多,养殖场的猪吃的鱼比鲨鱼吃的多,养鸡场里的鸡吃的鱼比信天翁吃的还要多。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海洋里的一条鱼,不管是大鱼还是小鱼,你的日子都很不好过。因为你不是会突然闯进渔网,最终跑到人的肚子里,就是在海里忍饥挨饿,因为可以吃的食物都快被人捞光了。

在过去50年中,我们已经从海洋里取用了90%的食用鱼群。全球的海洋中出现了400处死亡海域,加起来有新西兰那么大。除了全球变暖使海底冒出甲烷和化学污染,过度捕捞沙丁鱼也是死亡海域出现的一大原因。人们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像沙丁鱼那种小东西,除了可以拿来吃以外没有丝毫用处,所以可以无穷无尽地捕捞。不过科学却证明了大自然从来没创造过没有用的东西,它放在陆地上、天空中和海洋里的每一个小小生命都有它的工作和使命,没有一只小鱼小虾是多余和没用的。相反,如果我们无知地大量打捞它们,就会给海洋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带来麻烦。

我们从海洋中索取的,远远超过海洋能够给予的极限。如今工业化的大型拖网让海洋中的所有生物都无处可逃,除了预定捕捞的鱼类之外,每年都有数万只海龟、数不清的海鸟和上百万只鲨鱼误闯进拖网而无法脱身。事实上,全球的渔网捕捞上来的有四分之一都是这类牺牲品,它们受伤后再被重新扔进大海。拖网还会破坏海底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静静孕育生命的美丽海床,被拖网拖过以后都是一片狼藉。

同样在迅速消失的还有珊瑚礁,它们是海洋中的森林,保护着一百多个国家的海岸线不受飓风和风暴的侵袭,也为四分之一以上的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珊瑚的生长极为缓慢,每一千年才会长30厘米,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和全球变暖使三分之一的珊瑚正在面临灭绝,在最近的四年中就有10%的珊瑚礁已经消失。

要想保护好珍贵的海洋,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吃鱼,就像姚明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话不但适用于鱼翅,也适用于海洋本身,因为千百年的生态系统一旦被毁,不管花多少钱都不能使它恢复原状。让我们还给那些鱼儿一个美丽、安静、自由自在的海洋吧。

佛祖论美

从前,古印度拘留国有个叫摩诃密的大财主。尽管富可敌国,却依旧贪得无厌,唯利是图。他有七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摩诃密视如掌上明珠,不惜用金银璎珞,奇珍异宝遍身装饰她们。因此,看上去更加光彩照人,灿若仙女。大凡来了宾客,摩诃密总要把浓妆艳抹的女儿们一个个叫出来,展示一番,听着客人们的啧啧赞叹,摩诃密心花怒放。不料有一天,某来客同摩诃密打了这样一个赌:"你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假如大家都说美丽,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假如有人批评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500两黄金?这可是一笔大数目啊!摩诃密心一动。再说,自己女儿的美貌是大家公认的,打这样的赌,十拿九稳赢定了。于是欣然同意:"行,一言为定。"

摩诃密专门请了人打扮女儿,然后让她们在仆人的引导下,上街"游行",招遥过市。90天中,巡游了全国各地,吸引了无数男女,果然人人夸奖摩诃密的女儿美貌绝伦,举世无双。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摩诃密非常高兴。但他还不满足,又带了七个女儿来到相邻的舍卫国,拜见释迦牟尼佛祖。他心里盘算:如果能得到佛祖的一句好话,不就可以抬高身价,更加光彩了吗?摩诃密叫七个珠光宝气,搔首弄姿的女儿,一字儿排列在佛祖面前,然后得意洋洋地对佛祖说:"佛陀,您游化各国,可曾见过这样美丽的女郎吗?"

摩诃密以为佛祖一定会仔细地观赏,惊奇地赞叹,哪知佛祖竟露出不屑的神情,呵斥道:"这七个女人,没有一点可以说得上是美的。"摩诃密顿时收敛起笑容,愀然不乐地问:"我们拘留国中的人,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个个都说我女儿美如天仙,可是到了舍卫国来,为什么你倒说我女儿丑陋呢?"

佛祖回答说:"世间的人,都是以面容作为评美的标准的,而我认为,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佛祖论"美"的一番话,说得摩诃密哑口无言,他只得别过身,领着女儿们灰溜溜地离开舍卫国。

怎样才能变得运气好起来

真正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境界中修行。境界里头特别是人事环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顺境善缘不起贪恋,境界就转过来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为什么人家一生成就?他靠什么成就?没有别的,历事练心,什么人都接触。有圣人,有凡人,有善人,有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接触,在接触当中断贪瞋痴。

大乘教是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怎么个转法?就是在境界里,念念能提得起观照。要稍稍有一点差错就迷失了,迷失了就是烦恼起作用,贪瞋痴又冒出来了,这叫凡夫。转贪瞋痴为戒定慧,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是叫别人转,是叫自己转。

从哪里转?从自己内心去转,与外面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没有是非善恶,是非善恶都是自己心境变现出来的境界。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那个对立的念头化解掉,不再跟一切人对立,不再跟一切事对立,不再跟一切物对立,这就是一切菩萨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心转了世界哪有不和平的!人跟人相处怎么会不和睦!修行从这个地方下手用功夫,这叫道。 道不可须臾离开,如果离开一分一秒,你就走到错路上去,就不是正道了。

真正修行人,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往生净土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原因在这里。极乐世界平平稳稳的,所以进步很慢,你看从凡圣土到方便土到实报庄严土,《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都是很长的时间。可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可以提升到实报庄严土。所以才说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话不假。此地是大起大落,他一起来的时候就很高,落下去也很快,一落就落到阿鼻地狱,一起就起到实报庄严土。所以章嘉大师说,佛法是知难行易。这里头的功夫,我常常讲,就是对一切人事物不执着、不分别,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

永远保持自己心地平静、慈悲,业力就转了。如果我们常常跟着外面境界走,那你的业永远转不掉。你修行到心地有一定清净的程度,这个三世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清楚明白,你会不会去改变它?还是随缘。你要想去改变它,你就起心动念,又有分别执着,就堕落了,一切都随顺。到时节因缘成熟,他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去帮助他。所以佛菩萨对众生不急在一时,无量劫。他什么时候成熟,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成熟的时候就来了,没有成熟,有的时候也做种种示现,促进你成熟,到你回头,一定会来帮助你。什么叫成熟?什么叫不成熟?成熟是你能够接受,我们叫受教,欢喜接受教诲。半信半疑,没有成熟。完全不信,给他种种子。半信半疑,帮助他增长信心。要一下就把他度脱,这是做不到的,这个道理我们懂。

宿业,无量劫造的这些恶业统统可以转,没有不能转的。讲业力不能转,这是小乘教里说的,那是佛对于小根器的人讲的;大乘法里头,五逆十恶都可以转,没有不能转的,极其重的罪业,一念忏悔,他就转了。总而言之,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长远的大愿大心,才能够转业。

一个真实的故事 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宽容’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发生激战,最后两名士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士兵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分,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他们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和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能度过几日了。也许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森林中的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除了那只鹿,他们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动物。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龄较小的那位士兵身上。

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一番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安全的时候,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士兵中了一枪,幸运的是仅仅肩膀受了伤。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过来,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伙伴痛哭不止。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两眼直直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也没有动。谁也不知道,他们那晚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第二天,部队找到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士兵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的时候,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但是当晚我原谅了他。我知道他是想独自占有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来,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装着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家。战争结束后,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在他母亲的遗像前跪下来,请求我的原谅。我没有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原谅他。”

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是,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减少一些不幸,回归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法与社会公正、和谐与冲突的关系

佛法不反对任何现实存在,它总是与它们和谐的在一起。佛法在世间,是一种教人如何与现实存在和谐相处的艺术。现实存在是上帝,佛法教你如何与上帝跳舞。一个真正修习佛法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如果社会是良好的,他开心;如果社会是动荡的,他也开心。我的心境已经不随物转。他不与社会制造矛盾,他不与现实存在对抗,他是个热爱一切的人。

他修习正法,尽可能的帮助他认为该帮助的人。如果帮人成功,他开心;如果他帮人失败,他也开心。他把开心和不变的喜悦留给整个世界。他是个弥乐佛(我喜欢把弥勒佛写作弥乐佛),他持续不断地给予这个世界喜悦之光。佛法强调修习个人,并最终利己利人。他内心不坚持和执着好孬对错或正义非正义,但这并不影响他慈悲的行动。他爱一切人,随缘救助他认为该救助的人民。他慈悲,并行动——如果结果是这样的,他放过了;如果结果是那样的,他还放过它。他让你一切随爱流走,他自己只是觉知、觉知、觉知。他是包含一切,又不珍藏一切的觉。

佛法训练一个这样的人:爱一切的人,时刻喜悦的人,不反对任何现实存在的人。当你成为一个这样的人时,当整个社会都成为这样的人时,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或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民族?那将非常棒耶。如果整个社会人具有这样的觉悟,那社会就已经是共产主义社会了。成道是实现个人的共产主义,而整个社会的集体成道,则是实现社会的共产主义。

佛法与社会公正、和谐与冲突的调停有什么关系?佛法不反对任何事,佛法支持与你现实存在接轨、融洽和和谐。遵从佛教的教诲行事或治理社会,那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将有一群和慈悲的人民。佛法不但武装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慈悲柔善,它还能使整个社会变得和谐有秩序呢。让更多的人知道佛法吧,让佛的法在更多的地方转运,这样,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了。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

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国气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称为“佛家功”,并视之为“气功”的最高功法。

坐禅看起来简单,两腿一盘,什么都不想就行了。其实这看似最简单的事恰恰最复杂,不仅修法多,目的不同,结果也大异,弄不好还可能得“禅病”。因此修禅定须满足一定要求:1、遵守必要的行为规范。2、饮食洁净。3、环境安静。4、有好的指导老师。5、节制乃至杜绝五官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境的勾引。6、克服贪欲、嗜睡、躁动、多疑等负面心理。7、合理调节饮食、睡眠、身体坐姿、呼吸以及心理状态。

千百年来,佛教的高僧大德在用禅定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隋代智者大师的论述最为系统、精辟。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瘥。”他总结有九种方法:

1、系心脐中像豆子那么大,能治诸病,也能发生诸禅,因为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又人托胎之时,带系在脐,是肠胃的根源。

2、诸如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臂急、肩颈痛、烦不能食、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以及气嗽等,可以用意守丹田的方法治疗。因为“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如果止心丹田仍觉痛切,可以移心足三里穴。若还不能止,则可以移心两脚大拇指甲的横纹上,以愈为度。

3、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疱疹、腹猝痛、两耳聋等七种病。

4、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因为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多,“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如缘下,则五脏顺而消化力增强,众病自愈。

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悦,也能治病。

7、偏用出息,可治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痰饮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偏用入息,可治憎寒壮热、支节皆痛、身体虚悬、肺闭胀急、呕逆气急等病。

8、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息(或作气)治五脏诸病。六种息与脏腑的关系为“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咽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俗称六字诀)”。

9、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赢损,减坏息散诸阴膜,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症结肿毒,持息治战动不安,和息通治四大(地水火风)不和,补息补虚乏。善用此十二息可以遍治众患。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如我国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而佛教“气功”可以怡情养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

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医疗条件极差,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精神充实,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20岁。虚云禅师的弟子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1888年出生于福州市鼓楼楼区,2000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2003年安祥逝世,世寿116岁。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是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总之,无数高僧大德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在于运动,也在于“牵灵虚静”,佛教禅定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秘诀,人人都可以通过禅修充分调动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的目的。

佛学与学佛

佛学与学佛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没有接触过佛教的朋友们看来,仍然是莫名其妙的!我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这个问题也不太清楚,所以我不妨就以这个题目简略地来谈谈。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以为佛教除了几座庄严的寺庙做幌子,和几个光头的比丘比丘尼撑门面,还有那一套专门从事"拜忏"等宗教仪式以外,其它什么也没有了。试问:佛教当真这样空洞而贫乏的话,那早已被时代所唾弃了,哪里还能流传到三千年后的今天,以至于永远的未来呢!可是佛教为什么能享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并能影响全世界数十种民族文化,和拥有七万万庞大的信众呢?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除了美观的寺院和善良的僧尼之外,还有那无上奥妙的真理。这真理就是佛学,那寺院和僧尼,不过是宣扬佛学的场所和研究佛学的人员罢了。

然而,什么叫做佛学呢?要明白佛学的定义,必先要了解"佛"字的意思。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译成中文是觉者。因此,佛既不是什么三头六臂的怪物,也不是什么创造及主宰天地万物的万能之神;佛也是人,是一个大觉大悟的人!佛在没有成道觉悟以前,本来也和我们是一样的。不过,所不同的:佛的头脑却比我们富有思想,佛的意志又比我们坚强。佛因感到人生充满了痛苦和缺陷,所以时时想要从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建设一个理想中完美的人生!经他不断地努力,终于揭开了宇宙人生的大谜,摆脱一切生死烦恼的束缚,而亲证了究竟妙乐的圣果。当佛成道以后,他并不以自己获得解脱为满足,进一步更将他所发现的真理,贡献给整个的人类,希望世间每一个众生,都和他同样地获得解脱,这是佛的慈悲心,也正是佛的伟大之处!佛在世说法49年,所发表的一切言论,无非是令人"去妄求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指南针,后来经佛弟子再三地整理、纪录,便成为世界最伟大的一部文献,这就是所谓佛学。

我们既明白了佛学的意义,也就可以知道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了。学佛,就是实践佛学上所记载的佛陀一切伟大的言行,以完成圆满的人格;说明白一点,学佛也就是学做人,是由一个极平凡的人,而做到最伟大的圣人。世界上谁都不甘堕落,都想做一个好人。佛的为人,那是最完满最究竟的了,只要我们能依照他的圣言去力行,将来同样可以会证得那无上的正觉圣果。

其实,佛学与学佛本来是分不开的。大凡学佛的人,必先要了解佛学的真理,然后才能贯彻实行;而研究佛学,也应该把学佛当作归趣,能够行解相应、心到身到,才不失佛学与学佛的真义!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一般研究佛学的人未必是学佛,而学佛的人也未必就研究过佛学。有很多人因为羡慕佛学包罗万象,他为了扩充学问的领域,而到佛门来猎取一点应用的材料,以这种态度研究佛学,顶多只能获得佛学局部的知识,并不能把握到整个佛学的全貌,更谈不到于现实的人生有所受用了!所以单把佛学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只能称为一个学者,并算不得学佛。再次,有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一辈子在那儿吃斋念佛,如果问问他们"佛"字究竟作何解释,他们却回答不出来所以然来。这些人没有好好地研究佛学,算是盲目地学佛。但他们虽然盲目,多走些冤枉路,只要有坚固的信仰和正确的见解,将仍可达成学佛的伟大志愿。可是,若单单侧重知识的探讨来研究佛学,而舍弃身体力行的学佛,那等于"说食数宝",等于"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对于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利益的。所学对比是一本《旅行手册》,你虽然把它记熟了,如果仍住在家里不动,外面所有的风景和名胜,于你终不相干!假使你真要欣赏那阿里山的风光和日月潭的美景等,就必须你亲自去探访,那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啊!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怎能不由研究佛学,而再进一步来学佛?

我们并不愿勉强你们一下子就来学佛,盲目的信仰不免要被人斥为迷信,那也不是我们所欢迎的!不过,为了充实你的人生,我很希望你能抽出一点时间来研究佛学,因为佛学当中多少总有一些合乎你口胃的珍品。将来你会觉得津津有味,而对它发生浓厚的兴趣。为了你的心灵永远有所归宿,当然希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走上正信学佛的途径。

佛门永远敞开着,真理正向你招手,来吧!来为今日多难的世界和苦恼的人生,向佛法的宝藏中寻求解救的答案。

放弃了,又何须执着

放弃了,最多过后会心生后悔,会骤然觉得很多话还没有向对方说明白,会想起对方的点点滴滴,会不甘心,会觉得对方越来越好,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而执着的想回到从前,因此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其实,既然放弃,就有当时应该放弃的理由,如果再回到从前,未必会真正珍惜,仍会不胜其烦决意放弃,就是因为这种爱的根基已不牢固,所以不必思念总在放弃后,放弃后一方若决然而去,爱已不再附丽在身上。

你付出再多,对方若情已断,你觉得最珍贵的付出在她那里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不必再希求回报,不必再因为没有回报而饮恨,记得在论坛上看到一句话叫愿赌服输,有时候爱情就像是一场豪赌,你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你不会知道答案,但是你还是会去!

放弃后,最难摆脱的是单相思,这是最无用的感情,对方与你已是咫尺天涯,你恨也罢,爱罢已无法再唤醒对方的注意,一切都是徒然的,她或许早就把你忘了,这是你不愿想到的,但往往是真实的,既然已经放弃,就毅然上路吧,重新选择,那才是新生活的开始!

因此,可笑的是自己的痴情!放弃了,她只是如你每天碰到的芸芸众生一样的过客,她值得你爱的一切,有无数人同样有那种你爱恋的品质,只是你未曾了解而已!再过三、五年,你就会恍然顿悟,放弃后的执着是多么的不值得和费解。不必问为什么,既然无爱,其它的一切确实是多余的,曾经善解人意的人,曾经种种好,其实都是爱的化身,当爱不在了,她就如其他的陌生人一样陌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想成为朋友,那不现实,与既往的爱人成为朋友,那是最无聊的事,只会让过去的记忆和伤害一直带到明天,这样何苦呢?

放弃是种成长,人生因为放弃才会更丰富! 放弃很痛,却会大大加深你对人生的认识,在完后的日子里,你才会懂得更好地理解别人爱人!

从今以后,你应该学会的是如何珍爱自己,这样才会更完善自己,才会更值得别人去爱。

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圣严法师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

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成就无上佛果。

第三种人,相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所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五祖弘忍门下诸师,则多用「齐速念佛名,令净心」。他们念佛,都没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宁静,烦恼减少,而且自己的心力越来越能与佛的慈悲愿力相应。此正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体现。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关的人亦能因他而获得利益。这就是因为念佛恒常不断,最後必得念佛三昧,必发悲智愿行。这一等人,虽不求生净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一不二,那时,时时处处都能见佛在说法,时时处处无非极乐国土了。

依佛法来说,第一种人,仍属於人天善法,所谓民间信仰的层次;第二种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种人则是上乘的利根。由於众生的业深障重,在修行净业时,一开始即以第三种人

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仅以第一种人的立场来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层次来修念佛法门,是最落实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於上乘,又能兼得消灾植福的现世利益。

朝圣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开示朝圣的意义。在讲之前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观想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就象现在的母亲一样对自己非常的好,但是现在我们因为轮回而互不相识。我们现在发愿为了利益这一切众生而听闻佛法。

今天我们在西藏这个殊胜的圣地给大家开示,是我们往昔的缘分。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研讨佛法。在坐的人当中有几个是学习佛法很久的居士了,有的刚刚入门,不管是刚入门的还是学习很久的,大家都应该多学习佛法和听闻佛法。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作的事情。今天没有太多的开示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对于朝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佛法就是教导我们把每一件事情都能变得与解脱有关,使自己不管是在旅游还是做其他的事情,只要掌握了佛教所讲的关于心的窍诀,那么一切会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今天大家朝拜了一天了,这里就不详细推理了,我们把朝圣的重点意义说一下就可以了。

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喜欢旅游,四处去游山玩水,可能比我去过的圣地还要多。我去过五台山等四大佛山以及印度等圣地。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居士甚至出家人都对朝圣的意义和目的不是很了解。我曾经问过一些朝圣的人是怎么想的,许多人说,这是某某菩萨的道场,我来看看。如果从很远的地方不辞辛苦的来到圣地,但是对朝圣的意义根本不清楚,这太可惜了。这里不是说以无记的发心来殊胜的道场没有功德,佛经中说,即使见到佛像时人心是散乱的,最终也能够成佛。先佛在讲法的时候,有一只虫子随河流绕佛转了三圈,死后也到了天界,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目的,只要见到佛像和殊胜的圣地都会得到加持的。但是我们人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不能因此而限制自己的精进。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懂得更多的智慧,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好是今世就能成佛。这才是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今天来到拉萨,这里的殊胜我们一定要了解,包括明天要去的大昭寺等等。特别要知道朝圣的目的,了解这些很重要也很有意义。你们以后举一反三,再去其它的圣地也都能如理如法的朝拜。

佛经中说,向寂静处走七步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寂静处有很多,佛菩萨修行住过的地方是最殊胜的寂静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地。由于往昔尊者们在这些地方长久的精进修行,功德圆满,这些地方就具足了殊胜的加持力。当今末法时代的我们来到圣地得到的加持就如同圣者亲临一般。所以我们在朝圣前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发心,如果以菩提心摄持,那么朝圣的全过程都是修行。如果只是想,我要去看看著名的觉沃佛像,那么就是一般的发心,当然也有功德,但是我山见到地藏菩萨,有人在普陀山见到观世音菩萨等等。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些道场都是佛菩萨经过观察缘起选择的地方,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藏地,许多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拜觉沃佛像,甚至三至六年中三步一拜的经过沙漠、雪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觉沃佛像前礼拜。还有人从西藏徒步翻过喜玛拉雅山走到尼泊尔朝圣。汉地的居士喜欢去佛教四大名山,去印度的更多。这都是因为圣地有殊胜的加持力。例如,我们去五台山朝拜可以七世不堕恶趣;朝拜佛陀的四大圣地可以遣除五无间罪业;这些圣地甚深的密意只有佛菩萨才能了知。

我们去朝圣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我们明天要去见到的觉沃佛像,是佛陀十二岁的等身像,许多高僧大德见到后都痛哭流涕。我们不应该只是礼拜,最重要是要发愿。《百业经》中有豆蔻花的公案,佛为众人解说豆蔻花出家证道的因缘。往昔豆蔻花在迦叶佛出世时是一位施主,他修建佛塔,常用豆蔻花等鲜花供养,并且发愿以此因缘,愿生生世世生于富贵之家,相貌庄严,诞生时降下豆蔻花雨,将来于释迦佛教法下证得圣果。以此愿力,他果然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诞生的时候产房内降下豆蔻花雨,长大后出家受戒并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在殊胜的对境面前发愿,愿力能够很快的成熟。我们要学会发愿,比如自己造了很大的恶业,就要发愿让成佛的愿力先成熟,恶业的果报先不要成熟;愿恶业成熟的时候,佛亲自加持以解除痛苦。愿力可以大过业力,愿力是不可思议的。所有的佛都是靠愿力成佛的,比如金刚萨垛佛发愿,让所有众生对他忏悔都能清净业障,不然就不成就。法王如意宝号召大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有深刻密意的。在家居士修行很难,很难做到严格按照生圆次第去慢慢修,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合适的。用普贤行愿品发愿最好,自己有其它的愿望也可以发,尽量发大愿。释迦牟尼佛就是因为发大愿利益众生结果早就成佛了。我们以前都是为了自己,但是现在还在轮回里。所以我们要学佛那样,从内心发普贤行愿品那样的大愿,早日成佛。发愿的对境不同,果报是不同的。比如供僧可以即生感受果报,但是供养普通人就不一定当生感受果报。经中讲过供养阿罗汉不如供佛的功德大。我们明天见到觉沃佛像,是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按普贤行愿品好好发愿,也可以发愿修成大圆满,发愿往生净土等等。

还有就是要忆念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佛的悲心等等。经中讲过,只要忆念,佛一定会出现在虚空中。还要学会意幻供养。我们的福报很少,拿不出很多殊胜的供品。我们可以意幻供养,把我们去过最美的地方见到最美丽的景色、山河大地、五彩缤纷的花朵,所有的金银珠宝、美食、华衣、妙香、右旋海螺等等,通过观想,供养在圣地的佛菩萨面前和十方诸佛菩萨的面前。然后是修法,尽量在圣地修相应的法。在五台山修文殊菩萨的法,在九华山修地藏菩萨的法,在拉萨觉沃佛面前修释迦牟尼佛仪轨,这样很容易获得相应。比如在五台山修文殊菩萨法的同时,观想一切诸佛菩萨都融入于文殊菩萨心间,加持力与之无二无别。

我们花很多的钱和时间,从很远的地方到了圣地只是看一看就走,这样很不值得。我们是佛教徒,不是仅仅去旅游的游客。我们朝圣之前就要发心,到了圣地要抓紧时间修法,最后要如理的回向,不然就失去了朝圣的意义。虽然看一眼佛像也有功德,但如果只是为了看一眼佛像,不了知朝圣意义的话,你们每个人家里也有佛堂,在家里看和这里没有很大的不同。大家要珍惜朝圣的机会,如理如法的行持。每次都一定要回向,回向有恶的回向和善的回向,例如一个人赚了一笔钱,拿这笔钱去杀生,这个钱就是造了恶业,如果拿这笔钱去放生,那么就是造了极大的善业。同样的,我们朝圣的功德就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你们要用来做什么,一定要想清楚,是用来获得现世的一点点利益,还是永久的安乐呢?最圆满的回向就是按照普贤行愿品或其他诸佛菩萨的回向文来回向。通过回向以后,我们所做的任何功德都不会失坏,反而每日都会增长,好比把钱放在银行里能生利息一样。如果不回向的话,这些功德很容易被烦恼摧毁,即使感受果报也是一次性的,所以一定要如理的回向。希望大家用心地记住这些。

一切生命均是由业力而形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现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生物或细菌都有其内在规律,生命也如此。认识一切自然规律,有利于我们顺应其规律创造物质世界,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认识生命的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生命的轨迹,创造生命,从而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具有生命的主动力。

本文就立足于佛学对于生命的理义,就如何认识生命的规律谈点认知,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此的思考,以提高生命的质量,改造生命,改造生活。

日出日落,周而复始,是自然的规律

生命的规律是什么呢?佛学告诉我们,一切生命均是由业力而形成,有什么样的业力就有什么样的生命,因为一切生命的现象不过是业力的显现。因此,生命的规律实质上就是业力的规律。这也可以说是佛学对于生命最为基本的观点。

那么什么是业力呢?佛学认为业力是业所形成的一种力量,而业则是生命体的身、口、意所为,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生命体的一切行为和思想所致。业依其性质划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非善非恶)。一切导致苦恼与束缚的业称之为恶业,这是由贪、嗔、痴所致;一切导致幸福与解脱的业称之为善业,是由无贪、无嗔、无痴所致;一切没有意识和思想行为导致的业称之为无记业。需要强调地是,佛学中所说的善与恶和我们世间所认定的善与恶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不能完全划一等同,因为世间所认定的善与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一个带有浓郁主观性的概念,而佛学中所说的善与恶,用我们世间语言来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正是因为佛学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揭示了生命由业形成的这个奥秘,从而告知了人们生命运作的规律,那就是佛学所说的因果律。因果律不仅是生命运作的规律,也是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运作的规律。

佛学所讲的因果律是什么呢?简而言之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成果。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要复杂得多,而且有不少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好像并未完全体现这一规律,因此有些人便不相信这一规律。认为这不过是社会的一种教育方法而已。甚至有人还发问:“为什么善一定是有善报不会有恶报呢?而为什么恶一定是会有恶报不会有善报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规律吗?这有根据吗?可靠吗?”不少人这么一认真琢磨,深究下去,还真有许多地方弄不明白,说不清楚,真不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还是一种教育方法?

为什么佛学会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为是生命的规律,并将它视为一种因果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业的构成来作分析。凡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生命的本体自性是清净的,故而释迦牟尼在悟道时就感言: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因为被种种妄念所遮盖,才迷失了智慧的光明。因为众生有妄见,故而生命的本体受污染,又因妄见的积集而有分别心,有分别就会生贪、嗔、痴,受物欲所牵。佛学将人的分别心分为内分和外分。什么是内分呢?内分是内部分别心,是分内的事,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分泌,是因情感所致,这是无始以来因爱欲熏染发生的妄情。比如人因恨就容易产生眼泪,因男女情爱就容易产生爱水,因想吃就生出口水,如此等等。尽管情有不同,但都会因情而产生一些湿润的东西,凡是湿润的东西便不能上升,只会往下坠。因而内分所形成的业多是往下坠的业。而外分就不一样,什么是外分呢?外分就是分外之事,即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影响的作用,是追求一切外物和外务所致,因外物而产生想念。比如严于戒律的人就有一股正气,崇尚一种向上信仰的人,就有一种向往之气,喜爱清净无为的人就有一种安然之气,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就对自身看得轻,就容易胸怀宽敞,而一旦帮助了别人就会有一种轻快安宁之气,一心求善知识的人,就会怀有一种轻安崇敬之气,这些想念尽管有所不同,但气是向上长升的,故而这些想念所产生的业自然也是向上升的。这就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生命造什么性质的业就会受什么性质的果,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运转的法则,任何力量也不可改变。佛学中所说的轮回,就是依这种业的性质的比例而决定生命的去向。佛学中不是有六道轮回的说法嘛,即依上升的业多,还是下坠的业多,决定生命轮回的去向。升去人道之上自然是个好去处,降往人道之下,自然是个不好去处。业的运转就是这种规律,用我们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业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到命终时,业的性质决定下期生命的去向,这是主观意志也无法左右的。如此来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业的运转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人们自己能选择的。这就是业的规律,也即是生命的规律。

生命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一切由自己作主,因为业由自己造,果就由自己受,这是真实不虚的。至于有的人说现实生活中,好像并没有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是因为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好比看一部数十集的电视剧,若是我们只从某一集去审视一个人物,就很难判断其是如何之人,也无法确定发生什么事和不会发生什么事。仅从世间的某一个断面来论证某一种理义,这是不公正的,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有不少人因不了解佛学,常爱将佛学视为迷信。从佛学对生命规律的原理来看,这也是站不住脚的。佛学从不认为在生命之外,还有一个主宰之物在主宰着生命,这个观点佛在多部佛经中曾作过论述。比如,佛在《楞伽经》中就说到:“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此经还说:“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据《楞严经》记载,当阿难就外道说有一个大梵天为万有的主宰,或者说有一个真我遍满一切处时而问佛,佛答:“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这就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万物之主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也没有一个真我的存在而左右着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在佛法里寻找答案

何谓健康?一般而言,体魄强壮谓之健,平安无病谓之康,综合而言:身体强壮,平安无病就是健康。健康对于人生非常重要,简直不可或缺。缺乏健康,不但无法完成学业,无法建立事业,更无法享受人生。特别是一个佛教徒,健康欠佳,何止无法修行办道,无法弘法利生,无法执行自利利他的任务,更无法完成救世救人的使命。所以,健康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人在久别重逢时,必然彼此互问健康;人在新春见面时,亦彼此互祝健康;人写信给朋友,总是问候健康,恭祝健康。可见人皆喜欢健康,人皆希望健康,人皆需要健康。但如何获得健康?又如何才是真正的健康?站在佛教立场,是有特别的看法。

一般学说,将人之健康分为生理及心理两方面。身体无病,饮食正常,是生理健康;思想正常,行为合理,是心理健康。佛教认为人的身体,由四大元素组织而成,其中一大不调,便百病丛生,必需四大调和,身体轻安,才是生理健康。至于心理,思想正常,行为合理,的确是健康。不过,问题是人的思想互异,究竟谁是正常,谁不正常?至于人的行为,又究竟是谁合理,谁不合理,由谁来评定?因为人世间的事,大都仅凭人的妄想,或情感执着的意念而定,既缺乏真理的基础,又无一定的准则,往往以众取胜,人皆如此便谓之“正常”,人皆如此,就算“合理”。

释迦牟尼佛对于“正常”与“合理”的看法,却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用清醒的头脑,深邃的智慧来探讨人生的真相,以正确的观念来明辨人间的是非曲直,结果,在真理的印证下,明白一切众生都是迷失真性,妄起偏计执着,对世间依他缘起的一切事物,认假作真、是非颠倒、执无为有。这种执着,不管是我执或是法执,都不正常,皆不合理。因为众生由于自我的执着,顺我则贪,逆我则嗔,不解顺逆之境皆是假有,幻妄不真,便是痴。由于执我而起的贪嗔痴,便是心理毛病。既然一切众生皆有我执,内心皆有贪嗔痴的毛病,因此,我你他的思想都不正常,我你他的心理都不健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病。”而且是精神上的毛病。

讲到这里,你们可能怀疑我真的是精神发生毛病。不然,怎么会骂尽天下苍生,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精神病患者呢?可惜,事实的确如此。请各位抚心自问,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贪求呢?抑或是贪之无厌?是原谅宽恕他人呢?抑或是常怀愤怒、嗔恨?是明白是非、居仁由义呢?抑或是不问是非、任性胡为?答案如果是属于后者,那么,各位心理确有问题。因为人所共知,嗔恨愤怒,并不正常,强夺巧取更不合理,特别是破坏真理,不讲正义,野心侵略的思想更不正常,残杀无辜的行为更不合理。

根据佛教的看法,除非每个人都能够彻底取消内心的贪、嗔、痴,否则,每个众生思想都不正常,都是精神病患者。这种精神病患根深蒂固,非一般医生可以治疗,亦非今生今世可以痊愈。因为一般医生,仅能治疗人生理的毛病,无法治疗人心理的毛病,即使是心理学医生,亦只能纠正人因生理神经系统之失常,是无法根治人心理的贪、嗔、痴病,更无法清理人心无明烦恼的污垢。在这方面,唯有无上大医王的佛陀,才可以治理众生心中的无明病垢,也唯有佛法的慈悲慧水,才可以清除人心中贪嗔痴的三毒。学佛的人,承受佛陀真理的启示,慈悲慧水的洗刷,经过长时间的清除,在无量时空中修理,使心中贪嗔痴三毒逐渐减少、微薄、甚至消失,直至最后一品无明净尽,始可回复人性的正常,恢复心理的健康。因此,今天我将佛教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讨论,是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

怎样在生活中学佛?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二)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地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琐事、忙著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却微不足道!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听讲经,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学佛、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三)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著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还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著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好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要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著想,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相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 。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维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四)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

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著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制定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还应遵循五戒的标准: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

(五)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方面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张扬我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们杀生,一定有被杀的物件;我们偷盗,一定有被盗的物件;我们邪淫,一定有被淫的物件;我们妄语,一定有被欺骗的物件。同时,造恶带来的果报还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命,杀生会导致短命和多病的果报,因为杀生使动物们不能终其天年;妄语则会使我们被人欺骗或不能取信于人;盗窃和邪淫也是同样,只要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恶因,最后,也一定由我们自己来品尝它所结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助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当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知道职业仅仅能够保障暂时的生存。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来,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从眼前利益出发。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要为更长远的生命著想,眼前的几十年毕竟是短暂的,而未来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殃及未来,岂非舍本逐末?

如何才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要严格地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我们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

(六)吃饭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著贪心在吃?还是带著嗔恨心在吃?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又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著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把原有的贪、嗔、痴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请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著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七)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增多。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执著压迫著。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来看好自己的念头。禅宗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地抓著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天天都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像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像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著,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著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像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时常要观照它。

(八)看住自己的念头。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现在在想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的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著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慈悲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五大问题之五、活着为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也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做任何事,我们都会有某种理由。因为饿了,所以要吃饭;因为困了,所以要睡觉;因为孤独,所以要寻找感情。活着,难道不更需要理由吗?一般人找个理由似乎不难,比如说,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的家庭,为了我的事业,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太多思考,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打发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就很难满足于这样的答案,满足于这种人云亦云的价值观。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因为世人所认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对某些人固然重要,对某些人却可有可无;又或者,在生命某个阶段显得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可见,这些都不是我们找寻的终极答案。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艺术家或哲学家甚至会苦闷到走上绝路。因为对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来说,如果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就很难心安理得地过下去。

从更深一层来看,多数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更经不起死亡的审视。再大的事业,再多的财富,在死亡面前,都像泡沫般脆弱短暂。当事业结束时,为我们的生命留下什么?回顾历史,哪怕贵为帝王,称霸一时,同样是灰飞烟灭。所以,外在一切都是要过去的。当这些成为回忆,给生命带来什么影响,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种种烦恼,但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若不开发这一能力,轮回将永无止境,因为无明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使我们在苦海中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惟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障蔽,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真相。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作出正确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不知活着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动力。因此,探讨和解决人生这些永恒的问题,对人生的究竟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一颗善心就是一颗星

暴风雨之夜,在巴西某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位女士即将临盆。可她的丈夫在监狱里,身边只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情急之下,这位女士报了警。但是由于暴雨已经造成洪灾、泥石流,救护车和救灾人员已经全部出动了,留守的警员只好打电话到地方性服务社团团长家里,请求给予协助。

那位团长马上答应,并且亲自把她送到医院,女士顺利生产,母子平安。这时,团长想起产妇家里还有一个儿子,必须立即去把他接走,便用手机给社团的一位最不热心但也是最后一个还没有出动的团员 打了电话,希望他能去救助那位受困的小男孩。

那位“落后分子”很不情愿地从被窝里钻出,懒洋洋地驾车开往小男孩的家,一路上还一边诅咒鬼天气一边吹口哨。费了一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小男孩的家,把小男孩抱上了车。

小男孩上了车后,就一直盯着“落后分子”看,突然他开口了:“先生,你是不是上帝?”“落后分子”被突如其来的问话给“震”住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莫非小孩受到惊吓神经出了问题?便吐掉嘴里的口香糖,有点结巴地问:“小弟弟,为什么说我是上帝?”

小男孩说:“刚刚我妈妈要出门时,告诉我要勇敢地呆在家里。她说,这个时候只有上帝能救我们。”这位先生听了这话,从脸一下子红到了“脚后跟”,他很惭愧,腾出一只手摸了摸孩子的头,慈爱地说:“我不是上帝,我是你的朋友!”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眼里的“上帝”,他突然觉得是那孩子天真的眼神点燃了自己内心的那盏灯——向善的灯。

小小的善举,可以给他人带去温暖、感动,其实,更会给自己带来快乐。难怪不少心理学家都给我们提出一个“良心的建议”:如果你烦恼的时候,请去为别人做件好事,你一定会开心起来的,这是对自己的最好奖赏,是真正的“现世报”。

许多大事,也许我们一时做不了,比如获得诺贝尔奖、控制温室效应等,但是,还有无数的小好事需要我们去做,我们的老祖宗也教诲过: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颗善心就是一颗星,一颗心感动了另外一颗心,你便可以拥有满天星。

佛是应机说法

佛在经上所讲的,是依二谛而说法。什么叫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俗二谛。

“真谛”就是真实的,真实的理、真实的事,但是我们众生见不到,是佛菩萨所见到的,那是真的;“俗谛”是随大家的知见、常识。

随顺世俗来说,大家很容易懂,为什么?因为你的常识、你的见解能达得到。依“俗谛”就是随顺众生,说起来你们好懂,你们会点头。

依“真谛”,真谛是佛自己亲证的,不太容易叫你点头,说出来你不相信,但是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所以佛说法总是不离开这两个原则:一个就是说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一个说我们现实生活环境。真跟俗能圆融,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美满。

你要是懂得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佛所说义趣之所在我们才能体会得到;你要是不晓得这个原则,你就很难懂得佛究竟说的是什么。

佛说的所有一切经,都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我们没见性,怎么能够懂得经典里面的道理?

佛的经教,一定要有人跟我们解说,如果没有人解说,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都无法理解,原因在哪里?世间人用分别心、用执着心。用分别执着来解佛的意思,无有是处,所以需要人说。

所以读经不是个容易事情,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必须要有真正修行,真正证果过来人跟我们讲解,我们才会懂得这里头的意思。

可是虽有人讲解,还是有很多人把意思错会,不但后世多,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也有,什么原因?分别执着没有放下。

佛当年在世,是应机说法。佛说法,在什么场合说,对哪些人说,这个关系很大。有人提出问题,佛的神通能力殊胜,这个人生生世世的事情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很契机。

另外一个人再来问,这两个人宿世的根机不一样,同样问一个问题,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答复,我们看起来就莫名其妙——为什么佛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么说。

不但佛如此,孔老夫子也是如此,《论语》里面学生问孝,孔老夫子给每个人答复的不一样;问仁,答复的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当时来问,孔老夫子给他讲的都对,应机!

佛法是契机契理,所以这个不容易。我们今天展开经本来看,有的时候不契我们的机,为什么?不是我们问的。假如佛陀在世,我们一问,佛一定为我们来开示,这个经是为我讲的,所以契我的机。

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佛心清净,哪有法可说?佛是看到你有毛病,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毛病,应该怎样改正,所以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

就好像大夫治病,这个病人来,他一把脉给他药方;第二个人来,他的体质不一样,同样的病,这个药就有些不一样,份量就有增减,哪里会有相同的药方?

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你把佛法看成定法,佛怎么不喊冤枉?你错会了意思,还埋怨佛,这是毁谤三宝,这个罪业就造深了——果报在阿鼻地狱。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把佛的意思搞错了,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佛菩萨说法尚且如此,我们说法,被人冤枉就更多了!

出世与入世

慧明法师
同学们,佛法真理本不可说,出世入世也是假名,只能方便说一句,“都归一心。”究竟哪个心是出世,哪个心是入世呢?当知真心为出世,妄心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而真妄不二,离开入世,也没有出世。所以六祖说,离开世间就没有菩提。这种道理,要用心参究,才能知道我佛慈悲应世的大事因缘。

初学佛的,只谈出世,不谈入世;而不懂佛法的,只知入世,不知出世。这样,都落入二边。为什么?因为世法就是佛法,离妄就没有真,离真也就没有妄,而且佛法的真实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所以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说:“如如不动。”当知出世入世是体用不二的。出世为体,入世为用。离开了体就没有用,离开了用也就没有体。佛法真理就是这样。可是凡夫妄生分别,执着入世这一面,就起惑造业;执着出世这一面,就又厌恶世间生活,远离人间,避居山野。他们不知,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幻象,生死也了不可得。如来为了破这些执着,所以恒顺众生,示现种种方便指引他们入道。其实,应无所应,住无所住,法身真心十方遍满,妙用如如,这正表明出世;而报身以真心为依据,示现幻身,随机应化,这正表明入世。

根据上述道理,学佛的人应该明白,住无所住,生无所生,无住无生,就是真心。真心是空,妄心是有,假使能对一切的一切,有事无心,就能当下得到自在。还有什么出入呢?不过,这个道理很微妙,初学不易领悟,应该要从无住与生心上去用功。所以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出世,生心就是入世。无住生心,就是出世入世不二的妙心。

大乘佛法不离入世,不废出世,所以首先要修心。修持不相应的,并不是佛法不相应,而是因为学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所以不明心地,不知什么样的心是真,什么样的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和妄心原来是一心;更不知道一心之妙也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应。修持不相应,就会使用功没有成果,效用也就显不出来了。因为佛法的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也很难彻底了解。因此,世道就受影响。须知,世道渐衰,并不是世法的问题,而是人心不正的关系。为什么呢?人心不正,道心就不能起来,以致舍真逐妄,舍本逐末,从流忘返。真理越晦昧,世道也就越衰竭。所以说:“事在人为,道在人行。”世法和佛法道理是一样的。儒家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若人人能本着仁心,行仁事,在家庭能仁慈仁孝,在社会能仁爱仁恕,以仁感仁,以仁对治不仁,那又何愁世道不仁呢?现在有一偈,来揭露其要点:佛法与世法,本来不二法;心善是菩提,心恶是夜叉。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说:“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佛法不离世法,只是区别于善与不善罢了。然而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善与不善完全在于一心。心正了法就成为善,心邪了法就成为邪。以出世无我的心,行入世利他的事,这样,一切法都是善法,种种事物没有不善的了。善法就是菩提,不然的话,一切法都不是善法。不是善法就是夜叉。

欧美科学偏于物质,有善和不善二方面,就其资生工巧改善生活方面说,是有益人类的,也是菩提。就其新奇武器毒害群生方面说,就无异于夜叉。不过,这些武器在发明者的本旨,是想与社会国家有利的,然而没想到酿成世界人类的大祸,那就和发明者的本旨相违背了。须知造杀人的因,必结人类相杀的果,未来的惨剧是可想而知的。推其原因,是由于偏执入世有为的用,而忽视了出世无为的体。有用无体,偏于一边,这就失去了平衡。为什么会执入世而忽视出世呢?因为他们以为无为落于空,不如有为能生万物。其实,空有是不二的,是一体的,譬如一切生物,离空不生,离地不长,天生地长,正所以显空有不二的用。所以偏执於有,虽功效蓬勃一时,可是物极必反,终于不是长治久安之策。

中国的文化本来是很高的,消长之理遍於人心。於是谈唯心的,以为唯物有害,乃偏重于精神。殊不知,偏重物质固然是执着于有,偏重精神,也是执着于空,二者都有执着。所以执有执空都不是中正之道。当知精神是体,物质是用,假使有体而没有用,所谈的将没有用的学问;有用而没有体,所做的将是没有体的事。没有用的学问和没有体的事,它们的弊端是相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积极扩大固有的道德文化之外,一面应以精神运用物质,一面应发展有益的科学,以物质焕发精神,才符合中正的道理。

世俗的人以为学佛人不应谈世法。谈世法仿佛是开倒车。当知倒车就是顺车。为什么?法法圆融,互相联系,互相包容,互相摄受,入世固然包含出世,出世也离不开入世。入世出世尚且是假名,倒车顺车更加是戏论,所以经说:“无有定法可说。”总之,佛法真理不离世法,出世入世完全在于自心。心正,入世也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也是入世。六祖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贡献,只备大家作一参考罢了。(文:慧明法师)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Buddhism won The Best Religion In The World Award

15 Jul 2009, Tribune de Geneve

The Geneva-based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ty (ICARUS) has bestowed The Best Religion In the World award this year o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15 Jul 2009, Tribune de Geneve

The Geneva-based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ty (ICARUS) has bestowed The Best Religion In the World award this year o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This special award was voted on by an international round table of more than 200 religious leaders from every part of the spiritual spectrum. It was fascinating to note that many religious leaders voted for Buddhism rather than their own religion although Buddhists actually make up a tiny minority of ICARUS membership. Here are the comments by four voting members:

Jonna Hult, Director of Research for ICARUS said It wasn't a surprise to me that Buddhism won Best Religion in the World, because we could find literally not one single instance of a war fought in the name of Buddhism, in contrast to every other religion that seems to keep a gunin the closet just in case God makes a mistake. We were hard pressed to even find a Buddhist that had ever been in an army. These people 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 to an extent we simply could not document with any other spiritual tradition.

A Catholic Priest, Father Ted O'Shaughnessy said from Belfast , As much as I love the Catholic Church, it has always bothered me to no end that we preach love in our scripture yet then claim to know God's will when it comes to killing other humans. For that reason, I did have to cast my vote for the Buddhists.

A Muslim Cleric Tal Bin Wassad agreed from Pakistan via his translator. While I am a devout Muslim, I can see how much anger and bloodshed is channeled into religious expression rather than dealt with on a personal level.

The Buddhists have that figured out. Bin Wassad, the ICARUS voting member for Pakistan 's Muslim community continued, In fact, some of my best friends are Buddhist.

And Rabbi Shmuel Wasserstein said from Jerusalem, Of course, I love Judaism, and I think it's the greatest religion in the world. But to be honest, I've been practicing Vipassana meditation every day before minyan (daily Jewish prayer) since 1993. So I get it.

However, there was one snag - ICARUS couldn't find anyone to give the award to. All the Buddhists they called kept saying they didn't want the award.

When asked why the Burmese Buddhist community refused the award, Buddhist monk Bhante Ghurata Hanta said from Burma, We are grateful for the acknowledgement, but we give this award to all humanity, for Buddha nature lies within each of us. Groehlichen went on to say We're going to keep calling around until we find a Buddhist who will accept it. We'll let you know when we do.

佛教獲全球最佳宗教獎

200名各宗教領袖投票決定 讚揚佛教無戰事 目前無團體代表領獎 因榮譽屬於全人類

【人間社記者滿容日內瓦報導】據日內瓦論壇報報導,國際聯合宗教會票選佛教獲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獎。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聯合宗教會(ICARUS),基於提高並促進宗教和靈性的融合與交流,今年七月投票決議結果,賦予佛教團體最高榮耀獎,一致表決佛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

這個獎項是由二百位宗教領袖共同參與國際圓桌會議,投票決定。會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宗教領袖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宗教,而是把自己手中神聖一票投給佛教,雖然佛教徒只占ICARUS會員的極少數,但得票數與呼聲卻最高。

國際聯合宗教會的研究主管伊卡羅斯認為,佛教能贏得世界最好宗教榮耀,是因為在過去歷史中,沒有一場戰爭是以佛教名義而戰,與其他宗教明顯不同。他認為佛教徒真正實踐所宣導的宗教精神,而這也是佛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徹底的地方。

Belfast天主教神父泰德(Ted O'Shaughnessy)表示,他也投佛教一票,他雖崇愛天主教,但內心常深感不安,因為在宣導基督愛的同時,往往在聖經裡發現為上帝而殺害異教徒的經文。

穆斯林的神職人員塔爾阿斌‧魏塞德(Tal Bin Wassad)說: 「雖然我是虔誠的穆斯林,但看到很多個人的忿怒和瞋恨,藉用殺戮方式表達他們對宗教的崇敬,而不是自我調解的途徑。 」

另猶太教拉比羅賓‧山謬‧華聖斯坦(Rabbi Shmuel Wasserstein)說:「我愛猶太教,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但自一九九三年以來,我每天都在練習內觀禪修,並將作為修持功課之一。」

「佛教徒備受肯定」,身為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社團,也是國際聯合宗教會投票權的委員之一的魏塞德(Wassad)說:「事實上,我最好朋友當中,有不少人是佛教徒。」

國際聯合宗教會目前尚未找到願意受獎團體,當被問及為什麼佛教界拒絕接受獎項時,緬甸翰達比丘(Bhante Ghurata Hanta)表示:「我們感謝佛教被肯定,但此獎是屬於全人類,因每人皆有佛性。」

委員會之一的葛力奇(Groehlichen)說,他們將會繼續尋找下去,直到找到一個佛教團體願意接受它。當找到時,一定會告訴大家。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楞严经的简介】

《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0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原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译]:般剌密谛法师所译的,不是将原文译成汉文,而是将梵音的经文用汉字拼出来,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楞严经的主旨】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1解悟2行悟3证悟。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着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着魔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至于持佛心戒,于本经中则包含两大单元:

(1)四种清净明诲(详见经文卷六)

其心不杀——不起杀心

其心不盗——不起盗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语——不起妄语心

(2)三种渐次(详见经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断除酒肉、淫欲(包括正淫)

违其现业——不缘六尘,旋元自归

如是持佛戒,身语意三业清净,资粮具足,堪修大定。

3、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其次弟为:

(1)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说。

(2)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此则僧俗共遵者,如前说。

(3)严道场——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壮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壮严具,如幢、幡等)。

(4)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5)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7)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

(8)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楞严经的精要】

楞严法门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严三昧。虽然其他经典也有讲种种三昧,甚至三昧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圆满的,莫过于本经所开示的首楞严三昧。何以故?本经从开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资粮位,到正行的修行、证果,整个过程,其间修行者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难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详细解说,令你不会为内外障难所困,不受邪魔留难,亦不堕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趋无上菩提妙壮严路。

又,首楞严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经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习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楞严经的注解】

经文注解此经的注解,在唐有三家,一、慧振《疏》十卷、《科》一卷,二、惟慤《玄赞》六卷(一作二十卷),三、弘沇《资中疏》,卷数未详。此三疏早已失传。现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后的著作,大半是属于贤首、天台、禅宗三家的。此经所以受到台、贤、禅者的重视,是因为此经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台、贤二家圆教宗旨相合。又所说七处徵心、八还辨见,对于禅宗的参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

总之此经是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为禅、净学人所接近。至于译笔的华美也成为文学之士所爱好。自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就更普遍了。现存的注解约有四十余家。

尽量不要扰乱别人的心

有个故事说,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一起散步。他们在小道上看到一双鞋,估计是在附近干活的人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他的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

教授比较有教养,他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 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那个人干完了活儿,回到这里,一边穿衣服,一边把脚伸进鞋里。突然感到鞋里有个硬东西,弯下腰去摸,竟然发现一枚硬币。他的脸上充满着惊讶和欣喜。他继续去穿另一只鞋,又发现了另一枚硬币。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话语中谈及了生病和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

这时教授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年轻人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所以平时即使开玩笑、做一些小事,只要损害众生,尽量不要去做。有些道友开玩笑时语言很尖锐,很刺伤他人的心,自己说完了之后,别人的脸色马上变了。除了有度化众生的特殊方便以外,尽量不要这样扰乱别人的心,伤害其他众生。而且,自己的心态或行为有过错的话,也要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念一些加持非常大的咒语,使自己的相续得以清净。大家学了佛以后,不要像在石头上洒水一样,里面永远是干的,没有任何改变。假如利他心有一点提升,学佛的精进也有改善,这样闻思修行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也会有利益。

原来人生可以很简单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故障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的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雇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角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回答:“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的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的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更换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对住在路边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他已被车子压死,暴尸在马路上。

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一生。原来脱离沉重的负荷很简单,放弃固执成见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来,所有小孩已不在擦拭那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每个人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为上帝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

有只小狗,向神请求做他的门徒,神欣然答应,刚好有一头小牛由泥沼里爬出来,浑身都是泥泞,神对小狗说:“去帮他洗洗身子吧!”小*讶异的答道:“我是神的门徒,怎么能去侍候那脏兮兮的小牛呢!”

神说:“你不去侍候别人,别人怎会知道,你是我的门徒呢!”原来要变成神很简单,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

有一支掏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的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

早上醒来,光彩在脸上,充满笑容的迎接未来。

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杆的活在当下。

到了晚上,光彩在脚上,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

原来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你就拥有了生命的光彩。

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生命是什么

I love until it hurts, then there is no hurt, but only more love.

当吾用心去爱,以致于不得不受苦受难时,所有的伤痛都荡然无存,惟余至纯至真之爱。If

其实受苦可以成就更深厚的爱和更宽广的恩慈。


生命是什么

——摘自《特里莎嬷嬷》

生命是一次机会,我们要知道珍惜它
生命是一种美,我们要懂得欣赏它
生命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学会享受它
生命是一个梦,我们要努力实现它
生命是一次挑战,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它
生命是一种义务,我们要尽力完成它
生命是一场比赛,我们要积极参与其中
生命是昂贵的,我们要照看好它
生命是丰富的,我们不能挥霍它
生命是爱,我们要尽情享受它
生命是一个秘密,我们要解开它
生命是一个承诺,我们要履行它
生命是一出悲伤,我们要克服它
生命是一次冒险,我们要敢于挑战它
生命就是生命,我们要珍惜它
生命就是幸运,我们要利用它
生命太宝贵了,我们不能糟蹋它





最美好的一天——今天

最宝贵的礼物——宽恕

最不可或缺的——家庭

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父母

最优先的需要——沟通

最愉快地感觉——内心的平安





最低劣的感觉——怨恨

最大的人生之谜——死亡

最严重的错误——自暴自弃

最万恶的根源——自私

最大的缺点——坏脾气

最危险的人物——说谎者





爱的祈祷:

成为真理——被人传颂

成为生命——以生命见证

成为光芒——被点燃照耀

成为关爱——为人人拥有

成为喜乐——赐予他人

成为和平——四处洋溢

成为祭牲——为他人献上



特里莎嬷嬷的墓碑上镌刻着她给我们的教诲,“因为我爱你们,你们也要爱彼此”。







[LINK]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尽管如此,你要原谅他们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友善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去营造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快乐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做善事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尽管如此,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你知道的,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From Mother Theresa德兰修女

您看见了吗?世上最美丽的女人


德兰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但她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所以大家都称她印度修女。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她是继史怀泽博士 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得奖者。她除了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外,还被誉为“慈悲天使”、“贫民窟的守护者”、“贫民窟的圣人” 等等。

德兰修女语录(原文是英文)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德兰修女

Mother Teresa对世人各种疑惑所给予的解答:

最美好的一天?
今天

最简单的事?
犯错

最大的阻碍?
害怕

最严重的错误?
自暴自弃

万恶的根源?
自私

最好的休闲活动?
工作

最深重的挫败?
灰心

最好的老师?
儿童

最优先的需要?
沟通

最令人快乐的事?
帮助别人

人生最大的谜?
死亡

人最大的缺点?
坏脾气

最危险的人物?
说谎者

最低劣的感觉?
怨恨

最宝贵的礼物?
宽恕

最不可或缺的?
家庭

最短的捷径?
直路

最使人愉悦的感觉?
内心的平安

最幸福的保单?
微笑

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乐观

最大的满足?
完成该做的事情

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
父母

最大的喜乐之一?
拥有真正的朋友--知道有人与你同在,即使他们不一定能帮你解决问题

世界上最美丽的?


Mother Teresa更伟大、更美丽的女人,正如佛陀他老人家在世普度众生一般。可歌可泣!~

2009年8月5日星期三

值得珍藏的名言

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
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
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所有的胜利
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
都是微不足道
所有的失败
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
更是微不足道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
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
而是计较的少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
因为你失意时需要他们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
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
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快乐要懂得分享
才能加倍的快乐

你不能左右天气
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有理想在的地方
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
痛苦也成欢乐

当你能飞的时候
就不要放弃飞
当你能梦的时候
就不要放弃梦
当你能爱的时候
就不要放弃爱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
但一定要真挚诚恳

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
做自己该做的事

给自己留点心灵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给自己留点心灵的空间  打桥牌时,我们手中的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我们曾经一度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拥有一种永恒的宁静。心念意境如能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