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

生命終極關懷

二十一世紀一開始,科學界就出現了兩個重大的突破。首先,人類的基因排序被解開了,從此人類可以藉由基因技術,控制許多遺傳疾病。前一陣子τ(希臘字,唸掏)微中子也被找到了,粒子物理學裏的標準模型得到了完全的成功。現在科學家已可以參宇宙之造化,甚至扮演上帝創造生命的角色。在這個偉大的科學世紀,人類還需不需要宗教?宗教與科學是不是衝突的?生命的終極關懷又是什麼?

1929年4月24日紐約的一位牧師Herbert Goldstein 發了一封電報到柏林給愛因斯坦,這封電報只有五個字:「Do you believe in God?」(你相信上帝嗎?),愛因斯坦在當天就發了回電,第二天,紐約時報刊登了愛因斯坦的回電。愛因斯坦的答覆是這樣的:「我相信史賓諾沙的上帝,一位在萬物和諧秩序中彰顯他自身的上帝。但我不相信一位操控人類命運與行為的上帝。」史賓諾沙是一位荷蘭哲學家,他認為上帝與萬物是不可分的。我們愈瞭解宇宙萬物的原理,我們就愈接近上帝。有一個小孩問愛因斯坦:「科學家是否也禱告?」愛因斯坦對小孩說:「所有嚴肅從事科學探討的人,都會相信在宇宙萬象中,存在一個超越的智慧。從這個層次來說,科學的研究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宗教情操。這種特殊的宗教情操,是與一般普通宗教信仰不同的。」在《科學的宗教精神》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如此說:「在所有偉大的科學心靈中,你很難找到一個不具宗教情操的。但是這種宗教情操是與一般普通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在一般的宗教中,神是一位主宰者,人們希望得到神的恩賜,恐懼受到神的懲罰。科學家的宗教情操,則是源自於對宇宙莊嚴和諧的讚嘆。這種宇宙的莊嚴和諧,顯示出在森羅萬象中,存在著一個超越的智慧。」

愛因斯坦將宗教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種層次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它起因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恐懼。人類恐懼自然災害,恐懼野獸,恐懼飢餓,恐懼疾病,恐懼死亡,於是人類依照自己形象,創造各種的神。人類用各種儀式與祭品,博取神的歡心,企圖藉此免除災難。愛因斯坦將這種宗教稱作「恐懼的宗教」。第二種層次的宗教,是起源於社會與道德意識。人類對愛與救贖的渴望,賦予了神社會與道德的意義。神愛世人,神就是道路,神就是真理,信神便得永生。目前文明的宗教,大部分都是屬於這種「道德的宗教」。由「恐懼的宗教」進入「道德的宗教」,是人類文明一項很大的進步。恐懼的宗教與道德的宗教,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假設一個人格神的存在──一個可以獎賞、懲罰、操縱人類命運與行為的神。愛因斯坦不止一次地指出:這種人格神的觀念,就是今日科學與宗教最大衝突點所在!愛因斯坦說:「我無法想像一個會懲罰他自己所創造的人類的神,我也無法想像一個和人類具有同樣喜怒哀樂情緒的神。」任何一個相信科學法則因果定律的人,絕對無法相信一個可以操控宇宙萬物的神,也絕對無法想像一個會獎賞懲罰人類的神。第三種層次的宗教,完全擺脫了人格神的觀念,愛因斯坦稱此為「宇宙的宗教情操」。這種宇宙的宗教情操,起源於人類對莊嚴宇宙的讚嘆,以及對生命本質的內省。愛因斯坦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宗教將不再建立於恐懼與迷信,而是建立於理性的思考。愛因斯坦指出:這種宇宙的宗教情操,正是科學研究最強烈、最高貴的動機。愛因斯坦也指出:在所有人類思想中,具有最強烈宇宙宗教情操的是佛教!這是一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可以說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對佛教的評語。佛教是最高層次的宗教,也是具有最強烈宇宙宗教情操的人類思想。

再讓我們看看其它的科學家對佛教的看法。歐本海默是美國原子彈之父,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本海默領導曼哈頓計畫,製造了第一顆原子彈。戰後,歐本海默成為反戰的人道主義者。歐本海默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科學家在原子物理學上的發現,讓我們瞭解人類與宇宙的關係。這些觀念並不是科學家首先提出的,在古老的佛教經典中,它們扮演了更核心的角色。科學家所發現,的是古老智慧的新例證。」波爾是第一個以量子理論解釋原子構造的科學家,凡是讀過高中理化的人,沒有不知道波爾的。波爾也是哥本哈根派哲學的建立者,凡是讀過西方哲學的人,也沒有不知道波爾的。這樣一位科學與哲學的大師,說過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當我們研究原子物理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從佛陀與老子的智慧得到啟發。佛陀與老子在數千年前,就嚐試調和人類在宇宙舞台上所扮演的演員與觀眾雙重角色。」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是矩陣力學的開山祖師,學過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海森堡如此說道:「戰後日本對理論物理學的頁獻,在於日本科學家讓我們瞭解量子論與東方哲學有某種密切的關係」。

佛法與近代物理,存在著許多令人驚訝的類似之處。近代物理的兩大基礎──量子論與相對論,經常以非常類似佛法的觀點來詮釋宇宙,當我們嘗試將量子論與相對論結合以解釋次原子的現象時,這種類似會更加明顯。我們經常在書上看到關於宇宙實相的描述,我們往往無法分辨這是出自於一位物理學家或出自於一位禪師。舉例來說,鈴木大拙禪師如此描述禪師的困境:「這種與日常生活經驗明顯的砥觸,是因為我們必須用語言來描述超越語言的內在體驗。」海森堡也曾經如此描述物理學家的困境:「當我們研究原子的行為時,語言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希望用某種方式描述原子結構,但是我們無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來描述原子的行為。」禪師與物理學家面臨了同樣的困境。在佛法與近代物理中,實相都是超越語言的。但是禪師與物理學家都必須使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來描述實相,於是他們的敘述便充滿了矛盾,明顯地與邏輯及日常生活經驗砥觸。

禪宗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在房中無事閒坐著,身後站著一個小沙彌。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在爭辯一個問題,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甲和尚於是氣沖沖地跑進房對老和尚說:「。老和尚對甲和尚說:「你說得對。」甲和尚便很高興地出去了。不一會兒,乙和尚又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認為這個道理應該是這樣才是對的。」老和尚又對乙和尚說:「你說得對。」於是乙和尚也很高興地出去了。這時候老和尚身後的小沙彌不服氣了,小沙彌對老和尚說:「師父!如果甲對,乙就不對;如果乙對,甲就不對。您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老和尚轉過頭看看小沙彌,說:「你也對!」各位是不是覺老和尚很奇怪?

我在教近代物理的時候,也常和學生有類似的問答。當談到光的本性時,有學生對我說:「老師,光可以表現出干涉與繞射的行為,所以光是一種波動。」我說:「你講得對。」另外一個學生又對我說:「老師,根據光電效應與康普吞效應的實驗結果,光表現出粒子的行為,所以光是一種粒子。」我也說:「你講得對。」這時候助教不服氣了,助教說:「老師,光如果是波動,就不會是粒子;如果是粒子,就不會是波動。你怎麼說他們都講得對呢?」我對助教說:「你也對。」各位,我不是在誤人子弟。粒子與波動是古典物理學中的語言,古典物理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上的。當我們由日常生活領域進入微觀的原子世界時,我們已經無法用古典物理的語言描述原子的行為。如果我們用古典物理的語言描述原子的行為,就會出現剛才的矛盾: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動。

同樣地,禪師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深層的內在體驗。中國文學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禪師,名叫寒山,他寫過一首描述開悟境界的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實相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因此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在量子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叫作「互補原理」。互補原理所告訴我們的觀念,是在不同條件下得到的結果,不能以單一圖像來想像,只有所有觀察結果的總和,才能完備地描述實相,而這些不同的圖像,應被視為互補。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每個學生都講得對。,也是為什麼老和尚會說每個小和尚都講得對。,因為只有所有觀察結果的總和,才能完備地描述實相。在這一點上,佛法與量子論是殊途而同歸的。

佛法與近代物理另外一個類似之處,是佛法與近代物理都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對立觀念。在古典物理中,粒子和波動的觀念是對立的,但是在近代物理中,這兩個觀念卻是互補的。在古典物理中,質量與能量,運動與靜止,存在與不存在,都是對立的,但是近代物理,卻超越了這些對立。歐本海默說過一句有趣的話:「如果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保持不變的嗎?我們必須答覆:不是。如果我們再問:電子的位置是隨著時間改變嗎?我們仍然必須答覆:不是。如果我們問:電子是靜止的嗎?我們必須答覆:不是。如果我們再問:那麼電子是運動的囉?我們的答覆還是:不是。」歐本海默的話和一位日本禪師的話很像。這位日本禪師說:「它動,它不動;它很遠,它很近;它在內,它在外。」歐本海默和禪師所描述的,都是超越分別對立的法界實相。鈴木大拙禪師說:「佛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超越人類分別意識所產生的對立世界,達到一個無分別的實相境界」。大乘佛法將這種超越對立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於是主張:「煩惱即菩提,此岸即彼岸,生死即涅槃。」在《六祖壇經》中,六祖對惠明法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法師言下大悟。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教導惠明法師超越分別意識,體悟無分別的實相。在這一點上,佛法與近代物理是異曲同工的。

佛法與近代物理,還有許多其它類似的地方。例如佛法與近代物理都認為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佛法與近代物理也都認為時間是一個假名,這些與日常生活經驗相砥觸的。為什麼佛法與近代物理會有這麼多類似之處呢?這是因為佛法和近代物理都是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物理學家經由實驗,探索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微觀世界;佛教的修行人則經由內在體驗,探索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法界實相。兩者殊途同歸。

剛才我們談到佛法與科學的關係。接下來我們談一談佛法與人生的關係。常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悲觀的,出世的。究竟是不是如此呢?讓我們來看看錢穆先生怎麼說。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講到魏晉南北朝佛教時,是這麼說的:「佛學在中國,成為上下信奉的一個大宗教。佛學之流行,固由於當時時代之變動,而尚有其內在之條件。第一:佛法主依自力,不依他力。世界諸大宗教,率本天帝神力,惟佛教尊釋迦,則同屬人類。此與中國儒家,尊崇人文歷史,敬仰古先聖哲之教義大同,亦復與道家澈底破壞天神迷信之理論不相違背。釋迦之可尊,在其法,故佛家有依法不依人之教。當知得此大法者不止釋迦一人,故佛書屨言諸佛,又言人皆有佛性,則盡人皆有可以成佛之理,此與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之義又相似。第二:佛法主救世,不主出世。諸教率嚮往塵俗以外之天國,故其精神率主出世,而又同時亦兼帶一種濃重的個人主義。佛法雖亦主有一涅槃境界,但同時主張三世因果,輪迴報應,人生宿業,纖維必報,故主於當身修行,勇猛精進。又佛義主張無我,一切以因緣和合為法,故眾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又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如是則成為一積極的救世主義者。此與諸教主張個人出世、以天國為樂園者自別,亦復與中國老莊道家一派有厭世玩世意味者不同,此又與儒家側重大群主義之人文教相似。故佛教在其消極方面,既可與中國道家思想相接近,在其積極方面,亦可與中國儒家思想相會通。而當時佛法之所以盛行,尚有一積極的正因,則由其時中國實有不少第一流人物,具有一種誠心求法,宏濟時艱之熱忱是也。其間品德學養尤著者,如道安,如僧肇,如慧遠,如法顯,如竺道生,此等皆以極偉大之人格,極深美之超諧,相望於數百年之間。此皆悲天憫人,苦心孤詣,發宏願,具大力,上欲窮究宇宙真理,下以探尋人生正道,不與一般安於亂世,沒於污俗,惟務個人私期求者為類。故使佛教光輝,得以照耀千古。」各位,錢穆先生是以中國正統儒家自居的,但是在他畢生的代表作中,他是如此地推崇佛教。錢穆先生明白地告訴我們:佛教是積極的,樂觀的,救世的。

二十多年來,我們諾那.華藏精舍以及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教育基金會,一直積極地從事生命關懷以及心靈教育的工作;近年來,兩位 師父尤特注重臨終關懷。十四年前, 師父囑咐我們成立助念團,幫助臨終病人念佛往生。我記得當時有一位居士對我說:很多道場都辦過助念團,但是沒有一個可以超過半年的。如今十四年過去了,我們由台北助念團擴展到全省十六個助念團,甚至擴展到美國洛衫磯。我們的助念團日夜24小時隨時出動,從不收取任何費用,不論貧富貴賤,也不管深山海濱,哪裏需要我們,我們就去哪裏。我記得多年以前,八堵山區一位老礦工在深夜往生,他的家屬請我們助念。他的家境很貧困,山區交通很不方便,我們仍然為他圓滿八小時助念。當我們助念圓滿欲離開時,老礦工的女兒竟然跪在地上送我們,我們只好趕快下車扶她起來。而最讓我們心情沈重的是去台大八西西病房助念。台大八西西病房是兒童癌症病房,那些孩子人生才剛開始就己經結束了。我們替孩子蓋上往生被,小小的身體還不到往生被的一半。

愛因斯坦在《我心目中的世界》這篇文章中,有一段令人動容的話:「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知道有一件事是真確的:人是為其他人活著的──主要是為了我們所關懷的人的笑靨和生活,此外也為一些並不相識的靈魂,因為同情的索帶,把我們與他們的命運連繫在一起。每天有許多次,我都體會到我的外在生活和內在生活,建構在有關聯的人之上,無論是去世的還是健在的。我必須急切地努力將我從他們那裏得來的一切還回去。」我們的 智敏.慧華師父也常說:「一個人有多少價值,不是看他做過多大的官,也不是看他賺了多少錢,而是看他這一生幫助過多少人,度了多少眾生。」這就是我們來到這世界的目的,也就是生命的終極關懷。

最後我想說一個小故事,結束今天的報告,這個故事是我從暨南大學李家同校長那兒聽來的。有一個天主教的教宗過世之後,靈魂來到了天國的門口。天國的管理員問他:「你是誰啊?」教宗回答說:「我是某教宗」。管理員查了一下電腦記錄,搖搖頭說:「查不到這個記錄。」教宗覺很納悶,心想:「我作了這麼多年教宗,天國竟然沒有記錄,這是怎麼回事?」他想起來他在當教宗之前,曾經在某一個地方當過主教,於是他告訴管理員:「我是某地方的某主教」。管理員又查了一下電腦,搖搖頭很無奈地說:「還是查不到。」教宗這下子可緊張了,心想:「我侍奉上帝一輩子,竟然進不了天國。代誌大條哇!」他想了半天,想起來神學院剛畢業的時候,曾經在一個孤兒院當過神父,於是他很謙遜地告訴管理員:「我是某孤兒院的某神父。」管理員再查了一下電腦,興奮地說:「哦,找到了找到了,電腦上記載你是某孤兒院的某神父,許多缺乏愛的孩子因為你而感受到上帝的愛。」各位,我們諾那.華藏精舍助念團的團員,有大老闆,有醫生,有博士,有教授,有公務員,有計程車司機,也有家庭主婦。但是我相信,極樂世界的電腦裏,這些都沒有記載。極樂世界的電腦裏只記載著:他們是智敏.慧華金剛上師的弟子,他們是諾那.華藏精舍助念團的團員,他們曾經幫助許多臨終病人,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並且撫平了家屬的傷痛。我確實相信極樂世界的電腦是這樣記載的。

感恩大家。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

一五、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現在就「佛法是什麼」,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佛法有二大類:一是教法──教,這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制度,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以及生人生天成佛等一切教說。一是證法──宗,此為釋尊指示吾人發心修學,如何修戒修定等實踐過程,以達解脫或成佛的目標。前者是屬於理解方面的,後者是屬於行踐方面的。這二者,有著相互關涉不可分離的關係。

  先就教法說:不但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經律論稱為教法,即古今大德祖師們的著作,以及語言的開示教誡,也稱之為教法的。一切教法的根源,是由釋尊的如實證覺而來,非由研究假說推論得來。因此,釋尊的證覺,成為一切佛法的根本。今天世界上有多少國家人民信佛學佛,以及我們知道他方世界有許多佛菩薩的名號,無一不是由於釋尊的宣說而有,這是我們首須承認的一個基本 [P168] 觀點。釋尊未出世前,世界上是無佛法的,雖然他方世界有佛法,然與我們畢竟無大關係。我們這個世界上之有佛法,實從釋尊的證覺始起。釋尊證覺以後,此世界就有了佛法,但那時還無教說,等釋尊將自己怎樣覺悟的內容說出之後,演布成文字的教說,建立清淨的僧團,而成為佛教。釋尊的說法,應順眾生的根性機宜,對於智慧(根性)較高的人,便說深一點的法門,智慧較低的人,即說淺近的法門。釋尊的說教,同時依據於證覺的真實法,所以成了恆順眾生契理契機的佛法。我們對於釋尊的教說,應有二點根本認識:一、「法界等流」:法界即諸法實相,釋尊體證的諸法實相,本是遠離名言,不能假藉言說說明的,但釋尊不說,世界即無佛法。所以釋尊祗得以言說,相似相近的把它說出來,成為與法界平等流類的佛法。這比如福藏塔,任你用如何的方法去說明比喻,但都不能將塔的真相表露出來。可是人們從這些語言的說明中,到底也能依稀知道了塔的形像。佛法也是如此,釋尊假藉語文的說明來顯示諸法實相的理體,這語文的顯示,雖並不就是實相的本身,但眾生可從這語文的顯示中去領會它。二、「大悲等 [P169] 流」:釋尊體證諸法實相,解脫生死苦輪,這實相的妙法,釋尊雖然了知,而無邊的眾生,仍然沈迷在生死煩惱的深淵中,故釋尊為了悲憫眾生,以悲願力,發動智慧,而將自己證悟的法門宣示出來。因此釋尊的說法,不是為了生活,也不是為了爭勝求榮自大,純係從悲心的激發,利益眾生,而說出的大悲等流法。

  佛法出現之後,傳布中國、日本等地,為了適應時代與眾生關係,而產生各宗各派。這情形,不但在中國、日本如此,即在印度本土,也形成了許多宗派。說到古代的各宗各派,這些宗派的起源,是有它底特殊來歷的,決不是因智者講『法華經』而就成為天臺一派,也不因龍樹讀『般若經』而成為性空的一派。太虛大師曾說:各宗各派的成立,皆由古代祖師依其修行經驗為主,適應當時當地的眾生機宜而成立的。對於這一觀念,必須先要認識清楚。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不一定指禪宗,凡是修禪修觀的都是。天臺智者的教學,所引證的經教,有許多是屬於偽經的,但無礙於天臺的獨立成宗。這因為:智者並非是專門研究經教的,他每日要隨著大家做許多出家人的事務,白日看經,聽講,或為 [P170] 眾宣講,夜晚修禪。他能依禪觀的體驗去印證經教,貫攝經教;將自己所體悟的經驗說出來,契應眾生的根機,故成立宗派。賢首宗的初祖杜順,也是著重修持的;其後的華嚴的五教,便是從他的五種止觀中開展出來。達磨與慧能他們,以禪成宗,是更不消說了。所以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觀。其實,不僅中國佛教如此,即印度的宗派也是如此的。如小乘論師的「阿毘達磨」(有部偏重此而成宗),義譯為現法,對法,也是一種內心的修習體驗。現法的「現」字,便是面對面的直觀。龍樹的「中觀」,就是中道的觀察。彌勒無著的瑜伽行地,是瑜伽行──禪觀的所依。這說明了一切佛法,是本源於釋尊的證覺而有。印度、中國等大小乘各宗的祖師,都是依此方法去修學體驗,再將自己證悟的經驗說出來,而成為各宗各派的。修學佛法,應先了解佛法,不是從假設、推論、想像中來,而是有自覺的體驗為依據的。不過佛所悟證的境界,為最極圓滿的,而歷代菩薩祖師們所體悟的境界,就不免有淺深偏圓的不同。大家不管研究何宗何派,對於經律論及古德祖師的著作,皆應本此觀念去理解,才能以良好正確的態度, [P171] 尊重一切聖典,而去比較,分別,抉擇,了解它。

  再就證法說:證法即修證,對佛法作實際的參究與體證。如專在文教研究方面著力,是不能深切了知的。先從修學者成就的功德說:一、信成就:學佛修行,最要緊的便是成就信心。信心非一加一等於二的信,而是深信不疑,奮力以求之的。如發心皈依三寶,或發心趨向無上菩提,於三寶功德,大乘佛菩薩清淨功德,起深信心時,內心即有一信心清淨的境界。如無此淨信,雖然說信,但實未得到真正的信心生活。佛經說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所以淨信生起時,內心立即清淨,能斷一切疑惑。真正得到此種淨信的,不但內心的一切煩惱憂鬱立時開脫,且能引發精進,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學佛,是行一分得一分功德,不要說了生脫死,祗要真能得到真實的信心,即已了不起。沒有得到信心的,雖然覺得佛法好,或精勤修習,但始終得不到佛法的真利益。真正有信心的人,與未學佛前,內心充滿一切恐怖、憂慮、煩惱,有很大的改變,內心會充滿喜悅的。二、戒成就:佛教的受戒,不是學 [P172] 三、五十天的規矩儀式即算了事的,而是要對戒體有所得的。每當有人發心去受戒,大家總是恭喜他「得上品戒」,其意即在此。戒是無形相的,又非青黃赤白。得戒,到底是得什麼?受戒的人,先經一番懺悔,信心清淨。比丘、比丘尼經過三白羯磨,內心一下引起重大的變化,內心能發生抗拒罪惡的強大力量。如殺生時,當要殺時,心裡會現起一種警誡力量,制止不殺,所以說戒如堡壘,能夠防非止惡。受戒得戒,便是要從容易為非作惡的舊人,轉而變成止惡行善的新人。戒力強的,不特平時如此,即在夢中也能制止犯戒的。三、定成就:通常所謂坐禪,祗是修習定的一種前方便,並未真的成就正定。真正得到定境的,在自己身心上,有一番新的經驗,有種種深細的定境,種種的禪定功德。不說最高的殊勝定境,即是得到共世間的四禪,也有明、淨、喜樂的定德。對欲界的一切惡不善法,因離欲而不起。出定以後,由於定力的資熏,飲食睡眠,都會減少;身心輕安,非常人可及。四、慧成就:慧即智慧,有明了抉擇的功能。勝義慧(或稱勝義禪)為悟證真理的妙行。解脫自在的出世功德,依此而成就。淺些說,一切 [P173] 善法的增長與惡法的不起,也依慧力的簡別通達,才能以智化情,精進不已。所以慧又是強化信心,清淨戒律,禪定的根本。總之,學佛法,不管是念佛、禮佛、持戒、布施、修定、修慧,問題要從真實的學習中才有所得。如果學而無所得,不管修習什麼,仍然在佛法門外,沒有進入佛法的領域。所以學佛雖有深淺及種種修習成就的不同,只要真實去行,都會有所得的,有所受用的。得到佛法利益的人,一切言行舉措,會與平日兩樣,表達了內心的真實功德。

  在學佛過程中所得的殊勝心境,約有四種:一、夢境:夢是人人都有的,但如夢中見佛,見蓮花,見菩提樹等,這都是好的學佛有進益的現象。曾經有人告訴我,夢中逢到危險,趕快念佛,惡境即消滅了。這是信心好,念佛切的現象。如信心差些,有的縱然念佛,惡境仍不離去(但夢中能見佛念佛,總是好事)。二、幻境:凡是修行的,不管是誦持經典,或念佛、懺悔、靜坐等,如身心不調,或漸次深入,都有幻境現前。如由於身心不調,幻境見有恐怖等相。如坐禪等心淨不亂,或徹見虛空明淨,大海汪洋,日月蓮華等相,或見佛、菩薩、天人等 [P174] 相;聽到虛幻音聲,或佛菩薩為之開示說法;嗅到異香等(不要以此等境界為奇,基督徒中於祈禱時見上帝,耶穌、天使等,也類似此境)。這種見色聞聲的幻境,雖當前分明顯現,但不堅住,也不能隨自意而生起,自己作不得主的。這是幻境,有良好的,也有不好的境界。不好的應該依法除遣,良好的也切莫執著。三、定境:真得定境的,有種種深細的定相。定境成就的,能隨定心現前,來去自如,自己可以作得主,如修彌勒觀成就,彌勒現前說法等。四、證境:勝義慧體現得法性寂,平等不生滅的自證,為最高究竟的智境,更非言語所能擬議。

  佛法所說,及修證所體驗到的許多事實,我們應有景仰的信心。在修行過程中的種種境地,不是一般性的,而為佛教(淺些的,通於一般宗教)修行過程中所特有的。一般人心識散亂,追逐外界的欲塵,沒有依佛法去行,當然見不到,不知道。如依法修持,則人人都能得到,而所得到的也是大同小異(最高的證境,完全一致)。須知修證所得的境事,是宗教領域內的事實,不能以一般世間庸俗的眼光去看。這些(宗教界的)事,對我們的身心,對人類,對眾生,能有多 [P175] 少好處。這一切,是錯誤,是正確,是虛幻,是究竟,那是應作嚴密論究。如不信此事,即是完全錯誤。如學佛而不信,即是從根本上失去學佛的應有態度。我在今年二月號海刊中寫的「美麗而險惡的歧途」一文,說到由靜坐而引起身體的震動(又如赤腳踏過烈火而不會灼傷),這些宗教所有的某些事實,尚為世人所信,何況我們佛弟子?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不切,特別是科學發達以後。曾見到一篇報導,有科學工作者,將自己親見的鬼,雖是真實見聞的事情,結果仍說它為迷信。為什麼?大家都叫做迷信呀!其實在宗教界,每一宗教都有它的特殊事情,不能以常人的眼光一概抹煞。佛法的經律論及古德的著作,都有自覺的體驗內容,並非假想推論,憑空構造。在修證中的種種特殊境地,不但是確實如此,而且大家有共同的一致性。佛法的來源,以及修證中的特殊體驗,學者必須加以尊重。又如南嶽思大師,在修禪未成時,得了癱瘓病,後來修習般若空觀,此病即好了。據說,虛雲老和尚在大陸被迫害時,氣息奄奄,忽夢見彌勒菩薩等,有人疑他說假話,其實 [P176] 可能有這些夢境。學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的特殊內容,承認有這些事,不要以迷信神話視之。虛大師年青時代,曾多為社會刊物寫稿,交遊許多文人,對宗教生活有些鬆懈,那原是一個危險期。後來他突然發心到普陀山閉關,將鬆懈了的宗教生活,改變過來。這實是大師得力於初年在西方寺看『般若經』有悟的心境,深生信心,始終不會忘卻,到底回到虔敬的宗教生活中來。

  學佛法,對佛法的自覺心源,修證中的特殊經驗,要能深信不疑,不要見世人不信而動搖。這些,應該是庸常人所不曾知道的。祗要自己切信不移,信而趣入,佛法的光明,才會真實的臨到,在你的身心中顯現。(幻生記) [P177]

  

學佛常見問答

净空上人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講於休士頓僑教中心
回到 一九九五年八月講於達拉斯僑教中心

--------------------------------------------------------------------------------


1. 家庭主婦,天天燒飯、洗衣,如何才能不起煩惱心?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即從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 目錄 ]


--------------------------------------------------------------------------------


2. 信基督教及別的宗教以後,有機會了解佛法,這樣子會不會違背耶穌基督?
決定不會。耶穌基督見到你學佛行菩薩道,必然也非常歡喜,因為你的生活更充實、更圓滿。早年我在多瑪斯修道院教學,學院安排我講授佛教精神生活。學生皆是神父與修女,程度都很高。他們是研究生,必須是大學畢業,然後讀三年神學院,才被選進這個研究所。那時我為他們講授佛學課程,我覺得機緣可惜,如果聘請我講他們的經典,我想學生得的受用就更大。佛法是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若真正有智慧,心地清淨,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也是佛法,天主教也是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智慧之法,所以不要將佛法看成宗教。

上帝也是佛,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上帝是眾生,上帝有佛性,當然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問:現代生活步調非常快,如何將步調減緩?如何減少煩惱?答: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問題就少了。最具體的方法是不看電視、報紙、雜誌,你在家修行六波羅蜜。與自己生活行業有關的資訊,可以知道,可以接受;與工作沒有關係的事,不須操心。這樣就日日天下太平,自在快樂!因此必須放下與自己生活不相干的事物。中國古人常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身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當別人向你請教時,有智慧則能為人解答疑難。

[ 目錄 ]


--------------------------------------------------------------------------------


3. 初學者對於不同的宗派,應抱何種態度?
原則上說,所有一切宗派皆可涉獵,但只求解;然後必須依照自己的願望、愛好,與生活環境,選擇一個法門,這樣修學就更快樂自在。其成功關鍵在親近一位好老師,如佛在經上常講的,要求「明師教誨」。真正心地光明、有智慧的老師,你接受他的指導,很快就能得利益。佛法的修學,我自己親身的體驗,三個月應有與往日不一樣的感受,六個月當有很顯著的進步,但是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才能獲得。

[ 目錄 ]


--------------------------------------------------------------------------------


4. 家中配偶是虔誠的基督徒,他非常慈悲,希望把家裡的佛教徒都變成基督徒,他說不希望我下地獄,我應該如何處理?
你可以讓他先認識佛教。一九五八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時,遇到一樁事,可供參考。台中佛教慈光圖書館,是李炳老建立的。每逢星期三,老師在此處講經。當時李老師命我作圖書館的管理員。有一天早晨來了一位客人,在閱覽室看書。他是對面教堂裡虔誠的基督徒,談起來還是同鄉,自然就格外親切,他就想度我,覺得我很可憐,拜偶像,將來都要墮地獄。我了解他的動機,為他泡了一杯好茶,恭敬的聽他教訓。他講,我都點頭;他講了兩個鐘點,我點兩個鐘點的頭。我們館內的同事還有很多在看書、看報的人,看了我們談話模樣,好像佛教徒一句話都不能對答,總讓這位基督徒在佛門指責批評。所以,他愈講愈高興,似乎得意忘形。

講了兩個鐘點,他也很累了,我就請他休息一下,接著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他允許了。我說,假如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先要把這篇文章仔細看過再批評?他說是的。我說,你在此批評佛教兩個鐘點,你有沒有看過佛經?有沒有來聽過佛教的講經?他說沒有。我說,你未免太大膽,太過分了一點,你的兩個鐘點批評,是對佛教嚴重誤會與曲解,不怕在座的人笑話你!我這麼一說,他滿面通紅,轉頭就走了。

這個人不錯,第二天他帶牧師來看我,態度也很恭敬。我送了一些佛書給他們,並說歡迎你們批評,你們精神可佩,佛教徒太多了,墮地獄的人太多了,你們若度這麼多的人,功德無量。但是想救這麼多人,你們必須要研究佛經,要認真來聽經。若不把佛經明瞭透徹,知己知彼,而後才能百戰百勝,否則對於佛法一無所知,這樣的批評只是被人見笑而已。他還能接受,我也很佩服他們。

先讓他認識佛教,了解佛教,然後再批評佛教,才說得過去。佛教是智慧,連上帝都歡迎。異教徒學佛,你要幫助他,學佛決定不影響宗教信仰。他是基督徒,如果佛教要拉他,而改信仰佛教,這樣就違背佛教的精神,違背倫理。譬如,教你背叛父母而尊重老師,世出世間皆無這種道理。佛教對於上帝非常的尊敬,上帝如一國的元首。佛陀是大眾的導師,辦教育的人士,所以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

不學佛就是不求智慧,修學佛法與信仰宗教沒有抵觸。明白這個道理,家人要是勸你到基督教堂去,你就歡歡喜喜去上他的教堂,去受洗。你在教會裡作菩薩,把真實智慧介紹給教友,讓基督教友都有智慧,如此則可化解許多誤會爭論,致力於世界和平,這正是菩薩普度眾生的大事因緣。

[ 目錄 ]


--------------------------------------------------------------------------------


5. 如何修清淨心及保持青春美麗?
這是大家迫切需要的課題,清淨心很重要。修清淨心最重要的是「看得破,放得下」。你的心為何不清淨?放不下。為何放不下?看不破。佛法所說宇宙人生的真相,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可說是完全相同。

現代科學家已經明瞭沒有物質存在,所謂物質只是波動的現象而已。佛法講物質現象是從那裡來?由不覺心動而來。這是心波的現象,比電波、光波更微細,比電波傳達的速度更快。電波與光波,一秒鐘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而心的波動,一念即是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不可思議。現代科學家尚未發現心波,但已經知道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相,即是此波動的相續相,它確實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

佛在《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種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一剎那是不思議的生滅。佛經講「不生不滅」,其實是生滅的。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幾乎是同時,無法覺察,所以說不生不滅。佛說八地以上菩薩的定力,他們的清淨心能見到心波的波動現象。佛經裡說「阿賴耶識的生滅」,就是心波的波動。這是事實真相。

般若經上講,「一切諸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後面的總結論,也是《大般若》的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宇宙人生是一場夢。夢是總喻。幻比喻空,虛空不是真的。夢中有虛空,醒了之後,夢中的虛空也沒有了。虛空是幻。世界是泡,像水泡一樣脆弱。世界指星球,是很脆弱的。身體如影,影非真實。「夢幻泡影」,每一字比喻一樣東西。

「如電、如露」比喻現象存在時間的長短。早晨露水存在片刻時間,比喻現象的相續相。如我們身體現象相續,可以保持數十年,這是現象的相續相,「如露」。其真相乃剎那生滅之波動,如「閃電」一樣。若明瞭此道理與事實真相,自然就會放下。放下之後,身心清淨,智慧增長。放下不是指的放下工作、生活,而是指觀念轉變,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如此工作會做得更好,生活美滿,自在安樂,法喜充滿,遠離煩惱憂慮畏怖。只要懂得如何看破放下,問題就解決了。

宇宙生命的起源與變化,這是高深的學問,《楞嚴經》上講得很好、很妙,經典上都有答案。讀經確實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是讀經一定要從教育的角度去看,不能當作宗教去看,不能當作神明的指示。

[ 目錄 ]


--------------------------------------------------------------------------------


6.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何淨土法門是非常究竟圓滿的大乘佛法,請慈悲開示。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事實,而且此「法門」是廣義的。不僅限於佛法,所有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包括在其中,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才是究竟無有高下。如果佛法與基督教比,說佛教高,基督教低,這就不平等,心就不清淨。甚至與妖魔鬼怪相比也是平等,這才真平等。理上平等,事上平等。一切法的不平等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的。假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平等,佛法與所有宗教、學說,與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不平等的,這才是大圓滿。佛法說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同一法性所現,絕對沒有抵觸,皆是圓融具德。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

《金剛經》上說得非常具體,「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有這些觀念在,就有高下;離開四相,就沒有高下。我們雖知理上平等,事上平等,現在要離開四相,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卻做不到。這是事實。如果佛一說,我們立即做到,豈不是個個人皆成佛,皆證得大圓滿了。這一關太難,因此,在一切法門裡,有必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學。「念佛法門」在一切法門中修學最方便,因為它不講求儀式,也不講求規矩,行住坐臥都可以念,比其他法門方便多了。淨土經論數量少,容易涉獵、讀誦。雖然文字少,其義理也是圓滿的。現代人的生活、工作,以及精神壓力都很大,有此方便法門,對我們而言就容易修學,這是選擇此法門的理由。

其實,選擇念佛法門,也是遵守老師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他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的法運共有一萬兩千年,「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正法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一千年),眾生真正能守法、持戒,就能得定,就能開悟證果。像法時期(佛滅度後第二個一千年),人的根性差了,妄想、煩惱比正法時期的人多,靠持戒就無法成就,必須修定。佛教傳入中國,正好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後,「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遠超過印度,且由中國傳到韓國,又傳到日本、越南,都是禪定成就的。佛滅度後二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依照中國的歷史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三年。虛雲和尚、印光大師皆依此說。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選擇淨土法門,也是遵佛遺教。

末法時期的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比從前更嚴重,修學其他法門,修斷除煩惱習氣很困難。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不需要高度的清淨心,只要達到清淨的邊緣(功夫成片),就有辦法超越三界,往生、不退、證果,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這是佛對末世眾生的慈悲教誨。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聽從佛的教導,選擇淨土,這是很如法的。

修學淨土,對於教義要明瞭。如果理論、方法、境界、因果不明,這句名號念得還是不相應,所以我常勸同修們先從讀經下手。經要讀熟,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能立刻想起佛經的教訓。凡是佛不准我們起的念頭,不准我們做的事,我們決定不去做。佛教導我們應當要發心,應當要發願,教導我們要做的事,我們就要認真努力去做。經若不念熟,則在日常生活中無法依此為標準。經典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的標準。如果把經典中的教訓與理論完全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有問題。

經教是要實行的,不是光念的。如果沒有做到,念了也沒有用處。必須將經典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你就成佛了。
基督教和佛教最大的分別是 --


信仰基督教並依其教義而行永遠不能成為基督。

信仰佛教並依其教義而修行,則最終可以成佛。


問:請問如何引導基督教的朋友、親人來學佛?
http://www.amtb.org.tw/magazin/edu175.htm#ch07


淨空法師說的好。

答:你有度基督教徒的這個心,不能說不好,也不能說完全好。與所有宗教往來,不要有想把他變成佛教徒這樣的心,因為爭信徒就不能和睦相處,就免不了戰爭。我們如何與基督教徒相處?我們對他尊重、敬愛、信賴、幫助,希望他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希望他將來真正升到天國,親近耶穌,這樣就對了。如果我想把他拉進佛教來,他想把佛教徒拉去信他的教,這就不是朋友之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神愛世人,要把神的愛落實在自己身上,自己代表神、代表上帝,愛一切世人。我們這樣教他,世界就不會有宗教戰爭,宗教間才會和睦相處。他信哪個宗教,我們尊重他的宗教,我們幫助他信他那個宗教。

  我們對任何宗教都禮敬,決定沒有毀謗、輕視。我們入基督教堂,見到十字架,我們也致敬。到天主教堂見到耶穌像、聖母像,我們也跪下來拜。

  他們看到覺得很奇怪:「你們怎麼會來拜我們的神?」

  我就告訴他:「那是阿彌陀佛。」

  他問:「那怎麼是阿彌陀佛?」

  我回答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你們是基督徒,應以基督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就現基督身來度你們。應以阿訇身得度,他們就示現為阿訇。」

  他講:「神只有一個,是唯一的真神。」

  我跟他說:「確實是一個真神,但一個真神能夠示現種種不同的形相,去度種種不同的根性。於是雖有許多不同的宗教,還是一個神。」

  我不但拜他們的神,還讀他們的經典。我跟他說:「我知道你的經典,你不知道我的經典,你吃虧了。你如果想知道我的,就好好去念佛經,就會曉得了。」

  因此,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你要是提倡你的是第一,而去反對別的宗教,最後都是反對你的神。因為神變成另一個樣子,你就不認識了,你就反對他,這錯了!他是千變萬化,好像自己的爸爸換一個打扮,穿上另外一種衣服,你就不認識了,不認他是爸爸,這成什麼話!

  所以,要肯定神的神通廣大,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以佛教的立場看,所有一切神都是佛菩薩化身;以基督教的立場來說,諸佛菩薩都是上帝的化身;以回教而言,所有一切宗教的神明都是阿拉的化身。因此,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大家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紫虛居士著有《一個學物理的人看佛教》可以參考。他是一位物理學博士,專研太空物理,研究電漿如何在外太空毀滅來襲的敵人武器,可說是最具尖端科學知識的現代人物,但他卻放棄高薪提早退休而行菩薩道,是藥師山的善知識之一,如果佛教不是真有內涵以及超越科學,何以致此!
未學佛之前本人也是因為看到《瑜伽師地論》中對入胎及胎兒在母體中的變化過程而折服,非常訝異其竟然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令人驚嘆,不是聖經所能望其項背!
釋尊說:「於一毛端現三千大千世界、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本人曾認為不可思議,但觀之現代電子科技,一個小晶體不知蘊藏了多少功能,才體認釋尊所言不虛!
關於反駁基督教,佛書《瑜伽師地論》有駁斥「自在天」生萬物的一段,非常精闢,可讓基督徒啞口無言。
在此之前,本人看到台灣大毘盧寺、美國遍照寺住持沙門釋成觀法師所著《因明入正理論義貫》中,以因明破外道實例-「你信上帝嗎?」正可以拿來駁斥基督教,慈節錄如下:
美國黑人B女士:「你相信上帝嗎?」
法師:「我信佛!」
B女士:「為什麼?」
法師:「因為佛教我們說: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禍福都是你自己的行為的結果;一切都是自己所造。所以我們不應相信或期求外在的力量或存在、或神祇來為我們的禍福負責、來賜福給我們自己降禍給我們的敵人。」
B女士:「那麼,誰創造這天空、這大地?」
法師:「你的意思是說:是神創造的?」
B女士:「是的!」
法師:「上帝也創造炭疽熱、愛滋、及原子彈嗎?」
B女士:「不!」
法師:「為什麼不是?」
B女士:「因為那些東西是邪惡的。」
法師:「上帝是萬能的嗎?」
B女士:「是的!」
法師:「那麼!上帝為什麼要讓炭疽熱、愛滋、世貿雙子塔等邪惡的事發生?可見上帝在面對邪惡的時候,他也是『無法掌控』,因此可見上帝不是全能的!」
至此B女士啞口無言。
關於「上帝創造一切」有很多方法可以破斥之:
設問一、
「除了上帝以外,還有沒有人能創造?」
「沒有!」
「那麼!炭疽熱、愛滋、原子彈及異教徒是哪裡來的?」
設問二、
「那麼!撒旦是誰創造的?如果上帝沒有創造撒旦,他怎能出生?」
「如果他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為什麼要創造一個魔鬼來與他自己作對、破壞神的其他創造物,但又沒有辦法收拾他?」
「如果上帝不知撒旦後來會這樣作亂因而創造了他,則上帝不是『全知』的,而是無知的──因此不能說上帝是全知、全能的。」
設問三、
「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創造一切,那他為什麼明知撒旦是魔鬼,卻要創造一個魔鬼來害世人,則如果不是上帝太無聊便是太殘忍,以製造惡魔危害世間為樂。猶如羅馬人造競技場,樂見獅子摶食人類。」
設問四、
「你相信上帝嗎?」
「我信覺悟,於此覺中,人人須為他自己的幸福負責,不管有沒有上帝。如有人自以為他可以控制另外一人,不論他是神或人,他即是奴役者;我不信受任何形式的奴役,我只信覺悟與解脫;但我也不強迫別人接受我所深信的。」
設問五、
「你看到他創造嗎?」
「聖經上這麼寫。」
「聖經是一本書,但世界尚有很多書,而其它書並沒有這麼說,至少,我的書中沒有這麼說。」
設問六、
「上帝創造一切的時候,有沒有用什麼材料?或並沒有用什麼材料?如果他有用材料,那麼!這些材料就是在他『創造一切』之前就存在的了,那麼!這些既存的材料就不是上帝創造的;因此不可說『上帝創造一切』。」
「如果說上帝沒用什麼材料來創造,但沒有材料不可能有產品:『無物』只能產生『無物』,因為一切物皆『自類相生』,如牛生牛、雞生雞;而牛不生雞、雞亦不 生牛。故『無物』不能生『有物』,因此說:『上帝以無物造萬物』,在理論上是謬誤的。因此,說『上帝創造一切』是不能成立的」

《瑜伽師地論》駁斥自在天生萬物之文:
世間諸物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為彼物父。謂自在天或復其餘。今當問彼汝何所欲
嗢拖南曰。
 功能無體性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為因成過失
自在天等變化功能。為用業方便為因。為無因耶。若用業方便為因者。唯此功能用業方便為因。非餘世間。不應道理。若無因者。唯此功能無因而有。非世間物。不 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為墮世間攝(統轄、管理)。為不攝耶。若言攝者。此大自在則同世法。而能遍生世間。不應道理。若不攝者。則是解脫。而言能生 世間。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用故變生世間。為無用耶。若有用者。則於彼用無有自在(自任己意而毫無阻礙)。而於世間有自在者。不應道理。若無用者。 無有所須。而生世間。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為唯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耶。若唯大自在為因者。是則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則有出生。若時有出生是 時則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為因者。不應道理。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唯取樂欲為因。為除樂欲更取餘為因。若唯取樂欲為因者。此樂欲為唯取大自在為因。 為亦取餘為因耶。若唯取大自在為因者。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則有樂欲。若時有樂欲是時則有大自在。便應無始常有出生。此亦不應道理。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因不 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於彼欲無有自在。而言於世間物有自在者。不應道理。如是由功用故。攝不攝故。有用無用故。為因性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害 為正法論者。
簡單大意:
1.自在天等變化功能,若只有自在天能用業方便為因「創造一切」而其它世間不能,那沒有道理。若是無因而有,那麼其它世間亦能無因而有,但世間物不能無因而有,因此沒有道理。
2.大自在天屬不屬於此世間?若大自在天屬於此世間就如同世間法,自己也是因緣所生,而說能遍生世間那沒有道理。若不屬於此世間則是解脫(超越世間,清淨應生清淨法),而說能生染污的世間那沒有道理。
3.大自在天是有需要(用)還是無需要而變生世間?若是有需要(表示還有缺陷)則不能稱為大自在,若無需要而生世間,那豈不是吃飽了沒事幹,無聊至極!
4.此所出生的世間是唯以大自在為因,或亦取其它條件為因?若唯取大自在為因者,則當時有大自在天時則世間就同時出生。若世間有萬事萬物出生之時則有大自 在天存在(此表示兩者皆本來就有的)。而說世間的出生是用大自在為原因者,那沒有道理。若說還要取其它條件為因者……。

本人的疑問:
寫此文章之人未免太低估人類的智商,以為如此就可挽回沒落的基督教!
1. 若上帝是萬能的,為什麼需要過渡階段,而“美麗新世界”不能立即到來?
2.上帝憑什麼能赦免別人的罪,若能如此,那天理何在?被傷害的人向誰討冤屈?此為極度不公平!
3.他說:「加上與印度神有『親身接觸』者的“經 驗”,」到底有何證據?可不可以拿出印度神的一件東西來證明?
4.若敵對雙方都向上帝請求,上帝如何處理?
5.為什麼本人所見,人類都是由父母所生而不是由天而降(上帝創造)?
6.為什麼要用「代罪羔羊」那種血腥的方式呈現世人面前,難道沒有慈悲的方式嗎?
7.復活的耶穌現在哪裡?為什麼不常常示現復活以取信世人?那就沒有什麼爭議了!
…………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要不是末學曾經看過,今日也難以發掘。
有空我會整理專文發表,但以下重點,先睹為快!

佛陀對大梵天王的教化

關於西方人所認為的『上帝』,與《大悲經卷第一.梵天品》裏的『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極為相似,而此大梵天王,擁有著『此世界及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的『邪見』,故被佛陀所糾正教化。(註:經中大梵天王,自己說自己〔無智邪見〕,故非筆者惡意醜化)

而被教化的時間,正是『釋迦佛快要涅盤前』,因此,這位『『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的邪見,是遇到『釋迦牟尼佛』後,才被糾正的,難怪祂的邪見,至今仍流傳於西方宗教裏。或是說,西方宗教也有相似的說法。

◎佛陀對大梵天王的24個質問:
佛陀的第一個問題,就問大梵天王說,你認為一切的眾生、世界,是你所化現的,那麼你自己是誰所化現的?你是怎麼來的?結果梵天王默然而住,無言以對。接下 來佛陀的23個問題,這位『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多以『不也』(不是)回應佛陀。詳見《大悲經卷第一》(http://www.cbeta.org /result/normal/T12/0380_001.htm)

◎大悲經云:『世尊。我以無智邪見未斷顛倒心故。常於如來所說正法不聽受故。我本曾作如是惡見、如是惡說。此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所有世界。是我所作是我所化。...』
-->大梵天王承認自己『無智邪見、未斷顛倒心、擁有惡見惡說』。
◎大悲經云:『大梵天王即時歸依為佛弟子。於世尊所請求教敕作如是言。婆伽婆是我大師。修伽陀是我大師。唯願世尊。教敕於我。云何而住云。何修行。』
-->大梵天王最後也歸依為佛弟子,並請求佛陀教誨。

◎大悲經云:『佛告梵天。此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佛土。我今以此付囑於汝。汝當順我勿使真道善眼令有斷絕。無上佛眼法眼僧眼令有斷絕。莫作末後滅法人也。』

1.佛陀表明,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土』,非大梵天王所擁有,但付囑於大梵天王。
2.佛陀要叮嚀大梵天王『莫作末後滅法人也』,真是可怕的字句,難道佛陀已看穿了『大梵天王可能成為毀滅佛法的罪人?』不過,還好『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已皈依佛法。

但是祂曾經的『邪見』-『此世界及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的想法,卻似乎與『現今的西方宗教』相同,難道『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就是西方宗教所言的『上帝』?.....留給閱文者,自行評斷了。

以上內容,僅參考自於『西元六世紀的古印度佛教經典《大悲經》』的記載,此非中國古代法師杜撰,更不可能是現代人瞎扯,盼『西方宗教的信徒』,能理性看待。

(註:佛教約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故說參考自”西元六世紀的古印度佛教經典”,並無錯誤)


佛教的世界觀,散見於阿含部聖典內的資料最為豐富,此資料即便不是最原始的,但至少是代表近於原始的
宇宙觀點。經內各卷可說是綜合現代科學的各領域。本文試圖以許多科學理論來詮釋佛教,藉由近代物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進展,將宇宙目前所知的現象加以考察。

  首先,在探究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世界」概念,佛教「世界」、中國的「宇宙」與科學所謂「宇宙」有何差別,將其定義後,次談世界的地質層次、須彌山及上 下四方、三界等課題,這些與銀河系中心及物質、能量世界生命形式有何關聯?最後,世界的成、住、壞、空和宇宙星系的生成毀滅是否有著不變地循環規律可依 循?

  因此,經由佛教經典論述與科學理論,再再證明佛教與科學存在著對於宇宙模型論述的共通性,兩者在探索宇宙現象上,是自分岐趨於統合。是故,佛教宇宙論實具科學性質,而非虛妄怪誕的思想。


一、前言  

佛教與科學是人類社會裡兩大重要的文化,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佛教與科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倘若將兩者皆是為求探索真理的目的性除去,另 一個可解釋的原因,在於佛教為了適應新世紀的需求,避免被套上迂腐迷信的框架裡,因此便產生一種特別的現象,即許多學者以現代科學理論來詮釋佛教,藉由近 代物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進展,將科學宇宙的圖景描繪而出,再來印證佛教對於宇宙觀的認識現象,透過東西方對於天文現象的考察,從而促進佛教與科學之間的 親密關係,進而開闢一條互補的通道。  

本文基於佛教與科學之間尚存有許多對話的空間,依據數部佛教的經典,試圖從中發掘佛教所闡述的宇宙現象,諸如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壞空的循環變化與眾生業力的關聯性質來作分析,盼能藉此掌握宇宙的真相,以釐清社會大眾將佛教對於宇宙的描述視為無稽怪誕的錯誤認知。

二、三千大千世界

(一)世界的概念  

中國古時並無「世」與「界」兩字連用,吾人應知「世」的本義是三十年,後引申為一代人或父子一輩稱為一世,倘若將中國與佛教中的「世界」相比況, 大概也只有「宇宙」兩字較為接近。《楞嚴經》卷四:「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為界;過去、末 來、現在為世。」 此外,《淮南子‧齊俗》:「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因此,由以上兩者可知廣義的「世界」或「宇宙」名詞,乃指兼有時間與空間的意涵;而佛教裡談及一般狹義的「世界」是包涵天界、地獄與人間,其與中國古時的 「宇宙」一詞是泛指固有的時空觀念大不相同。  

若以現代科學角度視之,「世界」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宇宙」則是指星際空間,即愛因斯坦所提的「宇宙為時空連續體」理論,現代宇宙論已公認宇 宙是多重且無限的,故時空亦為多重且無限的,則無數個「時間因子」和無數個「空間因子」可以兩兩組成無數個時空場。所以佛教所謂的「世界」,可分為同時同 空、異時同空、同時異空、異時異空的多重世界與諸天的概念。 它較接近現在科學所稱的「宇宙」,又比中國古時「宇宙」的認知範圍更廣。

物質」空間,甚至還有奇異的「反物質」空間,而這些「反物質」也有著與 「物質」空間相對的單位。物質空間有游離的離子、質子、中子、微子……等種種形式的存在,徘徊於物質與非物質之間(色與無色)之間,而在反物質空間裡,也 有類似無數的反離子、反質子、反中子、反微子的存在。因此,像是吾人熟知的紅內線與紫外線,皆是色界各自的一種空間,X光、無線電波,伽瑪射線以及無數的 宇宙射線,交錯存在於宇宙之中,足以讓有特異眼睛的人看的眼花撩亂,更不必談游離的離子、微子等無色空間的存在,這也是為何欲界中凡人之眼的人類無法用自 己感官去衡量未知多元宇宙非物質時空的原因。不但如此,人類的壽命又侷限於有限時間與三度空間裡。是故,佛典指示宇宙存有三界眾生,並非虛談的幻想。

   佛教或科學在探討宇宙論中,或多或少有些相似可作為對應之處,藉由上述的幾項說明,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不論是佛教或科學,兩者對於宇 宙現象皆自分歧趨於統合。即便如此,但仍有些人士不以為然,認為佛教乃是探究現象、本體乃至於靈界的輪回,即身、心、靈的所有問題,而科學僅此討論現象, 不論其本體。造成此兩者相異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觀察工具、條件及方法不同佛教對宇宙的觀察,是在禪定的心理狀態下,使用心眼觀察宇宙,此乃非物質宇宙。而科學對宇宙的觀察,則是在一般的心理狀態下使用五官及電子器材來觀測物質宇宙的現象,並於事後運用算數計量結果。

(二) 觀察的對象不同科學對於宇宙的觀察,是以五官感覺或思想所能了解的外在物質宇宙為主;而佛教反而潛心向內由禪定去觀察宇宙的相貌。前者著重外在觀察,故認為宇宙的實相為名色所組成;後者是由內心所呈現的宇宙為實相,因此認定名色是心靈的延伸。

  因此,佛教所定義的宇宙是將內在與外在世界連通後的整體而論,其包括吾人認知的物質宇宙,及尚待了解的非物質宇宙與反物質宇宙。然究竟去探索 近代科學的發展,雖仍不脫以物質為探討的範圍,但多少已直接或間接地開始觸及非物質能量的研究,並也產生了不小的成果。以量子力學而論,認為宇宙中的分 子、原子與次原子類中的物質,如電子、質子、中子及其它基本粒子(夸克)等,常顯示出「機率波」的性質。吾人應知物質或粒子的特徵是具有質量和確定的空間 位置,然而波卻不是如此,它是以頻率或波長為特徵,也無確定的空間(受測不準原理的支配),因此此理論的結果是能量可以概括地包含物質,即時空宇宙乃由觀 測方的存在,不同的觀測方法會影響不同的結果。 如此科學與佛教對於「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三界唯心造」有了相同的共識,佛教也因科學的間接證明,而顯現超越時空的先見智慧,此為真理的發現上,最大 的突破。

五、結論

  佛教的世界觀,以散見於阿含部聖典內的片斷資料最為豐富,這些資料即使不可說是原始的,但至少是代表近於原始的宇宙觀點。經內的各分卷可說是 綜合現代宇宙學、天文學及物理之大成,被視為佛教的創世紀。當中開示了宇宙萬物皆由因緣業力自然產生,並非由人或神所創造;宇宙世界「此生彼滅」、「彼滅 此生」不斷在經歷成、住、壞、空生滅循環的過程,並且還告知世人世界有一千日月之多。只可惜在中國大乘佛教歷來都不談屬於小乘經典的阿含經,尤其對於佛說 世界的形成架構,更是摒棄斥之為虛妄怪誕,殊不知,諸經多自阿含出,佛理是包含宇宙學在內的綜合學問,佛理所論及的宇宙哲思與玄理,若不先自近代天文物理 去了解,是無法對其中的奧義明瞭的,倘若佛教只專談修身養性,那麼又何必用數萬言來解說宇宙實相,再去講述其戒行與修行方法,直接進入哲理不就更為方便, 更何況當中還去編織一個千日千月千須彌山的神話,如果是要營造一個神秘的境界,未免也太大費周章。

然而,現代天文學與宇宙學的許多新發現,已越來越接近佛教的宇宙觀。諸如物理解釋宇宙、時空皆產生於充滿零點的真空或無;因為真空是一切有為法、 無為法的背景,它其有自充足、自參照、自波動的屬性,非真非空,這正如佛教所言的宇宙「實相」;另外,佛教的業力主要是由於外界物質與意識場的作用,逐漸 形成業力場,又由於業力場的次級效應,輾轉相因,導致業力根深蒂固。故科學與佛教之間存在著某些內在聯繫。自縱向視之,兩者可謂歷史上佛教與其它文化進行 融合的延續;横面視之,使佛教逐漸脫離迷信的思維,與現代學術接軌,由科學的印證來領會宇宙生命的意義;由佛教「緣起性空」心物的種種現象,來補科學研究 的不足。

  因此,吾人無法斷定佛教與科學誰優誰劣,畢竟以目前的科技而言,科學似乎較佛教來的狹礙,但隨著科學非物質領域的發展,漸漸地發現質能互通、 物無自性的法則,來說明色與無色的關係後,不但科學領域有佛法存在,佛教世界也具有的科學性質,兩者互為依存。是故,以宇宙論而言,佛教實具有科學性,是 無庸致疑的。


現代科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評論佛教: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並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他也曾指出:「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吃素是人類追求平等、自由、博愛的基本條件,如果人類對於比自己弱小的動物沒有同體的慈悲心,那麼人類沒有資格向上帝要求要平等、自由、博愛


佛法是發現不是創造
佛陀宣佈他所發現的真理並不是新的發明,這真理是老早老早以前就存在的,只是人們對它沒有真正的認識,因為它被別人的解釋所誤導了,人們並沒有真正瞭解這些老早就已經存在的自然法則。這個法則我們稱之為法或教義。這種法、教義在當時所有宗教裡並沒有被發現,因此,佛陀他才決定把這個法宣講出來。
如果佛陀今天回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看我們以佛教之名在作些什麼?看我們信什麼樣的佛教?我們修持什麼樣的佛教?佛陀必然會這麼說:我並沒有教你們要這樣信仰,我也沒有教你們這樣修持,你們為什麼這樣信、這樣修持呢!
在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演進裏,人們根據自己的想像,根據自己的瞭解,將基本佛法加以重新詮釋,而忘記了佛法的真精神是什麼?忘記了基本佛法是什麼?其實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當佛陀展開他弘法任務的時候,他就已經曉得他的弘法方式不會被當時的宗教家所接受,因為他革命了宗教的修持方式,因為他提倡八正道︱︱八種過著神聖值得人民來敬仰的生活方式。
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佛陀並不像其他的宗教一樣,要人們去相信,要人民去信仰傳統,信仰幾千年來一直流傳下來的東西,佛陀要人們有正見,正見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第二部分是修持,第三部分是體證。佛陀並不像其他宗教師一樣要人民來相信,反而要人民去思維,去研究,去實踐,然後以真正的經驗來體證,這樣才能過神聖受人尊敬的生活。
另類人對佛教的評價
一百多年前,英國有一位大衛‧萊斯先生,他是一位牧師的兒子,他在書上這麼寫著:在我所研究世間一切宗教裡邊,沒有一個宗教像佛教一樣強調四聖諦、八正道。四聖諦、八正道是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所沒有的,可是佛陀提出八正道,以正見為首的重要性,是不共世間一切宗教的。
印度有一位總理尼赫魯先生在書上這麼說:我確實不明白佛陀那裡來的勇氣,竟然敢說世間一切的宗教都沒有任何宗教價值。這些宗教的修持方式,在印度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已經被人們生生世世所信奉著,可是佛陀的勇氣那裡來的?佛陀怎麼敢說世間當時所有的宗教修持方式一點價值都沒有,完全錯誤,毫無宗教的修持價值?
佛陀要將我們從宗教的奴隸之中解脫出來,當時的印度有三千六百萬個神,人們一天到晚忙著拜神,忙著祭祀,忙著祈求。這麼多的神,大家都已經變成宗教的乞丐,大家都變成宗教的奴隸,犧牲了人的尊嚴,犧牲了人的價值,犧牲了人存在的意義,佛陀看到這種悲慘情形,因此,要將當時印度人從宗教奴隸之中解放出來。
當時的印度人多麼可憐!他們變成宗教的奴隸,不吃不睡,冬天不穿衣服,生病也不吃藥,完全變成宗教的奴隸;當時的印度人為了解除他們的痛苦就折磨自己,用火燒自己來虐待自己的肉體,或是祭祀神明祈求能夠去除他們的惡業。
眾生平等 男女平等
佛陀告訴我們:「修持佛法的同時,也可以做一個有尊嚴、有人格、值得人尊敬的人。」佛陀又告訴我們說:「你修持宗教可以不須犧牲那些可憐的動物。」許多人殺害動物來取悅上帝,他們養這麼多動物,然後殺掉牠們來祭拜這些神,希望討好這些神。佛陀告訴他們說:「你們犧牲這些可憐的動物,毫無宗教的意義,並不能使你們得到真正的解脫,不能讓你們得到真正的自在。」
另外一些人在修行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佛陀不鼓勵修行的時候不說話,他不認為,如果有重要的事不說而保持沈默是一種宗教的修持方式。
有一天,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聽到他的皇后生了一個女孩,面有不豫之色。佛陀就問波斯匿王你傷心什麼?國王回答說:「我本來以為我的皇后會替我添一個兒子,哪知道接到消息是女孩。」佛陀就對國王說:「生個女孩有什麼不好呢?女孩遠比男孩好呢?你想想看,世間的轉輪聖王、世間的一切統治者,哪一個不是由女性懷孕生出來教養出來的。你想想看,女性不是很尊貴嗎?」佛陀就用這句話使波斯匿王寬懷。在經典上有另外一個地方,佛陀昭告這些男眾說:「你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男眾才是智者,不要以為世間男人是唯一的智者,女眾有很多也同樣可以成為智者。」
食蛇與吃禁果︱︱原罪的省思
有一個笑話講出來供養諸位當參考,這個笑話說:如果亞當、夏娃是中國人,那麼我們絕對不會有原罪的。為什麼呢?因為《聖經》說撒旦他出現的時候,首先是以蛇的樣子出現,如果是中國人必然先把蛇吃掉而不會吃禁果,也就不會有原罪了!
其他的宗教徒譴責我們說:我們是罪人。他們要我們改信他們的宗教。可是佛法或是佛陀的教言,從來沒有說過不可以去聽去看去研究或去接觸其他的宗教,佛陀從來沒有說其他的宗教徒都是罪人,都應該譴責,都應改信佛教。佛陀告訴我們說要尊敬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任何值得我們尊敬的就要尊敬。
因此,我們尊敬耶穌基督,我們尊敬先知穆罕默德,我們尊敬喇嘛,我們修行佛法,我們當下也尊敬其他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佛陀鼓勵我們去研究,去思維,去請教其他宗教。佛陀告誡我們不可以輕易的相信,如果你沒有經過思維、分析、體驗,千萬不要盲目的相信。佛陀並沒有禁止我們去研究其他的宗教,佛陀要我們尊重其他的宗教,佛陀甚至要求我們懷疑佛所說的話對不對?千萬不要不經過思維、修持就盲目相信佛所說的話,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態度,任何事理都須經過真正的體驗,真正的證明之後才能接受。
我們為什麼信仰佛教?我們為什麼修持佛法呢?那是因為佛陀給我們自由去思維,自由去說去修行,從來沒有限制我們,給予我們完全的自由。
佛陀鼓勵我們去懷疑去思維,他告訴弟子:「你們不要相信我是一個聖人,除非你們經過自己的思想思維研究探討,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我所說的話。」這種態度是在其他宗教裡所沒有的,其他宗教總是禁止他們的信徒來懷疑來發問,唯有佛陀是例外的。
有一位傳教師在佈道時說:「上帝造人造萬物,上帝首先創造天堂。」有一位聽眾就打斷他的話說:「請你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了天堂,為什麼還要創造地獄呢?」傳教師無法回答,只好說:「可能上帝當時因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才創造了地獄。」
因這種方式而使宗教徒來懷疑來發問,在佛教裡是沒有的,佛陀鼓勵我們去懷疑,去思維,去探索,才能發現諸法的終極實相,唯有透過聞思修,透過正見才能真正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