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心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

心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
作者:圣严法师 

继上期圣严师父阐明“心五四运动”的实质精神与内涵后,本期师父又进一步说明其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方法,希望将这项实验的成果,陆续推广到家庭、社区、校园,甚至全世界。

四安: 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四要: 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它: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感: 感化、感动、感恩、感谢

四福: 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世纪的生活主张,不是一项新创的观念,只是淡化了宗教色彩的名词,而它的内容并没有离开佛法的心法,所以叫做“心五四”运动。这是怎么来的?如前所述,“心五四”是为了实践四种环保,而陆续推出的观念或方法。

四种环保和佛法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心灵环保”的心就是佛法,而以“礼仪环保”来看,佛法是讲礼仪的,这就是戒律、威仪,持戒,守律仪是佛法的根本基础。还有“生活环保”就是佛法生活化。所谓“自然环保”,以佛法来讲,我们的身心是正报,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是依报,依正二报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场。用正报在依报中修道,所以我们必须要爱护环境,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这四种环保的根本内涵都是佛法。

“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业”,我有一篇文章曾经在《人生杂志》刊载过,同时也收录在《平安的人间》及《法鼓山的方向》这两本小册子里,诸位可以参考阅读。“安心”实际上就是“心灵环保 ”,“安身、安家、安业”是四种环保的具体实践。身和心是我们的正报,家和业是我们的依报,我们在依正两种果报中的修行,叫做安业。

“四它 ”是处理、面对、因应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状况时,要用智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方法非常实用,当我们遇到诱惑、威胁、危险、困扰而心生不安、恐惧,这个时候就“面对它”;当我们面对它时,这些不安、恐惧、嗔怒的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当无法逃避时就“接受它”,然后“处理它 ”;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最后,不管是已经处理了,或暂时不能处理,找到办法再来处理;或者永远无法处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挂碍。若能如此,不论处于哪一种状态,我们的心都能随意自在。

“四要”的精神在于少欲知足而知足常乐。大部份的人因为欲望永无止尽而不断地“想要”,但是我们若再仔细想一想,事实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这还要看能不能要?该不该要?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该要的,还可以要吗?如果我们能够厘清“需要 ”与“想要”,然后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该不该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择了。我们有很多的烦恼、灾难都是出于内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该要的也要了,结果为自己制造罪恶,为他人带来苦难。这是因为未能领会少欲知足,与知足常乐的意义。

“四感”就是“感化、感动、感恩、感谢 ”。要感化谁呢?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而我们则是用正确的佛法观念和方法来感化自己,转变自己,再用慈悲的、智慧的行为来感动他人。然后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任何因缘,感谢一切使我们转化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如果我们善用“四感”,我们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不会对他人愤怒,也不会对现实的环境产生不平衡了。并且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转化他人及帮助他人了。

“四福”是“知福、惜福、培福、种福”。大多数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就算一切都没有了,还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事实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除了呼吸,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很多机会、很多因缘,那就更要“知福”了。我们既然有了福泽、福报,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费。所谓浪费,就是挥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比如浪费我们的时间、体力、健康、财富,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各种因缘福报,不知善加运用于自利利人的活动中,这都是不惜福。有许多的人一餐饭吃掉几万元,或者一夕间玩掉几万元,而感到很满意、很实惠,甚至以此自豪。他们觉得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费掉,这种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仅不惜福而且损福。要知道,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损福,福报很快就会用光的。很多人常讲“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是子孙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够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损福,不久之后就无福了。

福报少的人要“培福”,没有福报的人要“种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专门向有钱的人托钵,因为他觉得穷人已经很穷了,再向他们托钵是非常残忍的事。后来,佛知道了这件事,就说:“穷人已经没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们托钵,他们就更没有机会种福,以后福报也就更少了,你应该要去向他们托钵。”这是佛陀慈悲,教我们:没有福的人要种福。

“四要、四感、四福”在《我为你祝福》这本小书里有收集,《平安的人间》这本书里也有“四要”,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把“心五四”运动称之为“世纪的生活主张”;如果分开来讲,“四安”称为“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张”;“四它”是“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 ”;“四要”是“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 ”;“四感”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张”;“四福”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这些主张是大家集体创作的,是我们团体的主张,这表示我们大家是团结一致的,我一提出“心”五四运动,大众立即响应,并提出落实在我们生活中的主张。

“心五四”运动

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

来实践大学院、大关怀、大普化三大教育目标

“ 心五四”运动就是精神启蒙运动,目标是佛法生活化,这就是生活教育。也许诸位会怀疑,将来我们的大学院教育是不是佛法生活化?答案是肯定的,包括课程、校园的境教,都是朝向此一目标。今天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已在推动佛法生活化的教育,因为我们是以“实用为先”,而“实用为先”就是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

启蒙是指心智的开发、观念的转变。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心智有问题,观念有问题,结果造成自害害人。因此我们的“心五四”运动,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来实践法鼓山所提倡的三大教育的目标,即大学院教育、大关怀教育、大普化教育,和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心五四”运动

淡化宗教色彩,入世化俗。

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

由法鼓山僧俗四众以禅修的方法及观念,落实于日常生活,同时推广到家庭、校园、社区、全世界。

如何推动“心五四”运动?一方面淡化宗教名相的色彩,入世化俗,另一方面,要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一个佛教团体怎能淡化宗教色彩呢?佛法与宗教、哲学、科学,是不一不异的,具有其各种层面的功能,未必要受到宗教、哲学、科学的界定。佛法就是佛法,因为某些宗教是讲“创造神”的信仰,以及灵异现象的崇拜,而佛法是不讲创造神的,关于灵异及神通,虽然佛经中也有介绍,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至于中国的禅宗,更是不主张利用灵异及神通,来诱惑信众,中国的禅宗是最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教。

所谓淡化宗教色彩,主要是指不以灵异现象及神通能力等神奇神秘经验作为号召,强调不对于偶像的崇拜,尤其以活人、灵物、灵力为偶像等。佛法的最高原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还一再地说:我讲的都不是真实法,都是方便法,都是权巧法。因为所有文字、语言、理论、观念、方法全部都是方便法,没有真正的真实法,这叫做佛法,如此就淡化了宗教信仰的色彩。此外,活人偶像、灵物偶像、灵力偶像,乃至思想的偶像都不崇拜,只有以“心五四”的方法帮助我们解除困境,这就不再属于宗教的范畴了。所以请大家不要担心、害怕,以为淡化了宗教色彩,便会失去佛法原有的方向,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充实佛法的精神,在世间中影响世间,在世俗中转化世俗。我们不随波逐流,相反地,要作中流砥柱,入世化俗。

“心五四”运动从何处着手?为了避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目前僧团和护法体系正在思考具体的实践方案,例如先在某些地点设立示范区,然后再将实验的成果推展到家庭、社区、校园,甚至于推广到全世界。

(圣严师父对专职菩萨之精神讲话,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于农禅寺斋堂,胡正中居士整理)

宗南嘉楚仁波切 在哈佛修读宗教比较学

橙与苹果怎样比?
 来源:《福报》第11期

研究比较宗教学的宗南嘉楚仁波切在谈及世界五大宗教时说,佛教、基督教、依斯兰教、兴都教及犹太教各有各优点,要比较很难。

他说,各宗教都有基本的共同与不同之处。「你若有很好的理解与认知,许多事情是可以共存的,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但如果你对宗教的真正教义一知半解,而以那种宗教为信仰的依归,终会引发纠纷。」仁波切继而语重心长的说:「人们应该尊重、认同彼此的不同,但不要互相斥责、批评彼此的差异。不同的宗教是对立的或能够共存的,关键在於弘法者对宗教的认识有多少?」


修行 佛教研究
「就佛学来说,有些学者认为,佛学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也有人认为佛学是宗教,但我想佛教只是一个宗教吗?佛学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或信仰,不只是静坐禅修、上寺院、诵经唸佛持咒那么简单。深一层的去研究的话,佛学其实包含了哲学、心理学以及道德观(戒律)三大方面。」

1968年降生於尼泊尔雪巴家族中的宗南嘉楚仁波切,在4岁时被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转世,遂被接回锡金隆德寺举行坐床典礼,接受经典教育。仁波切在印度那烂陀佛学院完成佛学学士及硕士后,远赴哈佛大学修博士学位。

上哈佛大学研究所,对仁波切来说充满挑战,因为双重身份:是研究生亦是仁波切。所以平曰忙於研究,假期忙於弘法,却忙得法喜、忙得有意义。自1987年开始,仁波切每年的寒假、暑假都会到世界各地弘法,足迹遍布美国、欧洲、亚洲等地。

佛法 社会改变

学然后知不足是仁波切最大的体验。藉由宗教的研究、广泛的涉猎,仁波切有感对其他宗教多一份理解,尤其对欧美国家宗教文化背景的认知,更能够去契入讲经说法。

踏入新的千禧年,面对许多生活上的挑战、快速的社会以及经济与科技进展所持续的变数,仁波切说,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迁进步,佛法不需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做出改变。

『佛法就是真理。』仁波切以一贯的学者口吻说: 「是人要改变,不是佛法改变。当佛法兴盛、普及大众,许多人只看到佛法的一面,但并未真正的去深一层思考、理解佛法的真谛。现实社会中所『流行』的方法,未必是修行的正确途径,那不过是人们理解错误。佛法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去认知、去探讨和实践。」

仁波切发愿以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帮助人们,灌输他们正确的思想,启发他们的智慧。他希望信众们时刻维护藏传佛教传承及弘扬佛法。「弘扬佛法不只是僧侣的责任,亦是任何一个佛教徒共同的责任。它需要每一个佛教徒将学佛的心得与他人分享,让其他人更了解佛法,感受内心的法喜。」

咏给明就多杰仁波切:每日15分钟 脑细胞转负为正

 来源:《福报》第44期
1974 年,正当美国年轻学子掀起一股印度灵性之旅热潮,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瑞奇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在造访印度之际,与禅修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回国後,瑞奇完成了博士学位,在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领域卓然有成。虽然身为佛教徒,在最初 20年的学术生涯当中,他并没有尝试以科学方式来研究佛学的观点。

1992年,瑞奇在印度达赖喇嘛的一次会面中,向尊者提出要将佛法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慈悲心』的研究纳入科学探索的领域。达赖喇嘛花了两天的时间参观瑞奇博士的试验室後,於2002年派遣了八位最有成就的佛法禅修者到试验室,测量他们的脑波(EEG)和核磁共震脑断层扫瞄(MRI)。这八位来自藏传佛教玛噶举传承的僧侣,估计俱有一至五小时,即大约15年至40 年的禅修经验。

今年30岁的咏给明就多仁波切 (Yongey Mingyur Rinpoche)是接受测试的八位禅修者之一。他於2006年底首次前来马来西亚教导禅修,接受《福报》采访时神采飞扬地描述那难忘的经验:「我在一个核磁共震脑断层扫瞄仪(MRI)禅坐两个小时,头上贴满测试导线,动弹不得,以免影响测试结果。」对明就仁波切而言,两个小时禅坐不动轻而易举,但是教他最难以忍受的是低温下测试导线所引致的搔痒感觉!

在冰冷的扫瞄仪内,明就仁波切通过耳从指示,交替做『无缘悲心』、『观想本尊』、『止』(奢摩),以及『无所缘』四种不同的禅修法。 「他们以脑波(EEG)记录器集大脑的加玛波(gamma wave),间中还播放女人的尖叫声与婴儿的哭喊声。」仁波切边说边模仿测试中所听到的各声音。

「加玛波象徵自我控制;普通人的心识活动易随四周环境而不断波动,所以加玛波两、三秒便换一次,但是禅修者的加玛波可以在两、三分钟时间内保持同样的频率。」在此项研究中,瑞奇的研究团队发现,八位禅修者的快乐比普通人多达七至十倍,而明就仁波切的加玛波高达120%,远超禅修初学者的17%禅修僧侣的平均80%!

此篇有关长期禅修对大脑活动影响的脑神经科学报告《长期禅修者於心智训练时同步自发性脑波的高度活动》(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於2004年11月8曰发表後,引起美国各大媒体的报导。这项研究不仅拉近了科学佛教的对立关系,它亦针对旧有的脑细胞活动提出新的见解。「以往的脑神经科学家认为脑细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项研究却显示负向的脑细胞如忧郁、愤怒,可以透过长期心智训练如禅修转化为正向的脑细胞,使个人的自我认知情绪得以改变。」

明就仁波切两手各放在头边的左右,解释说人的左脑是主导慈悲、快乐等正向情绪思考,右脑则是主导愤怒、悲伤等负向情绪思考,「而练习禅修者左脑前叶前区的脑波神经活动较为兴奋,因此他们常保有慈悲快乐的心情。」语毕仁波切咧嘴微笑,流露出单纯的喜悦情怀。

禅修是佛教所提倡的静心以证悟自性的方法,如今经由科学的测试证明,禅修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识训练。八岁开始学习禅修的明就仁波切,不但非常清楚禅修的好处,更致力於将禅修技巧融入现代生活中。「有两种基本禅修法,一是专注在某特定物或感觉,如电脑、电话或腰酸,却不执着、跟随或打断它,让所升起的思绪来去自如,让思绪源自於『觉』(awareness)消失於『觉』。」

「另一种则是无物的禅修,专注安於自然清明的平静中。当『觉』处於没有界限的浩瀚宇宙中,智慧即油然而生。」明就仁波切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这两种禅修法,哪怕只有一、两分钟,「初学者每曰练习15分钟即可。我们其实随时随地便可禅修,只需一、两秒的时间便可进入禅定的状态。」
【评论】【加入

人的抉择

作者:伯圆长老  来源:无尽灯 第25期
今天是佛陀降生二千五百十五年前的圣诞节,佛陀的意旨是要一个和平安乐的人间,所谓:人间净土。但世间以人为本位,社会的安宁与动态,完全基於人类行为的善恶而构成的。在增壹阿含经里,佛陀有对波斯匿王说:世间有四种人,出现於世。所谓:先 而後明,先明而後 ,先 而後 ,先明而後明等四种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心理而产生出不同的人生社会。

怎样叫做:先 而後明?其大意是说,比如一个人生在穷苦的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再加不良的环境,一般来说,这种人是很容易堕落的,可是由於其人心理的纯洁,为人非常自爱,虽然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但还是安分守己做一个好人。且其人同情心重,遇到人们有困苦的事情,都很乐意的帮助人,用善言的安慰人,便成为一个人人敬爱的人。所以这种人叫做先 而後明。虽然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但还能建立光明的人生。

其次是,先明而後 ,是说其人生於富有的家庭,丰衣足食,要什 有什 ,本来是个美满的人生,可是其人邪见深重,不信人间有善恶升沉的因果,任意妄为,其心理与行为都不健康的,不同情人家的痛苦,其富有不但没有用其能力来造福社会,相反地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叫做,先明而後 。虽然生活好,环境好,由於纵情的骄奢淫佚,往往把良知埋没掉。

复有,从 至 ,这是说,一个人生在穷苦的家庭,既无良好的教育,又遭逢不好的环境,自己又是一个意志薄弱,思想蒙昧的人,很容易受环境的支配,结果生活蹉跎,心情沮丧,变成自暴自弃的人。由於嫉妒,嗔恨,邪见等织成的病态心理,往往做出害人害己的勾当,「舍智就愚」,颠倒一生。

还有一种是,从明致明的,是说其人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好,环境也好,但其人明辨是非,尊重善恶招感因果,不为环境所转,心境善良,不做坏事,同情心重,虽然家境充裕,但不以财物骄人,且会济人之急,造福社会人群,用自己的智慧,与自己的能力去拓展光明的人生,所以这种人叫做先明而後明。

这时佛陀复对波斯匿王说:「是故大王,当学先明而後明,莫学先明而後 ,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这里所说〈为求听众的容易了解〉只摘其大意而言的。从暗淡的一面去透视今日的人生社会,同样是文明时代的普遍阴影。

一个人是不会满足的,物欲的追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於到的观念的低落,纯洁的灵魂多被贪婪的毒菌侵蚀掉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完全基於人民心理的健康。但怎样才能够促进大众心理的健康,这虽然说关系著整个社会的问题,但以佛教的观点来说,只要人们肯细心检讨人生存的价值,自然会珍惜人生,去选择光明的一面。人生的幸福,如田亩里嫩绿的禾苗,如不勤於耕耘,一任乱草的荒芜,一定会把在生长的绿苗枯萎掉。可见人生的幸福是由自己去创造的。假使一个人肯为自己家庭的幸福去著想,和自己的前途与做人的道理去著想,一定不会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可见为求社会的安宁,个人的幸福,每一个人都应负起做人的责任。

所以佛陀要我们从黑暗的人生,去建立光明的人生,尤其是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更宜透过人类的智慧,去建立和平相爱的人间,这才是国家与人民的幸福。今天是佛陀的圣诞。

祈祷

佛光普照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卫塞节讲于马来西亚广播电台 20.06.1971

佛说死亡

01

佛家有一句话,一直在警惕着我们:“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㈠人人都有弱点和缺点。可是很多人都不能或不愿好好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结果一直没有进步,而在苦海中随波逐流,任意漂泊,终至灭顶。所以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

㈡不管你是帝王将相或是贩夫走卒;不管你是圣人抑是凡夫,你是没有办法敌得过岁月对你的摧残的,你将慢慢地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苍老、憔悴,最后病了、死了。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与岁月斗争,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还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趁着还能呼吸时,努力精进。

02

这些年来,可能是年纪老了,周遭许多同学、好友,都逐渐死去。我有时真的有“常恨此生知己少,何堪到老哭人多”的感叹。死是“老成凋谢”,确实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

前年我不幸罹患了舌癌,割治之后,正在静养期间,突然听说马来西亚一位结缘40多年的好友,也罹患舌癌,已在医治。我一时之间,有无限的感伤,立刻想写封信慰问他。可我动笔之前,他的信已经来了,说是事到如今,只好遵医所嘱,按程序进行化疗和电疗。又说,他是不愿死的,因为这个世界,虽然十分丑恶,但仍有它美好的一面,他因此想多活几年,所以求生的意志非常坚强,请我放心。

这样,我原本想写给他的慰问的信,终于变成了一封鼓励的信。我在信上开宗明义说,死并不可怕,何况你我这一生,一不偷江山,二不盗公侯。年轻时,我们都努力卜昼卜夜地拼搏,为的是换来一家老少的安定生活,到如今,生活安定了,儿女都成家立业了,我们却都身患恶疾。“你不曾痛哭,我也不曾悲伤。”我说我不曾想到死,万一死亡真的来了,相信我将含笑面对它,因为我问心无愧。我还引用了宋代文天祥对死的看法告诉他:“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赞同他坚强的求生意志,最后表示愿与他共勉。

03

那么,佛家对于死,又有什么看法呢?

《法句经》中有两个故事,很值得我们参考。

㈠有位富翁因儿子死去,悲伤得到墓园哭泣。佛陀去看他,他说:儿子的逝世使他哀伤痛苦,非常沮丧。佛陀安慰他说:“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有你亲生的儿子会死。不要这样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察觉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觉悟了。

㈡毗舍佶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去向佛陀诉说她的悲痛之情。佛陀告诫她:“毗舍佶,你难道不明白舍卫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吗?想想看,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孙子,你岂不是要日夜不停地哭泣?不要让一个孩子的死亡这么严重地打击你,贪爱会造成悲伤和恐惧。”

佛陀把死看得很淡很淡。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都会死的。

广钦老和尚在弥留的时候,对着许多弟子淡淡地用闽南话说:“无来也无去,无代志。”然后双眼一闭,便圆寂了。他圆寂得很轻松、很愉快、很洒脱,果然说走就走,了无牵挂,真令人敬佩。

弘一大师圆寂的时候,写了4个字:“悲欣交集”便闭眼了。他之所以“悲”,是因为他要离开所有的老朋友。他之所以“欣”,是因为他要脱离这个恶浊的世界。他向来脱俗,一生从不随世俗任浮沉。他非常超越,所以死得非常自在。

04

佛家把死说成一期生命的结束。任何事,都是有开始便有结束。

当我们的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离开母体,哭哭啼啼。可是当时围在我们身边的长辈、亲友们,却都一个个高高兴兴,笑逐颜开的迎接着我们来到人世。

可是,当我们这一期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安祥地离去,为什么我们的许多亲属、朋友,却都来围着我们哭哭啼啼呢?

这是不对的,他们不必悲伤,他们必须化悲哀为力量,挺起胸膛、立定脚跟,急起直追的去完成我们此生尚未完成的一切有意义的工作。

这才不辜负我们死的意义。

驱赶蚂蚁、蟑螂而不杀生的方法!

 来源:CCTV

蚂蚁怕酸,蚊子怕辣,蟑螂怕香。春天来了,小生命们马上就要出洞了,供养给师兄们一个不杀生又能驱赶蚂蚁、蚊子、蟑螂的妙法。

蚂蚁怕酸味

家里的甜食摆没几分钟,蚂蚁大军立即来袭,让人又气又厌,以我以从事糕饼业的经验,献给各位一项无毒无污染又安全有效的妙招--整粒的新鲜柠檬,对切成两半,在看得到蚂蚁的地方及其动线,挤出柠檬汁,并拿着切半有果肉的那一面,沿途涂抹,神奇效果让您再一次验证大自然的奥妙!

蚊子怕辣味

蒜头呛退然而花多蚊子也多,叮咬得我肿包累累。一天,友人送了一袋蒜头,给妈妈留下够用的量,其余的分植于花坛四周,其特殊的辛辣味隐隐飘散。令人讶异的是,平日凶猛的蚊子不见了,连下雨过后会出现的超大只蚊子,也销声匿迹了!所以,驱蚊除了打扫环境、清除枯枝烂叶,试植蒜头绝对是上上之策!

蟑螂怕香味

神出鬼没的蟑螂,最爱隐身于掌管我们民生大计的厨房里。面对「打不死的蟑螂」我的办法是--将一块浴用香皂切成数小块,置于容器内注入清水,摆放在蟑螂出没的橱柜内,不出数日,打开橱柜将令您讶异于蟑螂的无影无踪,橱柜内还多了怡人的香味。想要效果持续,仅须定期补充香皂容器内的清水。

不用打杀蚊子的办法

一:把几粒维生素C和维生素B2泡在水里, 将药水涂抹在皮肤上, 会产生一种让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

二:在室内挂上橘色的窗帘 ,或在灯罩上罩上橘色的玻璃纸 ,由于蚊子害怕橘红色的光线, 能产生很好的驱蚊效果.

三:在灯下挂一把葱 ,或用纱布包几根葱段 ,各种蚊虫都不会飞来 ;或在房内摆放一两盆茉莉花, 米兰, 玫瑰, 夜来香等花卉,也可以驱除蚊虫 .

( 由于葱为五荤中的一类如果有三宝弟子或者是受戒弟子请勿用)

当你不想与蟑螂共处时

蟑螂不喜欢黄瓜的味道 , 当你不想与蟑螂共处时 ,不妨将一两段掰断的黄瓜放在它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

以上是如何驱赶蚊子及蟑螂的办法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很管用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杀生 。

CCTV提供的驱赶蚂蚁、蟑螂而不杀生的方法!央视里曾经讲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蚂蚁是很讲规矩的,如果是其他动物已经占领的地盘,蚂蚁是不会侵入的。拿柠檬切片挤汁,把汁液撒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样蚂蚁闻到柠檬汁,就会误以为是其他动物胃液消化的东西,就会撤退,而不再来。

蟑螂的腹部有一层油脂,最忌讳肥皂这类去除油脂的东西。用肥皂切块,和水拌成汁,撒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样蟑螂别说是碰到,就是闻到肥皂的味道就会逃走了。

以上方法简单易行,还不杀生,大家可以试试。不过既是这类小生命打搅,必有其因果,别忘了诵经念咒!

不杀生赶蟑螂的办法

在拖地的水中加入几滴熏衣草精油,做两三回之后,蚂蚁就会在家中绝迹。3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以上就2倍的份量)用四颗马铃薯和半包硼酸(到药房买),马铃薯煮熟压成泥,和半包硼酸和匀在一起,捏成樟脑丸大小,放置在蟑螂出没处即可。成分不具毒性(比例很重要),但蟑螂就是不喜欢那个味道,所以会远离。此法一年炮制一次即可。大约春天来临时就是好时机了。朋友说她用了十年,家中非常非常偶尔看到一、两只,但也很快就不再来,那是一个医生朋友告诉她的,家有蟑螂者不妨试试。

不杀生赶蚊子的办法

夏天蚊子很多,只要在阳台上养几盆夜来香,蚊子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因为夜来香浓郁的花香味是蚊子讨厌的。另外,水沟中最好不要有积水,这是蚊虫孳生的温床。

从佛法谈A流感

2009年3月底至5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暴发“A流感”,现已经蔓延全球。

这又是一次对人类生命安全的“温疫”灾难。佛教讲人类在不同时期要经历三大灾三小灾,水灾、风灾、火灾称三大灾,饥饿、瘟疫、刀兵为三小灾。从科学上讲灾难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质变化而形成。从佛教理论讲灾难是自然界对人类业力的果报,是众生共业所感和因缘和合而有。佛教认为世界是众生轮回受报的场所,认为世界有依正二报,众生类是正报,物质世界是依报。所以物质世界的变化受众生世界的果报所影响。

多种原因和合共起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起”,既然是因缘而起,那就不能从单一的方面而言。既不能说单一的说是地质变化而形成,也不能单一的说是众生业力所感而有。应当是众生业力所感,而物质世界的人为破坏所影响等,多种原因和合共起。佛教有共业和不共业之说,在瘟疫蔓延众生共业的情况下,每个人也有不共业的原因而有不同的结果。

佛教主张“业”是不可改变,但如果改变了“缘”,业就没有机会(缘)而生起。虽然“三灾八难”是众生共业所感,但如果我们能对地球起保护意识,对动物起爱护意识,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少一些破坏,多一些保护,那对于“三灾八难”的生起就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因为我们改变了“缘”,“因”就没有助上缘而生起,所以“果”也就随之而改变,这是符合佛教“因果”规律的,也是符世界科学发展观的。

呼吁人们爱护环境

从佛教而言,近些年以来人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核原料的研发、地质资原的开发、人口的增多、地球的升温等,都是人为的破坏了地球的平衡,使得环境变的越来越恶劣,灾难也频繁增多。佛教一直以来都在呼吁人们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可时至今日灾难降临面前,人们仍然不知反省,还在对动物无端的惨杀、对地球资源还在不断大量的开发、对森林还在大量的破坏、核原料还在无止尽的研发。是想想,灾难的降临还能说是自然现象吗?人们由于自私和无知总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和自然界。而当我们闷心自问我们从自然索取了多少?而我们又给自然界给予了多少?

当然从佛教缘起的角度而言,对“A”的当下预防也非常重要。一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消除疾病传播的途经;二是多锻炼身体,增强个人体质,增加免疫力;三是要合理睡眠保证体质健康。四是不要到人口密集地方参与;五是不要近距离接触患者;六是不要随便胡乱饮食。保证这“三要三不要”就能够尽可能的降底传染的机会。

敬畏生命 无惧死亡

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将在18号开始的日本电影节上映,23号起则在GSC的国际院线正式上映。

《入殓师》中的死亡美学,以及入殓过程中对生命充满敬畏的那种仪式感,都完全符合我事先对这部影片的想象。它给我的一个意外,是幽默,不时冒出来的,同时又把握得恰到好处的幽默。在日本死亡被视为一种解脱,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它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因此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甚至崇拜。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相同的生命旅程,让人死得有尊严,这就是入殓师的职业意义所在。影片开门见山地展现了入殓过程,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同时通过这样一个庄中带谐的小插曲,开宗明义地交代了入殓师除了一丝不苟地完成程序化的规定动作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个内在的职业素养,那就是对于生命发乎内心的尊重和敬畏。

细腻呈现入殓仪式的过程

影片设计了大悟从小学琴的背景,乃是为父亲所逼,所以他在乐队解散后决定放弃时,内心有种解脱感。然而,设置职业落差并非真正目的,而是为了引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共同点——它们都是一种艺术。成为入殓师的大悟后来再次拉起大提琴,是编剧的一个妙笔,它一是隐含着矛盾复杂的父子之情,更重要的是,大悟从他入殓师的经历中领悟到了生命的内涵,这提升了他的音乐技艺和才华,也为他的表演灌注了灵魂,入殓师和大提琴手这两个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此时产生了互动并且在大悟身上融为一体。影片最后随着字幕升起,画面中再次细腻地呈现了入殓仪式的全过程;往死者鼻孔中填棉花的同时以手掩其鼻,隔着被单列衣,擦身,穿衣,活动手臂和指关节,整理遗容,化妆,入殓。

一个落魄的灵魂,总是下意识地回到自己的故乡或母亲身边,去寻找重新起步的精神原动力。大悟失业后从东京回到山形,他破碎的成长经历渐渐浮出水面;父亲在他6岁时带着别的女人离开了这个家,母亲去世时他又不在身边,所以他后来不禁自问:当入殓师难道是命运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大悟一开始将这一职业视为命运的惩罚,到后来,他则日益坚定地将入殓师选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从他对未能为母亲送行而产生负罪感,到最后亲手为三十多年未见面的父亲入殓,他经历并完成了一个自我救赎的循环,这是编剧上的一个良苦用心,它强化了佐佐木所说的当入殓师是大悟的“天职”这种命定感。大悟在为父亲入殓时,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一定充满感激、欣慰和自豪,我们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方式比它更好地表达父子间的爱与和解,在爱的背后是对于生命的缺陷所持的理解、宽容和悲悯之心,这决定了大悟能够和佐佐木一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受人尊敬的入殓师。

俨然是副禅师模样

由老戏骨山崎奴扮演的佐佐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话虽不多,但严厉中包含着慈祥,寥寥一两句话,却每每击中要害。九年前去世的爱妻成了他的第一个客人,从此他便当上了入殓师,他积累的生死感悟使他不仅成为大悟的师傅,还成为引导他领悟生命、走出困顿的长者和智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还扮演了大悟缺席的父亲这一角色。他面试时只凭直觉一眼就相中大悟是干入殓师这块料,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在大悟因陷入对父亲的回忆而心生悲伤时,他及时出现并为他打气:“这是你的天职”;在大悟因遭人歧视,尤其是妻子负气回娘家之后对这一职业产生动摇,欲找佐佐木当面辞职时,他一边请其品尝美味的河豚鱼白,一边对其“讲道” ——关于生死之道,以化解其烦恼。佐代木身旁种满清雅葱翠的花草,端坐于案几跟前,俨然是一副禅师模样。

在影片中,入殓师成了检阅生死的窗口,这是一个重要的延伸性。不同年龄、性别的死者,他们或是自杀,或是自然死亡;或是死在亲人身边,或是孤独地离世……在生命的终点,他们都需要保健操后的超度,入殓师帮助他们洗去生前的烦恼和辛苦,令他们干净、安然地上路。

在大悟自身的情感与生命纠葛中,父亲出走的阴影占很大一块,但对于“差劲”父亲的怨恨之中又夹杂着爱的渴望。他一直珍藏着小时候父亲送给自己的一块石头,“ 说好每年送一块的”,直到最后从父亲手心里跌落的石头中,大悟才终于找到了遗失三十多年的父爱,那块石头正是自己送给父亲的,他转而把这块石头贴在妻子隆起的肚子上,象征着3代人之间爱的传递。之前出现在回忆镜头中的父亲,不是背影就是面容模糊,但是这一次,他的形象却异常清晰——大悟通过爱的确认,终于 “认出”了父亲。对于生命的理解、尊重和爱,正是贯穿影片的主旋律。

父子间的一次相互救赎

大悟对于父母的理解上,分别有两次重要的外力推动,其中又分别包含着两个相关的重要物件:一次是大悟在家里放起了父亲留下的唱片,妻子肯定地对他说,妈妈一直喜欢着爸爸,否则她不会保留这些唱片;另一次是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却拒绝见他,身边的女同事此时不惜暴露自己隐藏的秘密——她也抛弃了自己儿子,却至今都没有勇气去见他,来换得大悟的理解,她以长辈的身分哭着说出了“求你去见他”这样的话,她深知如果大悟错过这最后一次机会,将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和永远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于是,大悟从父亲的手中发现了石头。这同时也是父子间的一次相互救赎,父亲孤独、飘泊、负罪的灵魂(片中交代这么多年他一直一个人过),也终于可以得到安息。就这样,大悟的两个职业都和父亲发生了联系:他从小被父亲逼着学琴,并当上了大提琴手,失业后转行当入殓师,并以其最好的手艺为父亲送行。

《入殓师》中有小爱,也有大爱。影片从冰冷的死亡中表达的却是生命之美,人性之美,爱,令生命无惧死亡,令生命充满温暖与光华。

Manna

The mountain is exquisite and the water gentle.
The purple-colour dew presents a hazy view.
A clear sound peals in the morning air.

Life is finite, work endless.
Learn to treasure the good times around.

A drop from the willow is manna real,
Let it nourish our heart and soul.

The peals of the morning bell,
The sounds of the evening gong,
Awakens me from my fuddled dream.

Life is finite, work endless.
Learn to treasure the good times around.

Let the earth partake of spring,
Let life shine on till the end of time.

The peals of the morning bell,
The sounds of the evening gong,
Awakens me from my fuddled dream.

Life is finite, work endless.
Learn to treasure the good times around.

Let the earth partake of spring,
Let life shine on till the end of time.

The Spirit Of Compassion (from Mystical Journey to Putuo Shan)

Recitation:

The crises facing humankind,
Have become more numerous and acute.
People have an infinite capacity for degeneration,
If left unawakened and unmindful of discipline.
People today, are simply falling ever downward.
Unless we stop now and think,
And completely change our way of living,
We will certainly destroy ourselves.
Human nature can change for the better,
Fo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was equal and at peace.

We see with our eyes,
And physical forms become illusory.
We may see large and small,
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Things different and changing in every way.
Before our eyes, we see only the apparent forms.
The fact is, at the root of everything,
There is a world of one likeness,
Where everywhere is the same,
Where people live in unity,
Like brothers and sisters,
Sharing the same life.
When human beings enjoy co- existence,
And mutual prosperity,
Respecting and loving one another,
Great happiness and harmony,
Will be achieved in the world!

We willfully calculate loss and gain,
Act wrongfully and cultivate unwholesome thoughts,
Thereby bringing all manner of misery upon ourselves.
Much of our experience of life,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and perceptions,
That are contrary to reality.
We should see the real aspect of all things,
To achieve perfection of character,
Through body and through mind,
And to work for the salvation of mankind.
To try to be better people,
To show our gratitude,
To do small kindness,
To drop a single good word,
Are part of the way,
To achieving perfection of character.
The willingness of self-cultivation,
Through personal practice,
Is the way to achieving salvation.
This potential is within all of us.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sings:

When we see people floundering,
When we see people in distress,
Feeling wells up in us,
Of wanting to help them.
We are filled with a sense,
Of loving friendship,
And a desire to walk hand in hand,
Along the true human way.
This, is the Spirit of Compassion,
And is the way to achieving salvation.
This Spirit is Self-sacrificing.
To awaken this Spirit in anyone,
To bring even one more person into the same way,
Is to raise the level of humanity,
That will ultimately bring to mankind,
Peace, Happiness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Spirit of Compassion,
The Spirit that is Self-sacrificing,
Is the Spirit that will ultimately bring to mankind,
Peace, Happiness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YES, LET US ALL AWAKEN THIS SAME SPIRIT IN US AND IN EVERYONE!

A Prayer

I often reflect on where I came from.
I ponder deep on where to go.
Thinking back, my evil karma is buried deep.
How can I not feel distressed?
Looking ahead, I see that crossroads await.
How can I not tremble at the thought?

Buddha, Oh Buddha the Great,
I lean against The Holy Seat,
Show me the Land of Light and Peace.

I often reflect on where I came from.
I ponder deep on where to go.
Thinking back, my evil karma is buried deep.
How can I not feel distressed?
Looking ahead, I see that crossroads await.
How can I not tremble at the thought?

Buddha, Oh Buddha the Great,
I lean against The Holy Seat,
Show me the Land of Light and Peace.

I often reflect on where I came from.
I ponder deep on where to go.
Thinking back, my evil karma is buried deep.
How can I not feel distressed?
Looking ahead, I see that crossroads await.
How can I not tremble at the thought?

Buddha, Oh Buddha the Great,
I lean against The Holy Seat,
Show me the Land of Light and Peace.

Show me the Land of Light and Peace.

2009年6月26日星期五

祈请上师噶玛巴住世安康、长寿!


十七位大宝法王噶玛巴

  噶玛巴的含义是「行佛行事业者」,也就是「佛行事业的化身」,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身、语、意、功德、事业」之体性总集的一个行佛事业者。噶玛巴的名号代表他对我们众生的慈悲和加持,因此佛教徒时常念诵「噶玛巴千诺」表达内心景仰并祈愿众生吉祥安乐。噶玛巴已经以化身方式转世了十七次,每一位噶玛巴都扮演西藏佛教的保存和传播者。佛陀和莲花生大士都曾预言噶玛巴的出生,几个世纪以来,噶玛巴不仅是延续金刚乘的中心人物,也是延续噶玛噶举的关键人物。在保存佛法传承教法上,噶玛巴更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历史背景与预言

  在经藏续藏中都有记载,佛陀曾经预言几位菩萨会在世间出生,噶玛巴是其中之一。仁千巴桑(Rinchen Palzang)曾写一本《明镜》楚布寺指南,其中摘录了佛陀的预言。

《三摩地王经》(Samadhiraja Sutra)
  我圆寂二千年后,佛法会在红脸人的地方流传。
   这些人都将成为观音菩萨的弟子,欣哈那达菩萨(bodhisattva Simhanada),名「噶玛巴」会诞生。
  具有禅定能力,他会降伏当地众生。
  透过见、闻、忆、触的方法,置众生于光明之境。

《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
  穿着僧袍,顶戴黑冠,
  他将无间断的对众生弘法,
  直到第一千佛示现!

 
《文殊菩萨根本续》(Mulamanjushri Tantra)
  名字中被赋予「噶」在前,「玛」在后,此人将出世,使佛法大放光彩。
  噶玛巴在世间出生,也在莲师很多的伏藏中预言。

  噶玛巴的名号,从第一世到现在第十七世,他们都称为「噶玛巴」,而每一世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并不是一般上师所取的,因为历代噶玛巴的名号,皆是莲花生大士当年所授记的。特别是岩取者秋吉林巴,他所取出的岩藏教法里面,从噶玛巴第一世一直到第二十一世噶玛巴的名号,皆如实的记载。

 
噶玛巴佛

  从胜义谛来看,噶玛巴早已圆满证悟成佛,名贤遍南若佛(Shenphen Namrol)。在此贤劫中将是未来的第六佛,名成就狮子佛竹巴森给(Trukpa Senge)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

  从世俗谛来看,他是十地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数世纪以来噶玛巴以多种的化身示现,曾示现为婆罗门沙哈拉大师、印度的莲花生大士及很多在西藏的化身,弘扬佛法利益无数众生。但是以化身连续不断的来到世间,在西藏佛教史中却仅有噶玛巴一位。

  在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修行成就时,有十万空行母,以她们的头发,编成一个黑色的宝冠,供养给噶玛巴,同时赞颂着噶玛巴的名号「行一切佛行事业者」,彰显出噶玛巴的殊胜功德。他是第一位喇嘛,来生被连续不断的认证,从十一世纪迄今,他没有间断的转世。

 
佛行事业

  噶玛巴不仅是噶举传承的中心,并且在西藏金刚乘各教派中也极具影响力。譬如,第三世噶玛巴让烱多杰保存和发展宁玛传承中之「心髓(Nyingthik) 教法」。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Rolpe Dorje)认证并传戒给杰出的宗喀巴大师(格鲁派的创建者)。第七世到第九世噶玛巴对保存和发扬经藏、续藏、噶举派大手印传承都有极大的贡献。历史上明成祖册封第五世噶玛巴为明朝国师,封号简称为「大宝法王」沿用至今。第十四世噶玛巴在香巴传承面临消失前,挽回并延续了香巴传承;他还具有不分教派,融合各教派教义的宏观,推行不分教派的「利美运动」,并将此运动传给他的心子蒋贡康楚大师。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Khakhyab Dorje)参与并保存了宁玛派的伏藏传承。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让烱日佩多杰(Rangjung Rigpe Dorje)是最伟大的西藏佛教大师,他离开西藏后,是在境外为各传承的延续尽心尽力的关键人物。

 
第16世噶玛巴黑宝冠法会
第17世噶玛巴-第11世巴吾活佛-西藏楚布寺1999   第十六世噶玛巴对经论的保存非常认真,他将德格版全部重印出版,共有经藏《甘珠尔》约108册,续藏《丹珠尔》约214册。法王把《甘珠尔》赠给所有印度、尼泊尔、不丹、西藏、美国的藏传佛教寺院,把《丹珠尔》以成本价送给各道场。免费赠送《甘珠尔》是史无前例的,法王也将历代噶玛巴的著作和西藏上师们的著作,妥善保存和出版,并透过讲经、说法、灌顶来传播。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OgyenTrinley Dorje 1985~现在),是1959年之后西藏的重要上师之一。第十七世噶玛巴于1995年认证了第十一世巴吾活佛。

 
见、闻、忆「噶玛巴」即解脱之功德

  噶玛巴具有无比的功德,一切的有情众生见到噶玛巴,当下能从三方面得到解脱,一者是见即解脱,另一是闻即解脱,再一者是忆即解脱。如果有众生见到噶玛巴,当下能净除堕入地狱、饿鬼、畜性三恶道的因缘,能从三涂恶道中得到解脱。有众生如果能够听闻到噶玛巴的名号,或是在他的内心中忆念噶玛巴,那么当下噶玛巴的加持力,就能让他从三恶道中得到解脱。这是噶玛巴所具有,能够利益众生的无比功德,这也是在莲花生大士的岩藏教法里,如实赞颂的功德。

  很多人有因缘能见到噶玛巴,也常常念诵噶玛巴千诺,内心里面常向噶玛巴祈请,这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自已本身,过去生中曾经累积善业因缘的原故,所以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能够见到噶玛巴、能懂得去念诵噶玛巴的心咒、忆念噶玛巴、向噶玛巴祈请。而也因为这样的因缘,噶玛巴的加持力,能使我们未来能够免于堕入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当中。

 
第17世噶玛巴于西藏楚布寺1999
噶玛噶举父子传承

  噶玛巴大宝法王有如父亲,而七位仁波切就如同儿子。尊称他们七位为噶玛噶举传承的法王子,分别是:夏玛巴、泰锡度巴、蒋贡康楚、嘉察巴这四位仁波切,加上第五位是巴吾活佛、第六位是达囊佳霍仁波切、第七位是桑杰年巴仁波切。每一世的噶玛巴若圆寂后,此七位法王子会担负起维持噶玛噶举教法的延续,守护噶玛噶举教法,并每一世伴随着噶玛巴。因此噶玛巴与这七位仁波切的关系,在噶玛噶举中,称为父子传承。

第17世噶玛巴-噶举教法集结会议-印度2002

 

第十七世噶玛巴长寿祈请文

无余佛与佛子无量大悲之力故,
无比度众手持莲者化为众生怙,
大力胜者诸部遍主法王噶玛巴,
乌金卓度钦列多杰足莲祈永固。

恒常不坏自生之法身,
释出幻化色身噶玛巴,
三密金刚界域极坚固,
无边事业荣盛任运成。

第17世噶玛巴-第11世巴吾活佛-西藏法会

大寶法王的殊勝

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證得遍知的果位,能夠照見過去、現在、未來所發生的事情。相同之解脫與智慧的證量,將顯現在他每一世的轉世裡,在每一世大寶法王的心靈之中。因為我們是平凡的眾生,以染污的知覺力,無法見到報身或曰樂身。為了直接利益我們,大寶法王必須接受以血肉之軀轉世再來。以此方式,大寶法王示現了他的應報身。也就是說,他或多或少以我們的形象顯現,他也有父母親等等之類。外表上,他為了有效地利益眾生,所以現出與眾生相似的外貌,因此,人們才會親近他。但是,他的內在仍是所有十方諸佛智慧的具體化現。所以,他的每一件行為,都是在示範佛陀的事業。

所以,對於他的佛行事業的任何協助與幫忙,都能最有效的去除染污,和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可以保證我們的未來世,都會走在無誤的道路上,持續進步,直到證悟。這不僅讓我們的今生,變得很有價值,很有意思,而且,會讓我們的精神境界不斷提升,生生世世不會退轉,不會停滯不前。我們投注在大寶法王的事業裡,將使我們最快地證悟佛果。

簡言之,尋求一條無誤的道路,必須仰賴一位純正的上師,若你視上師為諸佛身口意的具體化現,那麼,至少你在證悟的道路上,不會有困難和障礙。同時,若是你很虔誠,上師會常常出現在你的面前。如此,你和上師之間就沒有距離,因此,你的進步就容易且快速了。

更進一步的說,見到如來大寶法王與見到佛陀,沒有什麼兩樣。因為,如來大寶法王就是所有十方三世諸佛智慧的總集,由於你有機會接觸他,所以,即使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般涅槃,你在今天,仍然可以直接接觸到他。然而,就我先前所說的,與如來大寶法王在一起所獲得的真正利益,決定在你對他的虔誠心有多大,決定於你渴望的程度,你的發心和你的信心。如果你有極大的虔信,那麼你就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如果你有一點點虔信,你就獲得到一點點加持。如果你只有很少的信心,那麼你就只會獲得極微的加持。如果你完全沒有信心,也就完全得不到加持。要言之,要求進步的第一要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虔信心。

 

註:此篇『大寶法王的殊勝』為巴都仁波切的開示節錄。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Ogyen Trinley Dorje 1985- )


出身和童年

1985年,法王誕生在東藏拉拓(Lhatok)區一個遊牧家庭的帳蓬中,母親才懷他的時候,曾經有奇異的夢。他出生時有一隻杜鵑鳥飛到他們的帳蓬上,同時在山谷中很多人都聽到神秘的法螺聲音。

在西藏,這些現象被視為是一位成就者誕生的吉祥徵兆。

這位名叫阿波嘎嘎的年輕牧童,從小家人就感覺到他的生活似乎處處受到加持,但是阿波嘎嘎沒有告訴家人他是誰。但是在1992年,他要求家人移居另一個山谷,並告訴他們那裡會有僧人來拜訪。他們移居不久,第十六世噶瑪巴的弟子們,依照第十六世噶瑪巴預言信中的指示,來到此山谷。發現阿波嘎嘎出生與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與預言相符。證實阿波嘎嘎就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第十六世噶瑪巴除了留下預言信之外,並寫作了很多首詩和道歌,並預言他雖然離開西藏楚布主寺,但他很快就會回來,他的根本上師將是大司徒仁波切,他將會在印度學習。更奇特的是十九世紀大師秋吉林巴的預言與法王的誕生細節吻合。正因這些預言一一吻合,傳統的說法是噶瑪巴在「自己認證自己」。

噶瑪巴重返西藏楚布寺─歷史上噶舉的主寺

1992年,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終於又回到了楚布寺!同年9月27日,在楚布寺舉行了陞座典禮,並且得到史無前例的中國政府的正式承認。兩萬多人參加了這場莊嚴的典禮,第二天上午,兩萬五千多人列隊接受法王的加持。

在楚布寺,法王學習佛教經藏、梵唄、儀軌及佛教藝術如金剛喇嘛舞。每天接見來自世界各地數以百計的朝聖者。他漸漸開始為大眾灌頂並參與寺院各種法會。他在 10歲時,開始經由禪定認證多位轉世仁波切,包括他的禪修導師帕沃(Pawo)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和年輕的達桑仁波切(Dobzang Rinpoche)。

法王在楚布寺時,很快的修復了被毀壞多年的大殿、佛堂、舍利塔、佛學院(Shedra)、和僧舍,圓滿了噶瑪巴主要的任務之一。

逐漸的,因為中國政府給他的壓力使他無法盡到噶瑪巴應擔負的責任,他無法遵照政府的要求去抨擊達賴喇嘛和承認班禪喇嘛。由於政府對佛教的不認識,法王無法做一些政府規定他做的事。並且法王必須接受傳承中上師們的灌頂和傳授法教,在楚布寺中,政府不允許海外高僧回西藏的情況下,使法王的學習變得非常困難。

終於,在1999年,他決定出走。雖然他一直受到政府嚴格的監視和保護,也知道政府絕對不會允許他出國進修,他和身邊少數親信們研擬了一個大膽的出走計劃。

噶瑪巴翻山越嶺的出走

經過數月精心規劃,在12月28日,十四歲的大寶法王噶瑪巴宣佈閉關後,褪下僧袍換上一件深色風衣,從窗口出去,和少數隨眾乘車悄悄地離開了楚布寺。他們一路上乘車、步行、騎馬、乘直升機、火車、計程車到達了印度,此一智慧及勇敢的出走,成為全世界媒體的頭條新聞。

2000年元月五日,法王到達了印度達蘭沙拉,此行驚震了全世界。尊貴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熱誠的歡迎他。2001年,印度政府給與法王難民身份,法王繼續住在達蘭沙拉附近等待印度政府准許他回到在印度錫金噶瑪巴的主寺隆德寺。

法王噶瑪巴親唱點燈祈願文

願燈具成為等同三千大千世界,
願燈柱僅成須彌山王,
願燈油僅成汪洋,
此燈之數億盞得現於每尊佛前,
願此光明,消除三有頂以下,無間地獄以上,
所有無明之黑暗,
願十方諸佛菩薩之淨土,皆得顯明親見。

唵.班雜.阿羅給.阿吽


噯瑪霍

稀有光明此燈燭,供獻賢劫千佛等,

無餘廣大十方境,師尊空行護法眾。

壇城聖眾盡奉獻,父母為首有情眾,

此生以及個所生,皆能親見佛境土。

願與彌陀合唯一,三寶三根眾諦力,

吾等如此所發願,祈請加被速得成。

爹雅他.班贊支雅.阿哇波達.拿耶梭哈(三遍)


法王噶瑪巴親唱點燈祈願文
http://www.kagyuoffice.org.tw/media/2007_Kagyu_Monlam/Karmapa_Lamp_Prayer.mp3

來源: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
大寶法王http://tw.club.yahoo.com/clubs/Karmapa
http://tw.club.yahoo.com

2009年6月24日星期三

给自己留点心灵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给自己留点心灵的空间  打桥牌时,我们手中的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我们曾经一度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拥有一种永恒的宁静。心念意境如能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

改变心境,勇敢面对逆境

  曾经有悲观主义哲学家说,我们出生时之所以哇哇大哭,是因为我们预知生命必然充满通苦,至于迎接新生命到来的成人之所以满心欢喜,是因为时间又多了一个来分担他们的苦难.当然,这是消极,负面的论调,人生是苦与乐,都是内心的感受,一切都得靠我们亲自体验,一如挫折,或许遭遇之时会让我们感动痛苦,但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更加坚强、勇敢.

  从前有个悲惨的少年,10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由于父亲是个长途汽车司机,经常不在家,也无法提供少年正常的生活所需,因此,少年自从父母过世后,就必须自己学会洗衣、做饭,并照顾自己。然而,老天爷并没有特别关照他,当他17岁时,父亲在工作中不幸因车祸丧生,从此少年在也没有亲人了,也没有人能够依靠了。只是,噩梦还没有结束,在少年走出悲伤,开始独立养活自己时,却在一次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然而,一连串的意外与不幸,反而让少年养成了坚强的性格,他独立面对随之而来的生活不便,也学会了拐杖的使用,即使不小心跌倒,他也不愿请求别人伸手帮忙。最后,他将所有的积累算了算,正好足够开个养殖场,但老天爷似乎真的存心与他过不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将他最后的希望都夺走了。少年终于忍无可忍了,气愤地来到神殿前,怒气冲天地责问上帝,你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上帝听到责骂,现生后满脸平静地反问,喔,那里不公平呢?少年将他的不幸,一五一十地说给上帝听。上帝听了少年的遭遇后说;原来是这样,你的确很凄惨,那么,你干吗要活下去呢?少年听到上帝这么嘲笑他,气得颤抖地说;我不死的,我经历了这么多不幸的事,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总有一天我会靠我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幸福。上帝这时转身朝向别一个方向,并温和地说;你看,接着他对少年说;这个人生前比你幸运得多,他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地走到生命的终点,不过,他最后一次的遭遇却和你一样,在那场洪水里,他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不同的是,他之后便绝望地选项择了自杀,而你却坚强地活了下来

  或许,从我们出生,哭出了生命中的第一声时,我们就开始感受到,人生必定充满了泪水与艰辛,但是,也唯有这些艰难,才能突显出生命的可贵与不凡,让我们在撒手寰的时候笑着离开。其实,许多人的命运都向这个少年一般,经历了种种痛苦与磨难,最后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承担磨难的心境不同,唯有经过磨炼的生命,才能累程出坚强的生命力,也唯有历经风风雨雨的人,才知道生命的难得与珍贵。

爱从一个微笑开始

  爱从一个微笑开始,爱一个不爱你的人是痛苦的,爱一个人却没有勇气让他明了你的心是更痛苦的。

爱从一个微笑开始  也许上天故意让我们在遇到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之前,遇到几个有缘无份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去珍惜这份迟来的礼物。随着一切冲动,激情,浪漫的消失,你对那个人的关心及牵挂仍然丝毫未减。那便是爱了。

  生命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放弃追逐你所爱的人,看着他远离。他对于你的重要并不能使他回馈给你什么。无论你追逐多久,你还是要让他走。

  我们容易沉浸在现有的快乐中,久久陶醉而不能自拔,当这快乐突然消失,我们茫然不知所措,为失去的快乐陷入苦闷的深渊,却没有发现在生命中的其他地方还有太多快乐等待着我们去感受。最好的朋友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沟通,当他走过时,你只需坐在回廊上,轻轻的挥挥手,却觉得是你曾经有过的最美妙的沟通。

  我们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曾经拥有过,可我们也在得到时发现我们曾经缺少的。在付出爱的时候,谁也不确定会得到回报,不要期待着得到爱,慢慢的等待你的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即使不会,你也当满足,因为你心中已有了一片爱的绿洲。

  也许有许多话你永远也不可能从你期望的人的口中说出,但是,当有些人从心底讲出这些话时,也请你不要走开。如果你还恋恋不舍,那么请不要转过你的头。

  如果你的心还没有安定,那么请你永远不要说放弃。如果你还爱他,为什么要说不爱?爱属于那些曾灰心失望却仍继续期待的人,爱属于那些曾被出卖欺骗却仍坚信美好的人,爱属于那些纵然伤痕累累,却仍渴求爱的人。和一个人反目只要一分钟,和一个人相爱却要一个小时,而忘记一个人却要花上一生的时间。不要为了美丽的外表而动身,那也许只是假象,不要为了财富而动身,那终将变淡褪色。走向那个能够使你会心微笑的人吧,因为一个微笑可以把黑暗照亮。希望你能找到那个把你生命照亮的人。当你深深思念的人出现在梦中时,你真的希望能够感受他真实的拥抱。希望你的生命中有个可想可梦的人。做你想做的梦,做你想要做的事,去你想要去的地方,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来满足你的要求。

  祝福你有无限的快乐使你的生活甜美,无数的尝试磨练你变的坚强,无尽的痛苦使你称的上一个真正的人,万贯的钱财,以给我买一个礼物。:)永远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当你受伤的时候,别人的心或许也在痛。一句无心的话可能引起一场争斗,一句残酷的话可能会毁坏一个人的生活,一句及时的话可能会平复波浪,一句充满爱心的话可能会治逾别人的伤口。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站在岁月的路口,回首并展望,怀念和希望总是相约同行。人生的旅途中,一路走,一路歌。蔚蓝的天际,流云和霞光曾绚丽你行色匆匆的容颜。朵朵鲜花和潺潺溪流点缀你孤独的行程。季节的风吹皱曾经沉静似水的心,岁月的雨打湿满怀的心事。哪怕,心伤过,痛过,都会结痂痊愈的时候。哪怕彷徨无助抑或茫然失措,让你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只要心中还燃烧着希望和爱的火苗,它定会照亮你脚下的路。或许在不经意时,一个转角之处,你会望见不远处有个光灿灿的出口在等着你。生命,其实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一路跋涉,一路舍和弃。一路收藏旖旎风光,领略无情风雨。跨过险滩激流,穿过丛林荆刺。一路坚强和美丽。
生命,有时更像奔驰的列车。从起点奔向终点,谁也无法预知沿路会有什么样的风景在等着我们。坐上生命这辆列车,开始一段人生之旅。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神色各异的脸庞。一路同行却各怀心事,谁也不知谁的悲喜。你亦带着淡淡的愁和隐隐的喜,看窗外风景匆匆掠过眼前,随着时光的隧道渐行远去。来不及细看却已成过去。
人生旅途上,每一段路程都会有些人和我们一起相伴而行。生命里的每一个阶段就像一个个站台。有的人只陪你一同乘坐一小段路程,便已中途转战。有的人从起点到终点一直陪伴着你,不离不弃。有的人中途上车,不经意的相识却像前生已熟悉。会心对视一笑,一切了然清晰。这些人即使半路分离,也不会忘记彼此。这是心灵的朋友,常驻心里,历久弥新。
中途下车,短暂相伴的缘分。如纯真年代一场浪漫邂逅,尽管遐想的美丽占据整个长长的夏季。你仍会记得那个令人莫名心悸的身影。回眸,有阳光般温暖,和花香的迷醉。
或许,还有一些人陪着你,走过一站又一站。伴你看窗外流动的风景,听呼啸而过的风声,和雨点敲打车窗的热闹与欢快。旅途上,一起分担和分享生命中,那些伤悲和欢欣。他们,便是你一生的朋友。
花样年华,华丽相遇。爱情,是一场奢华盛宴。繁华只是瞬间,曲终人散留下满场落寞唏嘘。憔悴的玫瑰和遗弃的戒指。还有,跌碎一地的酒杯,像一颗支离破碎的心。残留一桌子的佳酿美酒,四处漫溢,如情人的泪。暗夜里,独自哭泣得灵魂,行走在无人得长街。哀怨凄迷的眼神,目送一个扬长而去的身影,和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直至,慢慢消失在曾经相伴同行的漫漫长路上。
生命的列车,曾说好一起到终点的人。最后,终是失信背弃,半途逃离。行程中,你背负重重的行李,纠葛缠绕着前进的脚步。无法舍弃只得肩负,一个人承担,一个人行走,一站又一站。生命的列车不会就此靠站,终点还在远方。你在路上奔跑,希望一直在前面牵引着你努力前行。过去,那一段段路程最后都成了路过的风景,一一抛在背后。路上,或许缘份让你遇见同路人,他会伴你同行。生命的列车,他愿和你一起坐到终点。一起走便是永远。
生命的列车上,你还会遇见一个和你走完全程的人。你们没有约定,在某个地方自然而然的相遇。然后,他用手和肩为你圈起一片天和地。他便是伴你走完一生的人。你们一起走过流年岁月,相扶相依。沉淀激情和过滤浮夸。尝尽,人间种种悲欢离合。懂得珍惜和感恩,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间万物,有情天地处处景色怡人。人生旅途中,再美的风景,都会随生命的列车逐渐消逝视野。带心去旅行,把沿途风光收藏在心里。一路走,一路捡拾,从起点到终点。
生命,就像不断奔驰前行的列车,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孤单的旅程。路过的风景和曾经相伴同行的那些人,到最后都成了历史长河里的浪花。所有纷扰喧嚣的过往,在一次次回眸中,变得如此轻飘细微。如山谷微微吹来的风和天边飘浮的云彩。 生命,就是一次孤独的旅行而已。无论过程纷繁热闹,还是安静朴素。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溯起点,也许只记得水湄间那一处水草丰腴润泽,和长河中川流不息的流水,它带走了你我曾经如花的容颜,和初相见的美。

圣严法师谈爱情(发帖人:妙音慈)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遇上触礁的爱情 然而,男女间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

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说:“对不起!我已经遇到更适合的人,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你会不会觉得晴天霹雳?觉得自己被背叛、被抛弃了?

曾有位年轻男子,因为感情触礁,非常痛苦,前来求助于我,他说:“如果是我要离开她,可能就不会这么苦,偏偏是她要离开我,而我不想离开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失恋的人,常常悲观地觉得生不如死:“连我最爱的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活下去做什么?”有时候甚至还会骂说:“哼!你不要我,我本来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无珠。”有时候在报上可以看到,有人为情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为情杀人,抱著「你让我这样痛苦,我也不让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而把对方杀了,甚至有的在杀了对方之后,自己也跟着自杀。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爱情是双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对方不爱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舍,应该知趣地离开,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为对方带来困扰,也让自己陷入困境。话虽这么说,毕竟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一般的人,仍常常为情所苦,可见得要放下感情,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因缘观化解爱恨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自己却还想尽办法,想把对方追回来;就好像赌输的人一样,心中不服气,老是想翻本,钱输光了就想办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无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应该赶快撤退,就算是以此为戒,至少学到经验,也就够了,这样就是对自己慈悲。慈悲不仅是照顾别人,事实上,也是在保护自己。

我曾经见过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遗弃时,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归于尽,后来,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结新欢,铁定不可能再回头来爱她,于是便来告诉我,说她已经想通了:“既然因缘如此,为了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辈子了。”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化解自己心中的愤怒、不平。像这个女孩所体会到的“因缘”,即是佛法当中“空”的观念,是最能够助人摆脱痛苦的。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陷入痛苦的爱情

有一次,我的一个美国弟子来向我讨救兵,“我有了女朋友。”他说。“有女朋友应该很欢喜啊?”我问。然而,他却说他的女朋友太爱他了。“这不是很好吗?不就是你想要的爱吗?”“一点都不好!这让我和她在一起非常痛苦。”他无奈地说。

“你究竟爱不爱这个女孩?”我忍不住问他,“我是很爱她,但是我就像俘虏一样,被关起来,不自由!”为什么爱情要俘虏人呢?

很多情侣往往会说:“我爱你爱得要死!”或是喜欢说:“我是你的一半,你是我的一半!”明明是不同的两个人,却彼此互相要求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爱”,都希望既要俘虏对方的人,也要俘虏对方的心;控制他的行动,还要控制他的心。

所谓“俘虏”,其实就是占有,就是把自我价值扩展到他人身上。男女间的爱,本来就是一种互相的占有。你想占有他,他也想占有你,因为都想占有,所以就分不开了,这样的“爱”,到头来,却只让对方更想逃走。

此外,很多人谈恋爱,其实是想找个依靠,也就是找“靠山”的心态。我要靠我的男朋友、我要靠我的女朋友、我要靠我的丈夫、我要靠我的太太,刚开始,依赖一下、靠一靠,可能觉得很温馨,可是,靠久了,对方可能就会想:“怎么老是要靠我?我好累喔!”偶尔靠一靠是甜蜜的,但老是靠着,就会成了对方的麻烦和负担。即使在爱情的两人世界中,每个人都还是独立的自我,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每个人都怕别人变成自己的负担,如果不能够独立,只想要依靠或是指望另一半,就会成了对方的包袱。
以尊重的心态经营爱情

曾有位太太向我诉苦:“爱情应该是牺牲自己,奉献他人。我丈夫虽然口里说爱我,却从不奉献他自己,反倒要我奉献给他。我想,既然他不爱我,那我也不要爱他了。”为什么奉献爱情,却还有要求回报的附加条件呢?

照道理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无私的付出,但是多半的爱情还是以占有、控制为出发点,这和人的不安全感有关,因此,要求情人对你做到全心的奉献,恐怕是很困难的事。也因如此,甜蜜的爱情,却往往是最痛苦的。

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 ”,而是“烦恼心”。

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What is Love?究竟什麼是愛呢?

「喜歡」和「愛」的分別。

當你站在你愛的人面前,你的心跳會加速;但當你站在你喜歡的人面前,你只感到開心。 當你與你愛的人四目交投,你會害羞;但當你與你喜歡的人四目交投,你只會微笑。 當你和你愛的人對話時,你覺得難以啟齒;但當你和你喜歡的人對話時,你可以暢所欲言。 當你和你愛的人一起時,寒冬也變成初春;但當你和你喜歡的人一起時,寒冬只會變得美麗一點。

人與人的相遇就像是一個隨機抽樣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之中.....彼此相遇....

有時候.....你非常喜歡一個人....但是你知道... 你們根本不能在一起....

愛你的人....你不愛... 你不愛的人...卻是那樣的愛你... 這複雜的習題卻又如此的跟著我們....解不開 算不清

人家說在對的時間愛一個人...你是幸福的... 在錯的空間遇到一個人....你是痛苦的......

像是一部公車...... 大家在這一站上車...... 又在另一站下車 事事總是充滿變數與未知......

所以大家要珍惜每次都偶然邂逅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錯過了這次你跟他會在哪個空間在相遇......

也許 這是你們唯一一次的相遇......

 

對的時間, 遇見對的人, 是一生幸福。

對的時間, 遇見錯的人, 是一場心傷。

錯的時間, 遇見錯的人, 是一段荒唐。

錯的時間, 遇見對的人, 是一聲嘆息。

如果相愛是甜美的話,這樣單戀是痛苦。

愛一個人,或許是幸福,但也可能是痛苦的...單戀,注定無結果,也注定被傷害一輩子,自己只能再默默在一角,守候著他/她...... 最痛苦的莫過於親眼看著他/她是屬於另一個男性/女性,但,這一切,全莫過於自己咎由自取,還能怪誰呢?只怪我們愛得太深.......

其實喜歡一個沒有可能的人,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對方的錯。 因為你愛她 跟她愛你 絕對是兩件事。 每個人都有選擇要跟自己在一起的權利! 因為大家以後在一起的時間是長長久久, 天方地老的! 不如當今次的決定是一個人生經驗。

暗戀是很折磨人 想行動-又不敢 想說-又欲言又止 一顆心旋於半空中 不上不下 想伸手-擁抱著又沒資格 想傾訴-又怕對方譏笑想靠近-又不知能否成功 白天一起床 希望今天能見到 夜晚一到 更希望能聽到、看到,愛的人 的形蹤及聲音,唉..........觸摸不到的愛人卻遙控了我的心,魂 與 魄...

 

喜歡,就是淡淡的愛

愛,就是深深的喜歡

愛是無私的付出

愛不動腦”比“愛不動怒”好得多,因不動腦才不會斤斤計較

愛擺在心裏面可以歷久常新

愛情講Feel是一時的,講愛、講關心才是永恒!

掛念是一種浪漫

 

愛是真,真即是愛愛是感覺,感覺愛愛,就是需要被愛

愛是觸摸,觸摸即是愛愛是給予,給予愛愛,就是渴望被愛

愛就是你,你和我愛是了解,我們都能做到

愛是自由,自由就是愛愛是生活,活在愛中愛,就是需要被愛

 

戀愛?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自己將來會怎樣? 有一個怎樣的妻子/丈夫? 她/他會是怎樣的樣子,做甚麼的工作? 真有很多的不知道地方, 不過知道自己現在還是好好的把時間放在發展事業上/學習上。 一切都係隨遇而安。

 

愛情係一樣唔可以用雙手捉得住既野,如果佢唔再屬於你既時候,無論你點努力去留住佢,佢始終都會離你而去。佢唔但只可以令到人好唔開心,佢仲係一樣令人無法自拔既野。但係,人往往都會去嘗試,希望得到一線既快樂。 IF YOU FAIL TO PLAN, YOU ARE PLANNING TO FAIL。

 

當你真正鍾意一個人或者愛一個人的時候, 你會不顧一切去愛他/她。只為留係佢身邊 ,唔理他/她只係當你係一個傻仔, 唔理她/他的冷嘲熱諷,唔理他/她對你的傷害,唔理自己的生命,他/她永遠係最重要 永遠係第一。

 

愛是沒有原因,也沒有理由,更沒有條件去付出,雖然最後可能沒有結果。

 

在這世界上,唱歌的人想唱出心底的聲音,聽歌的人就想聽到一份感動,我浪跡天涯,我要唱出我的快樂,我的悲傷,唱歌的我會將一首歌賦予生命,而聽歌的你就要為一首歌賦予一顆真心

有人話:真摯的愛總是在夢裏躲藏起來,天堂永遠都只是一個憑空想像出來的一個地方。亦有人話:鎖匙其實在自己手上,左手謊張,就要靠右手來主張。

世界上有多事情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但唯獨只有愛情事很難拿出來討論。愛情根本沒有道理可言,更不可能作理智的分析。愛是在乎雙方之間相互的接受、付出。只要願意接受的人甘必接受;願意付出的人勇於付出,就一切都合理、一切都可以。

 

相愛容易,相處難.

真正的付出是不計較收獲的.

人生有好多Feelings,有時有點Feelings好似近在咫尺.但偏偏在現實之中遙不可及,甚至永遠都拿不到,這些就叫緣份. 人與人之間相處,多一份冷靜,少一份誤會。

通常快樂的時候 想到的都是情人而悲傷的時候 想到的卻是朋友

與其說 當你悲傷的時候想到誰 那才是你所愛的人不如說 願意分擔你悲傷的人 才是愛你的人 ~

因為要分享快樂太容易了如果我把悲傷同時告訴兩個我愛的人

而及時安慰我與我共度難關的人才是把我當作廝守終身的人 ~

但是 男人的思緒往往是逆向而行的 ... 如果他不願把他的悲傷告訴那個人

而那個人 才是他所愛的人因為他真的不忍看他最親的人為他憂心罷了 ~

所以女人多想告訴她所愛的人把你的悲傷和軟弱讓我知道我是多麼希望和你一起分擔啊........

慎選一份值得堅持的感情愛 ~ 只要一點點衝動就可以可是了解 ~ 卻少些默契都不行

相愛不只是走進對方的生活更要能走入彼此的生命

2009年6月22日星期一

快皈依佛陀座下

春風化雨淍謝時候,細雨珠淚汪汪!
杜鵑啼著世事興亡,河沙有情恨正長!
往昔嬌容而今皺黃,血淚染羅紗,
長嘆我人死死生生,百年後誰是自家?
郊外細雨紛紛!哀情動心傷!
我們要求生命久長,快皈投佛陀座下。

秋雨悟桐葉落時候,年華似小悠悠!
百草枯萎花卉淍零,華億有清滿哀愁!
昔日英豪黃土一坯,百年空辛苦,
細想親朋骨肉分離,覩音容而今何在?
四野晚風切切!悲音動塵沙!
我們要求生命久長,快皈投佛陀座下。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密教首重師承論

南無咕嚕貝、南無布達耶、南無達嘛耶、南無僧伽耶

普通一般「顯教」學佛者,莫不知道皈依佛、法、僧三寶,惟在密教「密宗」上,則於皈依三寶之上,加上﹁皈依上師﹂一句,就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四句,稱為四皈依,為修學佛教密宗的初步,也是西藏密宗四加行之一。

所謂四加行法者,就是:

一、四皈依。

二、大禮拜。

三、供曼達。

四、百字明等四種,為修學密宗一定要各修滿十萬遍的基本要法。

為什麼修學密宗的人,一定要從這些根本法學起呢?因為密宗首重師承,無師則一切密法不能安立,所以欲明法統之不容紊亂,故以上師居首,以上師能總攝三寶故。換句話說:就是上師為總相,佛法僧為別相。因為釋迦世尊是已經滅度的過去佛,彌勒菩薩為將來成就佛道的未來佛,現在的佛教密法,所賴以傳承不替者,就是上師。上師如此重要,怎麼可以不立為上首呢?

法統怎麼可以不尊重呢? 在藏密的儀規上,每修一法,必先觀想自己對面空中,有八獅子抬一高廣蓮花寶座,座上現出傳法上師,居坐於中。本尊、佛、菩薩、緣覺、聲聞、護法等一切聖眾,於其座下周匝圍繞。這是普通一定的軌則。其以上師居中者,即所以尊傳承重法統之義也。


密法上所謂的法統者,猶如世法上所謂的血統也。在世法上,最重視一脈相承的嫡子,即古代所謂的宗子;若是宗子即可主宗廟,以序昭穆,可率其家人族屬奉饗祭祀;若非宗子,雖祭之不享,以無血統關係,無法與自己渺不相涉者,直接溝通也。

由於顯教必須經歷多生始獲灌頂,或於定中而臻聖位,所以顯教有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說法。若在密教「密宗」,可以凡夫身而獲灌頂,是因上師嫡承法統血脈之關係;上師入本尊壇城「曼荼羅」,修法加持,由諸佛光明「他力」,循法系「法界力」而至上師,此時上師入本尊三昧,與本尊無二無別;弟子觀上師,亦與本尊無二無別;上師乃遍灌學人「加持力、定力」,弟子入其心田開發各各本具的淨菩提「自心力」種子,則弟子的心識,已初度與本尊的光明三智一身、口、意契合,結合為本尊的金剛種子矣!這個從他力、法界力、上師加持力、定力,並與自己心力所結成的種子,雖已粗具種性;而能使這種子相持不散者,即是咒力。若無此咒力,也不易開顯,所以在顯教上念佛曰念,而在密教「密宗」上持咒曰持,其理可想而知。

修密學人既承上師法統傳承獲受灌頂之後,已將成就佛道的金剛種子,納入自己識田之內;依法修持,加以灌溉,繼續不斷,久而久之,與本尊一切相應;今生雖不想即身成佛,實沒有這個道理的。譬如生於王家,初生已具太子資格,專待長大成人,即可嗣位為王,不過中間需要教養之功而已!又如電流,諸佛就是發電機,一切密法就是電線,上師乃是線端開關器,倘若不經開關,也難與電相觸,而生感應效用。又如電流,開關雖已開啟,若承接時,不使用電器,觸之者必死;在密教中,各法有各法的儀軌,及種種修法的手續,譬如無上密宗部,有所謂「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就是承接電流的電器。學密宗的人如果不經上師口傳心授,猶如發電機不經技師的傳授學習,妄自啟發。勢必觸電而死。所有人擔心學密危險之處即在此也。若經上師傳授,能遵守上師的一切指導,則運用自如,事理圓融無礙矣!密法所以殊勝可貴,有人比喻為乘飛機,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不是靠己力,是靠電力「他力加持」的作用;世法與佛法,若能善為了解,都是同樣的道理。


重師之道,在宗喀巴大師的教義中,視為重要的學處。茲從菩提道次第科頌中,摘錄數則,以說明此理。

頌云:「成悉地由師,是金剛持說;一切實了知,全賴師悅樂。戒初事師頌,應學應當作;總意樂加行,智者慎勿忽。」

金剛持就是大日如來。事師頌,是說:在受戒之前,應當遵照事師法五十頌本行持。事師法五十頌,係印度馬鳴菩薩所集,當我國宋代時,已有三藏宣梵大師日稱的譯本。︹佛教大藏經中,收有此譯本,惟較西藏原本尚有簡略處︺可見我國古代,早已流傳,可惜後來無人重視弘揚。

又頌云:「由密器鑄成,後得無上師;戒體善取持,依止並如法。達解二藏理,三密事精能;附修諸要則,一一咸若命。次第復完全,穩速得現證;現身定成佛,經言非空論。﹂戒體,是說:弟子無諂誑心,從上師跟前受,才得戒體。二藏,是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精能,是說:精通生、圓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法。現證,意謂:見道。經言非空論,是說:依照金剛乘修法,現身決定成佛,絕非空言也。


又頌云:「得師先共住,親近經多旬;若不互觀察,皆得越法罪。功德要求全,密乘無開許;師德若不全,悉地無堪能。若得真依怙,終身應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獄淪。當視之如佛,悉地現身證。」

互觀察,是說:上師觀察弟子三個月,乃至六年後,始可傳法。弟子觀察上師,也應該如此,始往依止,否則,師徒俱墮也。功德求全,是說:學密宗的人選擇上師,應該依止具十種功德者,不同於顯教的擇師,以密宗的擇師並無開許之故。悉地,意即成就。若無具德之上師,則悉地無法出生也。終身依止,是說:既然得到具德的上師攝受,必須常常依止,以多依止上師,則悉地速成故。勿乖法,意指:密乘有依止上師之法,切勿相違也。


以上諸頌,為菩提道顯密次第中,指導修行密乘的人,終身所應奉行不渝之要道。密乘行者,可取原書「法尊法師有譯本」研習,先要明瞭依止上師之理,以培植修密的基礎。

衛藏、西康、蒙古、青海各地的密乘行者,承受宗喀巴大師的教法,擇師最嚴。而上師傳法收徒,也屬不易,如果不是法器,不得輕傳大法。但是一經發生師徒關係,則弟子對上師,恭敬承順,與佛無異,與親生父母無別。如果上師有所教誨,做弟子的無不信受奉行,如上師教弟子以身負重物,繞匝一週,弟子也必定依師言,負之而趨!況言其他乎?所以依師教而行,此為最要。


徵之過去現在諸佛,均如是說、如是修、如是成;我們並可證之宗喀巴祖師、密勒日巴祖師,以及諸經藏中所說,若不如是,決不易成就。縱然自己看經修法,博通經論,也不易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根本,就在完全依止上師,所以西藏有﹁學本師即能成就﹂一語,上師成佛我也成佛,上師度眾生,我也度眾生。反而言之,上師入地獄,我也入地獄;必須具足如此堅固的信心,才算是密宗的弟子。

多傑覺拔尊者開示錄中說:「修法之要,當觀想上師,能開發根本。對於上師,當至心歸仰,為學道之根。道者,非世間道,乃佛道也。故自下而上,應有次第,三業恭敬,須次第而進。如修上乘,非躐等可登,上師能與十方佛等,倘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毛孔,故佛法須在恭敬中求。恭敬上師之次第有三:一、對於上師盡力侍奉。二、上師開示教法,一心信仰。三、如說修行,此為恭敬中最。


此上師修法時,十方諸佛,皆來右繞三匝,向之作禮,歡喜讚歎,以說此法者,修此法者,已與佛同故。供養上師一口食,其功德比一切功德為大,以上師能為眾生功德無量故,施與上師之功德亦無量,以彼上師後必成菩提故。」

以上所開示,關於恭敬上師之道,是至為切要之言。所以在蒙、藏、青、康等地,信修之士,甚至捨棄一切家財供養上師而不足為異者,比比皆是。誠以恭敬上師即是重傳承,尊法統,實為進入密宗最根本之初步!況且在密乘中,諸法儀軌各各不同,在密宗修法上,有觀想種子字等種種密義,必須經上師口授,牢記在心,照例不得筆錄,否則必獲殃咎。等修法達到相當程度,行者必會經過種種境界,這時,真偽邪正,最難判別,若不請求上師印證,勢必著魔,蹈生危險,所以在藏密上有「上師合修」法,這也是密乘行者不可不知道的。

這裡所說的上,系指獲得阿闍黎地位者而言,以別於僧眾,所以位居四皈依之首。

所謂阿闍黎者,茲就菩提道次第科頌擇師法中,約分為十條,簡述於後:

一、住調伏。頌云:「動止要中律,不越顯密戒。」住調伏者,意謂安住戒律也。

二、具三慧。頌云:「二教聞思修,三慧具不缺。」二教是說顯、密二教,三慧意指聞、思、修。

三、有忍力。頌云:「於功德及證,修行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顯現。「修行方便,就是:菩提道之次第。神通不現,是說:雖有神通不輕易顯示也。

四、性沉毅。頌云:「作業性堅忍,重諾事不掉。」意謂:賦性沉毅,能耐堅忍,凡所作業,務必有所成,總不使有始鮮終也。

五、善傳授。頌云:「於觀機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後不謬。」善傳授者,觀機次第施教,先令學者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然後入密乘,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必使學者不落空,此即善巧方便也。

六、具悲心。頌云:「為報酬佛恩,令正法不淪;不忍心攝受,非利養恭敬。」意謂:具大悲心之上師,為使正法不斷故,以不忍之心攝受弟子也。

七、善論議。頌云:「依顯密法相,能遮表決擇;開合不違量,傍通復中理。」論議中有「遮詮」,猶如現在論理學上所謂的「否定」。有「表詮」,猶如現在論理學上所謂的「肯定」。性宗度生時,多用「遮詮」,相宗度生時,多用「表詮」;決擇時或開或合,均不違反因明之比量,即使觸類傍通以為引申,也能符合正理,這即是善論議。

八、精曼荼羅。頌云:「於密教事相,善精密了辦。」曼荼羅意即壇城,密教修法中,應當自行建造壇城,此屬工巧明,必須全部精通熟練;又密教中手印等等事相,皆以表理,必須事理均通達,且能善為了辦,尤須精密也。

九、解加行。頌云:「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實習之修智。」意謂:有實修的智慧,所以能了解諸陀羅尼,及助道等法也。

十、根調寂。頌云:「雖不具相好,內德實充盈;外儀亦可表,慈威而調純。言少言必當,見者生欽敬。」外儀可表,是指見外相。煩惱輕,是說示現諸根調寂,而知其內德充盈也。


以上擇師十德,若在顯教但具其中一二即可。密乘︹密宗︺擇師,非十德全具不可也。但是具此十德之上師,以嚴格論,固然不易尋得,然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修法次第,先從顯教,進至密教,鑄成密器以後,自易獲得。或本尊等示現,或由他緣會合;必能尋獲具足十德之上師而依止之。

其所難者,是難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識障」不易尋得上師,如果密器成就,這種障礙也易排除。

以上是擇師十德,但是,另有四種應該揀除者:

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者。「慈悲、菩提心為福慧根本」

二、貪求名聞利養而無厭足者。「不以修行為重」

三、持己傲慢而無防護者。「自執我慢」

四、多諂曲而不正直者。「欺誑眾生」

以上四種,若有其一,即宜揀除而不可依止。


又所謂金剛阿闍黎者,是指如量師而言「程度極高的上師」,必須性相顯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統,下化眾生。

頌云:「謂求如量師,則得流甘露。」滋養慧身,得其有形無形的攝護,不墮邪險,指示修行道途的曲直險易,無迂迴遲緩,不入疑怖之林,穩可速抵家故;蓋因密教係善起顯教︹教理︺之用。法流甘露者,是指直承上師之法乳,有承傳之加持力,一經灌頂,即可得法流甘露滋養慧身。又依止具德上師,常有護法神擁護加持,則弟子也蒙其加被矣!

敬重上師之義,已如以上所述,反觀內地行者,雖知敬重上師,唯對此中密義,尚鮮深切探求,因就所知,為造此論,就正於一般學密同道,願共勉之。即幸甚!禱甚!

佛教密法與外道邪法

金剛劍


佛經上說: 「末法時代, 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目前到了這個時候, 因為現在的邪師、邪教, 真是無孔不入。專門假借佛教金自招牌的有: 「一貫道 --天道、先天道」等, 這些外道邪教, 曲解佛經, 淆亂道統, 妄說: 「白陽期, 釋迦退位, 彌勒掌盤, 五教合一, 萬教歸一。」等等, 都是外道邪教的妖言魔語。

又有日本傳來的日蓮教 (公明黨 -- 創價學會) 等, 也是利用佛教的「妙法蓮華經」為招牌, 而其言行實質上已經背離了佛法。

更有外道邪教潛入佛教裏面活動, 這些邪師, 專門使用外道的符咒邪法, 騙人說是密宗, 又說是「無上密法」。像這樣以邪法騙人, 說是佛教密宗的無上密法, 有心學密宗的人, 可不慎哉? 為了要使大家對佛教的密宗有一些認識, 略分四段說明如下:


一、為什麼要修學密宗?

佛教密宗因為有了這個「密」字, 而使一般人「莫明其妙」, 因此, 有很多好奇心的人想學密宗。這些人學密的動機, 只是為了一時的好奇而學密宗而已!如果談到真正修學密宗的意義, 那就「一無所知」了。由於不瞭解密宗, 所以聽到有人在傳密法, 不管是正是邪? 便去拜他為師。今天這裏有一位所謂「金剛大阿闍黎」在傳法, 就到這裏來學; 明天那邊有一個所謂「佛爺 -- 活佛」在灌頂, 這些人又跑到那邊去學; 後天又有一個自稱「有神通」的人在傳法, 便又去向他學。這些所謂學密宗的人, 毫無定性, 好像是水上的浮萍一樣, 遇風即動。

像上面所說的這種學密宗的人, 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不幸遇到邪師, 便斷絕了他的法身慧命。原因是因為他們學密宗, 對於佛教 (顯教) 的教理認識不夠,又沒有正確瞭解修學密宗的目的在那裏? 以致東求西學, 結果, 學不到真正的密法, 卻把那些外道邪法當做佛法, 因此墮落邪師魔網, 而不知道自己所學的是邪法, 還真以為是得到最高無上的佛教密法, 這種人身心顛倒, 實在真可憐!

我們修學佛教密宗的目的, 在了脫六道輪迴, 出離生死苦海, 以達到成就佛道。因為佛教密宗的無上密法, 能使那些罪業極其深重的眾生, 得到此世的即身成就。如果有因緣, 能得到真正上師的傳授密法與指導修持, 自己又有虔誠的恭敬心, 遵守密宗根本戒, 對於上師的身、口、意恭敬與修學; 能夠做到這樣, 很快就可以得到相應與成就。

如果有學密宗的人, 不遵守密宗戒, 或者任意利用佛教密宗之名, 以誆騙無知的人, 這些行外道的邪師, 將來決定會墮入金剛地獄, 千萬億劫, 求出無期。


二、邪法與邪師

專門利用佛教騙人的邪師, 可以分為兩種:

1.、外道的邪師: 所謂外道的邪師, 是指那些過去曾在社會上跑過江湖, 為了生意不如意, 於是動腦筋混入佛門, 以「外道符咒、邪法」欺騙無知的人, 說那些邪法是佛教密宗的密法, 使一些對於密宗毫無認識的人, 誤認為真是佛法。如果對於佛教的顯教教理, 沒有深入研究的人, 又心存好奇貪求的話, 一定會被那些傳假密法的邪師引誘, 而誤入歧途魔網。

2.、著魔的邪師: 現在是末法時代, 因為眾生業障深重, 癡迷無智, 以致引起邪魔附身, 他本人尚不知自身已經著魔, 還自以為是得道成佛!

又有人說他每當晚上睡覺的時候, 便會有佛菩薩、本尊來給他灌頂, 傳密法給他。又有人自稱是西藏人, 是一位佛爺; 遇到一些不知名稱的佛像, 他就裝模作樣的自編一套, 說是某某佛。其實根本不對, 因為這個名稱是他自己臨時編造出來的。一些不明白事實的人, 還認為他真是了不得! 便拜他為上師, 認他是佛爺。

還有一種邪師, 因為他本身著了魔, 受到妖魔邪法的加持力量, 得到一點鬼通, 知道別人的一點私事, 便真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為了名聞利養, 他 (她) 自稱是「觀世音菩薩轉世」的佛母, 從大藏經的密部裏面, 竊取了幾個梵文咒語,作他 (她) 的資本, 便向人說: 他 (她) 是密宗上師, 他 (她) 有密法, 能夠知道過去與未來的事情。使一班癡迷的好奇人士, 爭先恐後的跟他 (她) 學法, 一如明朝永樂十八年的唐賽兒重臨此地一樣。

此外尚有自稱是從西藏「飛」到臺灣來的, 自謂神通廣大, 玄妙莫測。如果他願意見那個人, 便放一陣虹光出現了。專門說那些「來無蹤、去無影」的鬼話來誘惑人, 那些好奇心重的人, 邪正無能辨別, 聞「獵」心喜, 便自然會上鉤。


三、妖魔冒稱佛菩薩

末法時期, 外道邪師, 到處猖獗, 學佛的人, 如果正邪分辨不清, 便墮魔網, 一旦做了魔的眷屬、結了魔緣, 生生世世便跟著魔走, 那就難以回頭了。所以古德有一句話說: 「寧可千生不悟, 不可一日著魔。」就是這個道理。妖魔假稱是佛、菩薩, 這種情形很多。現在引用歷史上的三個故事說明如下:

1.女妖唐賽兒自稱佛母

明朝永樂十八年 (一四二O年) 二月, 山東蒲臺縣縣民林三之妻, 唐賽兒傳妖術, 她自稱得到石函中的天書神劍, 能役使鬼神, 又能剪紙作人馬, 供她驅策, 如欲衣食財物, 立刻令紙人取來, 應有盡有, 無不如意。

妖婦唐賽兒, 自己把頭髮理光, 穿上黃色道袍, 自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佛母, 使一般人看去, 誤認她是一位有道的比丘尼 (尼姑) , 其實她是一個女妖。
可是一班愚夫愚婦, 相率信奉, 向她 (唐賽兒) 求學邪法符咒, 尊稱她為「神通廣大」的佛母。不久, 邪徒子弟多至數萬人, 唐賽兒認為時機已成熟, 便起來造反。朝廷派兵數路追捕, 數月始得平息, 捕獲唐賽兒入獄, 又被她施用邪法妖術逃脫, 終無所獲。

2.女妖狐自稱聖菩薩

唐朝延載元年 (西元六九四年) , 京城來了一個女人, 自稱是聖菩薩, 具有他心通等各種神異, 一時轟動了京城。這個消息傳到了朝廷, 女皇武則天召見她, 與她相談皆有靈驗, 於是請這位聖菩薩住在宮中供養。當時有一位大安大師來到京城, 女皇武則天恭迎他入宮問道, 並諭令那位自稱聖菩薩的女人, 與大安大師相見, 武則天並親自介紹聖菩薩的神通事蹟。

大安大師問那位聖菩薩道: 「聽說妳有神通, 善能觀心, 妳知道我的心現在在那裏嗎? 」女人答: 「你的心現在在塔頂相輪的鈴中。」稍停一會兒又問她說: 「我的心在那裏? 」這個女人又答道: 「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內院, 聽彌勒菩薩說法。」等一下大安大師又問她道: 「我的心在那裏? 」女人答道: 「今在非想非非想處天」三次都給她答對了, 武則天非常高興, 並稱歎她真是一位聖菩薩。

過了幾分鐘, 大安大師又問她說: 「我的心此刻在那裏? 」這個自稱是聖菩薩的女人, 竟一無所知, 答不出來。大安大師大聲呵斥她道: 「妳還敢自稱是聖菩薩! 我的心置於阿羅漢地, 你就已經無法知道了, 如果在菩薩地, 或者在諸佛地, 妳又如何能知道呢? 」這位自稱聖菩薩的女人, 辭屈慚惶, 終於在大安大師的銳言下, 現出了原形, 變作牝狐下階而去。

3.妖魔也想收徒弟

民國卅四 (一九四五年) , 四川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 吳冰國律師, 他說五年前, 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妖魔, 壓住在他的頭頂上說: 「我已經找你好久了, 到現在才找到你。你是我宿世的弟子, 我跟你師徒有緣, 現在我幫助你救世。我希望你去上海租一間房屋, 設立一個密壇, 替人家看相醫病, 有人來問事情,一切我會暗中告訴你, 只要你依照我的話去轉告他人就可以了。你的生活, 我會替你解決的。」

吳律師知道他是妖魔, 便對他說: 「我是一個正信的佛弟子, 不會相信你那一套邪法妖術, 去做邪命來求生活。你趕快走開, 快走! 快走! 」那個妖魔說:「你如果不依照我的話去做, 我就要你的命! 」這個妖魔說完話之後, 吳律師的頭上, 就好像被千斤的東西壓下來一樣, 感覺非常之痛苦。吳律師不但不屈服於他, 並且對他說: 「我一切都不怕, 隨便你要如何責罰, 因為我是已經皈依三寶的正信佛教徒, 我絕對不會相信你的邪法。」於是, 妖魔就用盡辦法威脅他, 最初一日之中, 責罰他五、六次, 苦不堪言。

吳律師知道這是宿業, 於是他就專心修持大悲咒, 以求解脫這宿世的孽緣。這妖魔所說的話, 只有他一個人能聽到, 別人雖然在他的旁邊, 也聽不到妖魔的話。這樣, 聽過了五年之久, 妖魔還是沒有辦法逼他為徒, 終無他奈何, 便離他而去。


四、密宗重於傳承

密宗的一切密法, 都是從金剛佛傳下來的, 而且每一個密法都有它歷代的傳承人, 傳承中間不能有間斷, 如果間斷, 就失去了加持力量。因為密法是由金剛上師代代相承加持, 才能得到相應成就。若不如此, 則邪正濫矣! 不但修持不能得到相應, 而且犯了偷法罪, 加重修學的罪業, 永遠不能得到成就。

修學密宗的人, 必須要注意上師的傳承, 也就是說先要了解 (查明) 上師的上師是誰? 如果上師的上師不是一位有傳承的真正金剛上師, 或者是一個無師自封的「上師」, 你修學這種密法, 不但會使你著魔, 而且會斷絕你的法身慧命。

這一點, 初學密宗的人要特別注意! 不可隨便聽信那些邪師的花言巧語。因為不依師承, 隨自己的世智聰辯, 妄加創造, 濫傳密法, 將來師徒必定要受到墮落金剛地獄的果報, 怎可不慎哉?

五、結論

由於上面的三個歷史故事可以看出: 妖魔隨時會假藉佛、菩薩之名來受人供養, 而且妖魔邪靈都有他心通, 知道你的過去與未來的一切事情。像武則天這樣深明佛法, 而且有才智的人, 還會受到妖魔的愚惑, 以假為真, 何況一般對於佛理毫無瞭解的人呢?

希望有心求學密法的人, 不要存有好奇心, 如果以好奇心來學密宗, 一定會墮入邪師魔網中, 變成魔的眷屬, 永遠不能得到解脫。

更因為密宗是大乘佛法的高級部份, 真心想修學密宗的人, 必須要先正確的瞭解顯教的教理。可是要怎樣瞭解與實踐呢? 簡單的說, 先要皈依三寶,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經典, 奉持禁戒, 深心厭離六道輪迴, 精勤修學解脫道 -- 四聖諦與八正道, 還要發菩提心, 志願成就佛道, 救度一切眾生同證菩提。能夠做到這樣, 再精進修習密宗的一切密法, 來圓滿成就佛道的資糧, 這樣才能證到即身成就。

--取自「顯密修學法要」貢噶法獅子等著
佛教出版社 出版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來了一個女人,自稱是聖菩薩,此人為求名聞利養,顯現各種神異,尤其具有他心通, 可知道對方心事,一時之間轟動了京城。消息傳到武則天耳中, 女皇便召見她,且試驗其各種神通皆有靈驗,因此便請這位聖
菩薩住在宮中接受供養。此時亦有一位大安大師來到京城, 武則天也恭迎他入宮問道,並令那位自稱聖菩薩的神通者,與 大安大師見面,武則天更親自介紹她的神通事蹟給大安大師知曉。

大安大師就問那位神通女人:[聽聞妳有神通,且擅長他心通, 妳知道我的心現在在那裡嗎?]女人即時答道;[你的心現在在 塔頭相輪的鈴中。]稍待一會又問她說:[我的心在那裡呢?] 其又答道;[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說法。]等一下 大安大師又問她說;[我的心現在在那裡?]她又答道:[現在在 非想非非想處天中。]三次都被答對,武則天非常高興,並讚嘆 她真是一位聖菩薩。

過了一會兒,大安大師又再問她:[我的心此刻在那裡?] 這位自稱是聖菩薩的女人,竟毫無所知而答不出來。大安大師 厲聲呵斥她說;[妳還敢自稱是聖菩薩!我的心安置在阿羅漢地, 妳就已無法知道了,如果在菩薩地,或者在諸佛地,妳又如何能 知道呢?]這位自稱是聖菩薩的女人,終於在大安大師的銳言下現出原形﹁野狐精,倉皇慚愧而去。

註:1神通常是行者熱衷追求的,且喜好以神通大小,來評斷所拜 師父能力的高低,唯由上可知,若以此為擇師條件,您就有可 能已拜到擅長使用魔通、鬼通的外道邪師為師,而不知呢?

2學佛有正知見還是不夠的,尚要有「對境不被迷惑」的定力 才行,晚節不保、功虧一簧,更是遺憾終身,行者不可不慎!



寶藏論云:神通有五種。

一曰妖通:如狐狸老變,木石精靈依附之類。

二日報通;如鬼神逆知,神龍隱變,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視聽特異者之類。

三日依通;如乘符往來,藥餌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 等類。此三者假名曰通,實非通也。以不究竟,且必退轉故。

四曰神通;計有五,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 六漏盡通,此雖名通,有究竟不究竟二種。無道者,不究竟, 終必退轉,並有危險,顛狂成魔,墮大地獄。

  由上可知所謂[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成就聖者,更可能妖魔鬼 怪附身而不自知呢!佛陀於法華經中說:[未得謂得,是大妄語業。] [未得謂得]亦即自己尚未得道,但是為貪供養,便告訴他人說自己 已得道,說法時自已身上會放光,天龍八部都會來聽,會驚天動地 ....殊不知佛陀嚴厲地教導我們,不可顯異惑眾。

佛陀曾說:

[苾芻]即比丘(不應於俗人前現其神力,若顯現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另律攝卷九則說:[若對俗人現 神通者,得惡作罪。....無犯者,為顯聖教,現希有事,自陳 已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雖現無罪。]唯行者須注意 [心調伏]三字之意義;亦即顯現神通者,若無法讓對方[內心清淨無染]就是不合乎戒律,得越法罪。由此點可知學佛行者,若因見其 師父顯現異能、神通,或聽推薦者言其師父神通廣大方進去者, 不妨退一步想,[因這樣的因緣而皈依學佛,我內心有多一層的平靜 否!]若沒有,甚而熱衷於追求各項感應、神通,那就表示自己所皈依 的並非明師,反而有可能就是佛陀所云;[末法時代,外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行者能不慎之!

佛陀設教,是為了教導眾生[離惑証真]、[回歸本性][詐現異象、神通]來吸引眾生,便會使初學者因不解道理, 而鑄下[道未得,神先亂]的後果。所以縱然已得宿命通或其他神通 者,還是要隱藏這種凡人所無法理解的境界....比如賓頭盧尊 者,為了得到一隻掛在半空中的缽,在俗人面前現了神通,便被 佛陀喝斥一頓。另蓮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現作轉輪王身, 也被佛陀呵責了一頓呢![矜誇無德]拜師學佛不可不慎啊!

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何謂神通?】

我們先從神通的定義談起:變幻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便是既能使人莫測他的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無所障礙。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在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當中,大體說來,除了未修的人與畜牲,以及地獄道中的罪苦眾生外,具有神通的尚包括有:四聖 -- 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中的天人、阿修羅、鬼以及人與畜牲中的修定者,都各各具有或大或小的神通。但在此要強調的是:除佛之外,無有能達到絕對的莫測高深與究竟無礙的境界。
【神通的類別】

神通的類別,可分為三種:

一、由報而得的神通。係指諸佛菩薩,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的天人,以及各種神鬼的神通,皆依各自的果報,自然感得。

二、由修而得的神通。指三乘聖者,從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之中所得的六通,以及外道仙人,從世間禪定修持之中所得的五通。

三、由變化而出的神通。係指三乘聖者,以其神通之力,所變現的種種神通。
瓔珞經說:「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凡是體驗到天真之心的,即為神;透發智慧之性的,即能通。天心是定境,慧性是智照。神通是不能離開禪定與智慧而獨立存在。如由神通而想超出三界、了脫生死,那就不能離開戒律的持守而求得。 三乘聖者之能有六通,比凡夫外道僅有五通,聖者多了一項 " 漏盡通 ",便是由於戒定慧的同時修習而可了脫生死。凡夫外道不持戒,所以僅有得到五通的希望,而不能了脫生死。

故在愣嚴經,有這樣的四段話:

一、戒淫:「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二、戒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師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三、戒偷盜:「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四、戒妄語:「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以圓,若大妄語(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即三摩地(禪定),不得清淨,成
愛見魔,失如來種。」
其中所言「塵」者,便是惑障,便是煩惱生死。故在四十二章經說:「透得此(
情愛)門,出塵羅漢。」了脫生死,即是出塵羅漢。
可見,神通是神祕可愛的,如果不能持戒,神通也是無用的。
神通是神祕可愛的,如果不能持戒,神通也是無用的。

【五通與六通】

三界凡夫外道乃至鬼神,可得五通。出世聖人可得六通,六通的名目,依據
大智度論的次第,是這樣排列的:

一、神境智證通,又稱身如意通,又有稱神足通的。
二、天眼智證通。
三、天耳智證通。
四、他心智證通。
五、宿命智證通。
六、漏盡智證通。
如果到佛境界,又將六通演為十通,此十通仍屬六通的範圍,只是把六通之中第一神境智證通,另化為五通(其名目為:示現神力方便智通、示現多身方便智通、往來速疾方便智通、莊嚴剎土方便智通、示現化身方便智通),而成十通。實際上,能夠使人看得到的種種神蹟,也多出於神境智證通。如最有名的十八神變:右脅出水、左脅出火、右出火、左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空沒在地、地沒升空、空中行、空中住、空中坐、空中臥、現大身滿空、大復現小。這十八種神變,都是神境智證通所現。

談感應與神通

黃國達

神蹟、超自然現象及人類的心理需求

  人類對未來有著各式各樣的夢想,在現實世界裡,可以實現的稱為理想;無法實現的,即寄情於宗教。如果確實能進入另一個超自然的神祕世界,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值得詳加探究它的真偽、邪正,而不是一味的投入其中或是反過來全盤否定它。

  信仰宗教的人,大多認為在人類有限的經驗和能力之外,有更超越的世界,這是人類在生命歷程中體驗到自己的渺小、無力,因此希望、想像一個超能力的神,並企求神明的庇佑,滿足自己所求順遂、吉祥平安的願望。

  有些人發現,並非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所以藉助專業的祭師代為祈求,而祭師們則專心祈禱、齋戒沐浴、潔淨身心,獲得一些感應和超能力,這就是宗教的起源。其中,有些人發現,與其祈求外在的神祇,不如專志於自我禪定的修練,一方面純淨內心,一方面獲得感應力和神通力。但是神通仍是不究竟的,有些外道仙人具足五通,臨死之前得知壽命將盡,運用神通騰空、鑽地、入水,仍然難逃一死。

  釋迦牟尼佛,則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徹底擺脫神化的色彩,以諸法的真實性為依歸,發現禪定、感應和神通還是有為有漏,與貪瞋痴慢無明煩惱相應不離,所以仍不能根除業力、三界苦樂的繫縛;唯有智證無我空性的真相,才可以不再流轉六道,造業受報。

六神通、漏盡通

  在佛法的修習過程中,也有共外道的修習,所不同的是佛法以正見為眼目,對於四諦、十二因緣、無常、無我的義理,能夠正確的了解,所以不以四禪八定、升天或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為究竟。由於禪定功深,也有引發感應和神通的,例如見到各種色彩的光,聽到美妙的天樂,聞到檀香,見到佛菩薩的聖像,預感有事發生……等等,乃至得到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過,阿羅漢則具有不共外道的漏盡通,也就是寂靜涅槃、解脫生死的智慧。

超自然現象也是緣起法

  這些感應、神通,在一般人看來是神奇的,不免希冀、羨慕,其實感應、神通,也就是所謂的超自然現象,也是緣起法,是法界的自然現象,只不過不是人間的常態而已。就天界的天人而言,由於六根結構比人類殊勝,所以出生天界即具備神通力,是再自然不過的,等到失去天人身,即失去這種神通力。

  以中觀緣起性空的觀察,物質世界並不是客觀實在的存在,而是在六根、六塵、六識的依存關係中顯現。不同的眾生有著不同的根與識,所顯現的六塵物質也會有所不同,如經典所描述的:人見為水,天人見為琉璃,餓鬼見為火,因為一切法無自性而隨緣幻現。

  或由唯識學種子現行的觀察,由於物質的地、水、火、風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改變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會改變物質現象,出現超自然現象如佛陀的放光等等的神通妙用。這些都是甚深禪定的內在改變所產生的外顯現象,遠非一般的淺定所能達到的境界。

物質科技也是另一種神通

  現代科技的進步,也可以算是「科技神通」:透過無線電視可以觀看遠方的現場實況報導,相當於天眼通;透過行動電話可以隨時隨地與親友連絡,相當於天耳通;搭乘飛機可以遠赴國外旅遊辦公,豈不相當於神足通?現代人身在人間,享用科技的方便,也算是一種福報吧!]

不要強調世俗化的感應與神通

  因為一般世俗所說所玩的感應與神通,一風行了,給社會與人心的遺害,太嚴重!因此在經典中,也有慧解脫阿羅漢,只有漏盡通,而沒有其他五神通的。所以不能以神通力的大小、高低或有無來論斷修行的成就,也不必因為修行過程中,期待的佛菩薩護法神沒有顯靈,或沒有任何感應發生,就氣餒、退心。佛法的真義在於心靈的覺悟與自在,而不是感應與神通。

平凡中的超凡

  以佛法的眼光,感應與神通這些所謂超自然現象、超能力,其實不是人間的常態,只是極少數人,在特殊身心狀態下的顯現。或者更精確地說,感應與神通只是在禪定修行過程中的副產品;以智慧觀照它,無非是緣起空寂的。禪者有云:「平常心是道」,自然現象也是緣起空寂的,大自然很神奇,身心的結構和運作也是無比的奇妙,人世間的藝術、文學也有令人驚歎的,佛法的奧妙更是不可思議,為何獨貴神通?其實,平凡中有超凡,失去平常心而執意追求神通,是不正常的心理。

佛法的覺悟可以導正感應與神通

  佛法的戒律、善行、覺悟智慧和慈悲心可以將感應與神通導入正途,所有的副作用都可以避免。因為有戒律、善行,所以不會用神通來牟取個人的名聞利養;因為有智慧,不致被別人威脅利誘而成為別人作惡的工具;由於慈悲心,只有當有必要、對眾生有真正的幫助時,才會現神通,所以不會有炫耀神奇的過失。

  神通在佛法中是妙用變化的一環,不能脫離整體佛法而孤立地修練,否則是極危險的。迷失在超自然現象,稱為入魔,楞嚴經中寫得十分詳盡,認為末法時代邪師說法者眾多,外似威儀、辯才無礙,實則殺盜淫妄、邪知邪見,魚目混珠,以盲引盲。學佛者應秉持客觀理性的精神,精研經論,親近有德有學的善知識。不要聽人說某師有神通,是佛菩薩的化身,就趨之若鶩,奉若神明,這樣極容易誤入歧途的。我們應自我警惕,唯有老實地起正信皈依三寶,生起緣起無我的正見,修戒定慧,依聞思修入般若智,這才是學佛修行的康莊大道。求速成,走捷徑,反而會迷失在荒山野嶺中呢!

神通有深淺、有限度

一場目連與舍利弗的神通較勁, 讓我們了解神足第一的神通終究不如智慧;而宿命通的限制,也可能造成不明業報,誤導因果的危險;所以對待神通更要戒慎恐懼。

 一、神通不如智慧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中有一個故事,敘述有一天佛在阿耨達泉旁與眾大比丘集會,阿耨達泉的龍王發現舍利弗沒有來,就希望佛能喚舍利弗前來。佛於是派目連回祇洹精舍找舍利弗前來。目連用神足法須臾即至,看到舍利弗在縫補僧衣,目連告知來意,舍利弗答道:「你先回去,我隨後就來。」,目連說:「大家都在等你!請你不要拖延立刻前往。」舍利弗又再說:「你先回去,我隨後就來。」這時目連就說重話:「是不是舍利弗你的神足之法能勝過我?不然今天怎麼會說叫我先行回去呢?假如舍利弗你不立刻動身,我就要抓著你的手臂飛到阿耨達泉了。」舍利弗於是對目連開玩笑的說;「我把衣帶解開放在地上,如果你能拿起我的衣帶,然後再談提我的手臂前往吧!」

  目連於是就伸手拿舍利弗放在地上的衣帶,但怎麼也拿不起來,目連心中暗想:「難道我的神足退步了?我回去問問佛陀。」於是目連就捨棄衣帶以神足回到佛陀那,當他到時,看見舍利弗已經坐在佛陀面前。這時目連心裡又想到:「佛陀說我是佛弟子中神足第一的,然而我卻不如舍利弗嗎?」,於是目連向佛:「我是不是神足退步了呢?為什麼我比舍利弗先從祇洹精舍出發,卻比他晚到呢?」佛回答目連說:「你的神足沒有退步,但是舍利弗所進入的神足三昧,是你所不了解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舍利弗比丘的智慧無量。你的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的心三昧神力。」目連聽了即時默然無語。(2-708c)

  由這事例可知神通不如智慧,目連雖是神足第一,但如果和舍利弗的智慧比較起來,還是略遜一籌。佛曾說目連因為「心得自在」所以能有神足變化,飛天入地變化身形,無所障礙。但舍利弗境界更高─「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2-711c),所以舍利弗「智慧無有量」,舍利弗所成就的「心三昧神力」,有大威神力能成就無數的神通遊戲,所以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之法是目連所不能理解的,因此當舍利弗展現神足之法,就比目連早到阿耨達泉旁了。也就是說舍利弗「修心」的境界更高,所以智慧無量,勝於事相上的神足。

 二、神通有深淺,多數不能觀察究竟

  即使是在佛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佛比較起來,神通仍有限度。有一次舍利弗和佛一起經行,一隻鴿子飛過來,佛叫舍利弗試著觀察這鴿子的過去世和未來世中,各做過多少次鴿身?又何時才能脫離鴿身?結果舍利弗入三昧禪定中觀察鴿子的過去未來,看到此鴿過去八萬大劫中,及未來八萬大劫中,都仍然是鴿身,至於八萬大劫之前,及八萬大劫之後此鴿的情形,舍利弗就觀察不到了。因此舍利弗從禪定中出來,向佛報告:「我不能知道這隻鴿子過去未來作鴿子的真正期限。」佛就告訴舍利弗超過八萬大劫後,這隻鴿子投胎轉世的情況(25-138c)。又有一次,弗要舍利弗觀察一個中陰識神的來處和未來投胎處,舍利弗在定中也同樣看不清楚那中陰識神的來處和去處。佛於是告訴舍利弗,究竟的神通只有佛才能有,至於聲聞弟子的神通,都是有其限度的(4-773a)。

 三、使用神通來預言,會有不準確之時

  即使連佛弟子中神足第一的目連,在使用神通時也會有不準確的時候。《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中記載,有一次阿闍世王要攻伐毗舍離這地方,毗舍離城的師子將軍就去請問目連,請目連用天眼預測究竟是誰會得勝?目連告訴將軍是阿闍世王會得勝。於是師子將軍回國召募勇士,抱著必死決心應戰,而阿闍世王聽到目連的預言,心裡很放鬆沒有戒懼,就被師子將軍乘其不備的打敗,阿闍世王落荒而逃。回到國內,就批評目連比丘說:「都是因為目連不實的預言,害我兵敗。」,而毗舍離的師子將軍也批評道:「是目連以預言恐嚇我,我卻蒙受這不準確預言的好處。」當時諸比丘聽到這些批評譏嫌語,就一狀告到佛陀那說:「尊者大目乾連,明明不能預測誰勝誰敗而亂說話欺騙人。」,佛陀明辨此事,說目連的確沒看清楚,並告誡目連:「你應審慎!看清楚明白些。」。此外,目連有一次為人預測生男或生女,目連連著三次肯定產婦會生男。沒想到生下來是女嬰,那產婦就批評目連:「長夜作妄語,明明我會生女,為了討好信徒,就騙我說我會生男兒。」諸比丘也向佛陀指控目連亂預言,佛陀問明原委,也責備目連應該看清楚些(22-466a)。

  由舍利弗觀看眾生宿命及未來世命運都有限度,不能徹底看得周全;以及目連以天眼預言會有失誤,可以知道即使是成了阿羅漢的聖者,宿命通和天眼通也有限度,不能徹底全知。既然是已解脫的聖者,神通都有其侷限性,更可彰顯神通非解說的主體,也不是值得做為生命方向的導航者。

四、業報神通,往往所見不明,誤導因果

  《眾經撰雜譬喻經》中有一個故事,記敘有一個屠夫向阿闍世王請求說:「大王啊!凡是國家節慶宴會有需要屠宰牲畜的事,請將這機會賜給我,我當盡力而為。阿闍世王好奇的問他:「屠宰的事,一般人是不樂意做的,你為何喜歡做還特別央求做呢?」,屠夫答道:「這是因為我過去世中是靠屠羊來維生,而由於屠羊的緣故,我曾在命終之後,生在四天王天;且天上壽盡後返人間繼續以屠羊為生,如此來往投生人間天上已有六次。這一切都是因為屠羊得來的福報,所以懇請大王讓我多多有屠羊的機會。」,阿闍世王聽了懷疑的問屠夫:「假如真如你所說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屠夫答:「我自識宿命」,阿闍世王就更不能相信了,他心裡想:像屠夫這般下賤的人,怎麼可能自識宿命呢?

  後來有機緣見到佛,阿闍世王就把這件事向佛請教,佛陀回答說:「那屠夫沒有亂吹牛只是所見不明,他曾在過去第七世的時候,遇到一位辟支佛,心生歡喜發起善心,由於這樣的功德,使他往來人間天上六次,並且自識宿命,但這是因為他的福報先成熟的緣故。而他屠羊的罪報尚未成熟,所以他還未受苦,他此生命終就會進入地獄受殺羊的罪報。當地獄的罪報受完後,他還要一次次生在羊中來償命。這個人自識宿命很淺,只能看見過去六世的輪迴,無法看到他過去第七世供養辟支佛的事,而誤認為屠羊是生天的原因。如此淺薄的宿命通,往往會誤導因果鑄下大錯。」(4-537c)

  由屠夫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因為神通力的獲得,有一種是「業報生神變」,屠夫的自識宿命就是業報神通,也就是說生來就有,不需要經過禪定修行的工夫。但就如這屠夫的宿命通般,這種神通力往往是很淺薄,所見不明,因而很容易誤導因果。因此依靠通靈來指引迷津,其結果往往會以盲導導盲;即使花錢消了災,也許是消了眼前災,但是否合乎緣起,以及未來的因果問題可能更嚴重,可不慎歟?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聖嚴法師著
 

因為神通不能違背因果,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只能夠預先得到消息或從遠距離得到消息,而做暫時的迴避和阻擋。神通也是自然現象之一,他不能跟自然的軌律相違背。所以,好顯神通的人,除了顯異惑眾之外,對於亂世的大局無補,對於混亂的社會無益,對於徬徨的人心無助,反而沈迷於神通現象越深的人,脫離正常的生活越遠。


卍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所謂靈媒,在古代,男的稱為覡(wizard),女的稱為巫 (witch)。宗教學
上稱禁厭師(sorcerer)、醫巫(medicine man)、術士(magician)。西伯利亞
和北亞洲以及阿拉斯加等地,則稱為薩滿(shamans)。是指一些能夠通神、通靈、通鬼的人。他們能夠差遣某些鬼神來驅除另一些鬼神;或者是請示某一些鬼神來協助求助的人們,指導人們如何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以及滿足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欲望。所以,他們和人類的心理、生理上的弱點有著與生俱來的供需關係,自有人類以來,就有他們活動的蹤跡。

高級的靈媒被稱為祭師、先知、天使或聖者,而成為一般宗教徒信仰的中心。
一般的靈媒,沒有公是公非,故在基督教教勢擴張之後的歐洲,便對異教的巫、覡,趕盡殺絕。在中國,巫覡往往也成為妖言惑眾的禍源,所以,孔子主張不語怪力亂神。為何稱靈媒為「怪力亂神」?因為他們的靈力來得沒有理由,那些神鬼世界也沒有一定的秩序和道德準繩;通常是會教人為善,但一旦和這些巫覡本身的權益衝突、矛盾時,就會散布謠言、顛倒是非、惑亂人心。故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宗教的靈媒信仰,雖然起起滅滅,但都未能豋入大雅之堂。

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以因果的觀點來說,
教化大眾、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受苦報。如果遭受到災難、貧病等情事,最好的方法是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所謂吉人自有天相,這是由於自修善法而得到護法神的惠助,以及諸佛菩薩的庇佑,不需要通過靈媒的關係來以善鬼趕惡鬼、以正神驅邪神。

靈媒確實有其作用,而這種作用的幫助,不過是挖肉補瘡式的臨時救濟,無法真的解決問題。其後必須繼續地挖肉、補瘡,傷口永遠在起滅交替著。求助於靈媒,粗看問題彷彿已經解決了,實質上是問題在連鎖著,越陷越深;類似吸食鴉片、注射嗎啡,越醉越沈。但是一般民眾很難有此自覺。就像海裏的章魚,找不到食物時,可用它自己的觸角充饑,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長此以往,就只有死路一條。因其違背了因果原則,也違背了自然律的秩序。

雖然,通過靈媒的幫助,有時也真的能夠得到一時的意外之福;但是,那只是一種假相的告貸,是一種幻覺的滿足而已。所以,學佛的人,不許說神弄鬼地自作靈媒,也不得親近靈媒,應該依據佛法的指導,自求多福,努力開創明日的前途。

靈媒的力量既然來自鬼神的靈力,而且因為鬼神來去無蹤、飄忽不定,所以任何一個靈媒,都可輪番接受到許多不同的靈體附身。一旦靈體離身,做靈媒的人,可能變成比常人還要軟弱無能的人。如果經常為人趕鬼、治病、禳災、袪厄,當靈體離身之後,靈媒自己本身就會遭受到惡報的懲罰。因此,凡是靈媒,經常都會恐懼靈體離身而失去靈力。故需常設法請鬼、迎鬼、供鬼、養鬼,保持與鬼靈接觸,以達役使鬼神且保護靈媒本身的目的。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佛教承認有神通的事實,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聖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

所以五通,一、能知過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來世及現在的遠處和細微處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動,叫做他心通;四、能用耳朵聽無遠弗屆的聲音叫天耳通;五、能飛行自在,有無變化,來無蹤、去無影,瞬息千里,取物如探囊等,這叫做神足通。此由於功力的深淺,使得所達範圍的大小和保持時間的長短有所不同,是屬於有為、有漏、有執著的,跟解脫道無關,當然,也不是菩薩道,所以聖人必須另得漏盡通。

所謂漏盡,即去我執而證涅槃,小乘就是阿羅漢,大乘是初地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薩。唯有佛得三明,即六通之中的天眼、宿命、漏盡的三通稱為明,那是因為唯有佛的神通力,是徹底、究竟、圓滿、無礙,是度眾生的方便,不是異能異術的表現。一般外道得到了一些神鬼的感應,能差遣鬼神或被鬼神所差遣,就以為得到了三明六通,是非常幼稚和危險的事。

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以習定而發通,有的是以持咒而發通。修定得通,
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力增強,用心念把自己身體的官能接通宇宙的磁力和電波,
再對於波長的選擇性和接收力的訓練、溝通到達某一種程度,自然產生神通的功用。這都是在物質範圍之內,沒有物質的條件,神通無法表現,也無從訓練。故以基礎的道理而言,唯物論者也能練成神通。

關於用咒力達成神通的目的,則是以特定的某一種或幾種咒語來感通鬼神或差遣鬼神,被鬼神所役使或役使鬼神。咒的力量,我們在另一篇中已介紹,是代表特定鬼神的符號和威力,所以,有感應特定鬼神的作用。

這兩種比較,前者如定力退失,則通力也退失;後者如鬼神遠離或犯了禁忌,
通力也會退失。鬼神的力量,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表現︰一是載附於人的神經官能而出現;一種是從耳根的耳語得到消息。附載式的神通和傳話式的神通,實際屬於感應的範圍,還沒有到達神通的程度;可是附載式的感應,很容易被以為是他們自己修成的神通,因為不自覺有鬼神附體的感受。

因為神通不能違背因果,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只能夠預先得到消息或從遠距離得到消息,而做暫時的迴避和阻擋。神通也是自然現象之一,他不能跟自然的軌律相違背。所以,好顯神通的人,除了顯異惑眾之外,對於亂世的大局無補,對於混亂的社會無益,對於徬徨的人心無助,反而沈迷於神通現象越深的人,脫離正常的生活越遠。

因此,佛世時代,佛不許弟子濫用神通,阿羅漢的弟子們,也並不是都有神通。相反的,若用神通,雖能感化眾生於一時,不能攝化眾生於長久。而且,善用神通如比丘之中的大目犍連,比丘尼之中的蓮花色,分別為羅漢、羅漢尼的神通第一,結果,大目犍連死於鹿杖外道的亂棒,蓮花色死於提婆達多的鐵拳。故歷代祖師從印度到中國,使用神通來傳播佛教的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這些人,如果在使用神通之後,大概會離開當地,或者捨報往生他界。如果常顯神通而不收斂,必然遭致殺身之禍、枉死之災和凶死之難;捨壽於非時,這都是由於違背因果,抗拒自然的結果。

如眾人所知,西藏地處高原,崇山峻嶺之中,潛修密行,苦修禪定,精練神通之士不少,其中有人能夠呼風喚雨、灑豆成兵,以飛劍殺人於千里之外;可是西藏的佛教史上,也有過幾次的法難,也就是佛法遭受惡王的摧毀和消滅之時,神通即失效。

又據說臺灣本島,現在也有不少已得所謂三明六通的異能之士,可是臺灣本島,幾乎年年都有颱風、地震、水患,以及擾亂大眾安寧的黑社會流氓、地痞、強盜、土匪,那些具有神通的人士為何變成了無能無力而不問不聞?

可見得業力不可思議,共業和別業,該受的仍然要受,迷信鬼神的神通救濟,
只有增加更多的困擾,損失更多的財產,消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怪力亂神是孔子所不語,識者所不取。在今天社會文明、知識普遍的時代,凡事應以正信的佛法,從事於智慧的開發和努力,不應迷信所謂神通的奇蹟,因為,那實際上不過是鬼神現象的幻術罷了。
(參閱拙著《學佛知津》〈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 敏(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於佛教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為原始佛典、介於小乘至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三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影響為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台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註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註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正藏》的第2冊,第11頁a欄,至15頁b欄;其餘類推。



一、前 言

「神通」在佛教的世界圖像中,是被承認為真實存在的。因此儘管千百年來,愈來愈沒有人親見神通的事蹟,但是有關神通的故事,卻從來不曾完全消失,反而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的各個時期。直至今日,還是有人相信宗教修行會使人產生神通這特殊能力,而諸如「放光」、「奇蹟」等神通故事也依然悄悄在社會角落中流傳。到底神通故事魅力所在為何?是本論文想要在佛教經典中追本溯源,並觀其發展而求取答案的。

由於佛教神通故事,是依照其神通理論的原則所建構出來的,因此本論文首先對佛教的「神通」理論作一簡介。其次分析佛陀何以要講神通的時代背景,然後由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何以神通故事能一直在佛教中流傳,且歷久不衰,踵事增華?並分析宣揚神通故事對佛教帶來的影響。

二、佛教的神通觀

(一) 佛教神通理論及其內容

在佛教所建構的世界圖像中,神通的獲得與使用,被認為是由修行中開發出來自身真實的能力,是修行境界的一種表徵。早期的佛教經典四阿含中,有不少關於神通的記載。《雜阿含經》卷十八中云:

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2-129a )

這段經文中提到三個觀念:⑴藉由修習禪思可得神通力。⑵得到神通力就可以擁有不可思議的自在如意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出各種物體。⑶勉勵比丘們勤修禪思以學習神通。

又在《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記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 2-220b )

這則經文中敘述佛告比丘們可以用神力遊戲來任意變化天候。用「遊戲」來形容神力,可見神力是自在無礙的力量。[1]

神通既然是比丘們可以在禪思中修習獲致的能力,因此阿含經典中有關於修習神通的原理、方法及內容的詳細論述。基本上是敘述要在禪定中經由初禪、二禪、三禪而入於四禪,在四禪中才可以開始學習引發神通,所謂「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而引發「神通智證」、「證天耳智」、「證他心智」、「宿命智證」、「生死智證」、「無漏智證」,[2] 六種神通能力。這六種神通的內容則為:

神通智證通:又稱神足通、神境通。包括「能到」( 神足 ) 與「轉變」( 變化 ) 兩類功能。「神足」意謂能飛行虛空、穿山越岩、透壁通垣、入地履水、或手捫日月,身至梵天等。「轉變」意謂能隨意變化自己的身形,或變化一身為無數身,或以無數身合為一身;也能自身放出煙焰如大火燃薪般猛烈。

他心智證通:又稱「他心通」,指能感知他人心思、情緒、意念的功能。並了解眾生心的種種特質。

宿命智證通:能夠憶起自己及眾生多生累劫的事蹟,包括出生地、姓名、種族、形色相貌、生活習慣、飲食好惡,壽命長短、以及一生苦樂際遇等。

生死智證通:又稱「天眼通」。能以天眼睹見眾生所為善惡,因果業行,以及死後神識的輪迴去向。

天耳智證通:又稱「天耳通」,能夠聽到人間及天上的各種聲音。

無漏智證通:又稱「漏盡通」,漏謂煩惱。漏盡通是由能徹底修習四聖諦的道理,而斷除一切的煩惱,永離生死輪迴。

以上六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五神通,尚未見到解脫之道。唯有解脫生死束縛才是佛陀所要追求的目標。許多佛陀傳記中,都提到釋迦未成佛悟道之前,曾跟隨婆羅門教的瑜伽大師鬱陀羅羅摩子修習當時最高深的冥想 ( 禪定 ) 功夫─四禪八定中的最高定:

「非想非非想定」。但佛陀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未見解脫生死之道,他認為「既生非想非非想處,報盡還入於生死」。[3]

因此,得到四禪中的五神通是不相應於解脫之道,阿含經典中記載佛陀悟道之夜,在初夜、中夜分別證得宿命通、天眼通,但並沒有證得「心解脫」,尚未有證得解脫生死之道,直到後夜方證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一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真如」[4] ,才真正證到了漏盡通,解脫生死輪迴的束縛。因此六神通中的重點,也是佛陀的孤發獨明,不共外道的神通是「漏盡通」。

為了有別於世俗五通,突顯漏盡通的重要性,並防止弟子耽溺於世俗五通而自足,沒有追求真正的解脫。佛教對神通在修行中的定位是很嚴謹的。《雜阿含經》卷四十三中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受持漏無漏法經,廣為人說。所以者何?義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開發神通,正向涅槃。( 2-316c )

可見梵行清淨,才能開發神通,然後正向涅槃。這正是佛家戒、定、慧三學的次第,神通居於中間屬於「定」的階段,並非最終目標,是修行的階段與過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云: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欲求天耳,……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彼當念戒德具足。( 2-712a~b )

由此可知要先修戒,使自身梵行清淨,才可以修六神通。戒是修定、慧的基礎,修定則是得慧的基礎。

(二) 佛陀何以講神通

由於佛陀曾親證五神通,擁有五神通的神奇法力,又知道五神通不相應於生死的解脫,唯有自己孤發獨證的「漏盡通」,才是真正的解脫。但佛陀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神通流行的時代,而婆羅門教更是一個多神教,「神通」或「幻力」( 魔術力,maya ),是其中心教義的一部分,做為一個批判婆羅門教,[5] 相對於婆羅門教是當時新興宗派的佛教,佛陀面對社會盛行的「神通」,不可能不回應,並且可能是最佳的宣教切入點,一個大眾皆有興趣的話題。但是用什麼態度回應?如何由言說之中,一方面證明自己有神通力,非但有神通力,且神力較外道高明,又怎能吸收外道成為佛教徒?又如何能吸引一般迷於神通的大眾?又如何使弟子對自己的修行力有信心?但在此之際,另一方面又要如何強調、彰顯自己所說的神通,有別於外道的神通,是真正的解脫道?如果沒有從「神通」這熱門話題為切入點,並且亮出自己的獨門特色,那麼做為「非正統」新興宗教的佛教,要在印度社會得到立足發展,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在四阿含中,佛陀曾說他三種宣教方式:

⑴神足示現教化:謂世尊顯現種種神通變化──「示現入禪定正受,陵虛至東方。……入火三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

⑵他心示現教化:謂顯示以他心通知曉聽法者的心意識,而隨機指導修行方法。

⑶教誡示現教化:謂用言語解說佛法。[6] 可見神通表演與講演結合,是釋迦當年說法的特點。[7]

因此可以說,佛陀宣揚教理的方式約採兩條路線並進的方式。一是以教誡說理的方式,來宣說佛陀自證自悟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道理,也就是引領眾生由理性思維的方式來接受佛教,這個部份的佛教是非常富有人文理性的色彩。

另一則是用神通示現的方式,也就是運用神通能力來表演或溝通於眾生。由於神通是超乎一般尋常的力量,對於一般人來說是神秘不可企及的境界,因此展現神通意謂展示修行的特殊境界及效果,容易激發人對宗教信仰的信心,似較傾向於引領眾生由「信仰」的層面來接受佛教。在這個部份,佛教又富有神秘的信仰色彩。在這兩種宣教方式中,佛陀所看重的其實是相應於漏盡通的教誡方式。至於神足、他心是適應時代需要的宣教表演方式。

三、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佛教神通故事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是屬於佛教經典表現形式:十二分教中的阿波陀那 ( avadana )。[8] 阿波陀那被看成佛經中的故事形式,[9] 其作用是作為闡揚教理的例證。佛教神通故事的創作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以下試圖從佛典中有關神通故事的記載,分析其在不同佛教經典:原始佛典、各部廣律、小乘至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中有何不同的內容與作用。

(一)原始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1.宣揚佛及弟子的神通威力

《增壹阿含經》卷十四中記敘佛陀得道不久,曾一人獨往尼連禪河附近,欲度化一個事火外道優樓頻螺迦葉,這個外道有五百個弟子。另外他有兩個弟弟,也都各有二百五十個弟子。佛陀以借宿為名,和優樓頻螺迦葉打交道,這位老迦葉招待佛陀住在一個石窟中,並告知佛陀窟中有一條噴火的毒龍,佛陀以神通力降伏毒龍,又展示種種超越老迦葉的神通力,拆穿老迦葉自以為自己已是得道阿羅漢的假相,使老迦葉及他的二位弟弟並所有弟子,一同皈依佛陀,出家修道 (2-619b)。

又如《增壹阿含經》卷九描述佛陀的堂弟難陀出家後,仍喜打扮並不能忘情於俗家妻子,幾度想還俗,佛遂以神通力帶難陀上天堂、遊地獄預見自己未來果報,終使難陀有所警惕而精進修行成阿羅漢。(2-591a~592)

又《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描述信佛的須摩提女嫁與事外道的大富豪滿財長者子,乞求佛至其夫家接受供養,佛為了要度化須摩提女事外道的夫家,就和大弟子們展現神足通飛行及變化種種神通力,而使事外道的夫家立即改信佛教。(2-660a~665b)

又如敘述羅閱城中師事六師外道的大富豪長者尸利掘,聽從六師外道之計,假借供養佛陀之名,設計以飯食毒佛陀,以大火坑燒佛陀,結果都被佛陀以神通力化解,並感化尸利掘長者皈依佛教。(2-773c~775b)

有關佛陀弟子的神通事蹟經典中記載也相當不少。如佛十大弟子中的目連是「神足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記有一回佛因厭煩弟子們不專心努力修行而時有諍鬥,就應帝釋之請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並刻意隱形使人間弟子遍尋不著,經過三個月之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終於觀見佛在三十三天,於是眾弟子就推派神足第一的目連前往三十三天,請佛回到人間。(2-703b~708c)

基本上,這些有關佛及弟子們神通故事的描述,是做為支持神通這一理論的具體例證,以及修行得道者擁有超世間能力的例證,來加強使人信仰的說服力。

2.神通的危險性

⑴嚮往神通而修行是不正確的,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長阿含經》卷十一中記載,佛陀有一名為善宿的比丘,一再以佛沒有為其示現神通而威脅佛他要離開僧團。佛慈祥地告訴善宿,當初佛並未以展現神通為條件來換取善宿的加入僧團,若依照戒、定、慧的修行次第精勤修行,自然能產生神通,離苦得樂到達解脫境地。但善宿聽不進去,由於沒有學得神通,善宿比丘後來還俗了 (1-66a)。由此可知佛陀認為一心嚮往神通,根本就沒有把握住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無益於生命的解脫。

⑵只修到五通,是世俗通,還會墮落入五欲之中,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

《雜阿含經》中記敘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出家後,一心一意想求神通,被佛及各大弟子婉拒,最後他由自己的親弟弟阿難口中獲得了習神通的方法。聰明的他很快就得到了五神通,並靠神通的表演取得阿闍世王在經濟上的支持。進一步,提婆達多又和佛陀爭奪僧團領導權,而導致僧團一度分裂;就在這時由於提婆達多心中升起了權力、名位的欲望之心,他的神通頓失。所以在這敘述之後佛告誡弟子: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2-759c)

佛陀強調戒律、禪定、神通之法都仍是世間相;唯有修習解脫煩惱的智慧法門,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所謂「由禪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獲無為際,還墮五欲中。智慧最為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於生死有,」(2-759c)

《增壹阿含經》中記一則名叫象舍利弗的比丘,雖得到五神通,卻脫離不了女色的誘惑,還俗回家了。有一天他在家門口與二個女人嬉戲,遇見乞食的阿難,生起大慚愧心,就請求佛陀讓他重新出家修行。這一次象舍利弗比丘證得了阿羅漢,但外道和一般民眾都不相信他、譏笑他,並問他說:「有沒有已證到阿羅漢的比丘會再還俗犯戒的呢?」象舍利弗告訴民眾先前的他只修到世俗五通,並沒有證得阿羅漢,所以會墮落,現在他已證得阿羅漢,永不再墮落了。所謂:

遊於世俗禪,至竟不解脫,不得滅盡跡, 復習於五欲。

又云:

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2-796b~797b)

在這二則敘述中,可以了解依佛教的觀點,戒律、禪定、神通之法都仍是世間相,都不離開色相、「有」的層面。獲得五通主要在於身心活動能力的增強,與活動範圍的擴大,並非針對欲望的隔絕與煩惱的斷除。就如提婆達多有了五通,他的能力增加,欲望也增強了,他想運用神通力來一步步獲得國王的崇信支持,取得教團的領導權。又如象舍利弗雖有五通卻不能斷絕女色的誘惑,可見五通的有限性;而神通的基本要求是要住心不動心如明鏡,一旦心受到世俗太多慾望的牽引,就會蒙垢受縛失去心如明鏡心得自在的境界,神通能力自然跟著減弱甚至消失。因此世俗五通在佛教看來,是非常危險的陷阱,它可能是更強大的力量把你拉回世間的欲望中,並膨脹自己欲望陷入連基本戒律都無法克守的窘境中,而使前面的修行、努力毀於一旦。

⑶展現神通或會招致不信者的譏嫌

《長阿含經》卷十六中記載,有一名叫堅固的長者子,請求佛陀每當有不信佛的婆羅門、居士、長者子來到僧團,希望佛陀能命令出家比丘們展現神通給對方看,以彰顯佛陀教法的偉大來折服對方。但是佛陀回拒他,並告訴他:「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如果比丘現各種神通,被相信的人看見了,去向不相信的人宣傳佛弟子有神通;那些不相信的人,就會露出懷疑的神情,譏嫌毀謗地說:『那還不是施用咒術的結果,那有什麼真正的神通呢?』堅固!我何必因為叫比丘現神通,而讓一些人心生不快說出毀謗的惡語呢?所以我只教導弟子們專心修行,有德莫彰,有惡莫隱。……並且我的神通法中,最重要的是教誡神通,就是依我的教誡努力修行,而終至四大永滅,煩惱永斷,得漏盡通而解脫入涅槃。」(1-101a)

由此可知佛教在依理性指導的教誡修行上,與修習神通的技巧上,是偏重於依於教誡的智慧修行。並主張不輕易使用神通,以防止神通掩蓋了佛教的主旨,令人誤解佛教為世間外道的幻化咒術之類。[10]

3.神通是對修行者的考驗

神通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對修行者嚴格的考驗,考驗修行者是否能拒絕世間名聞利養的誘惑,也考驗修行者是否知道神通只是修行的光景而非目的。有關這個觀念,《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中有一則記載:

記敘摩訶迦比丘在一個隨長老僧應供,返回樹林僧舍的途中,進入禪定顯現神通,他身內清涼的禪觸竟使悶熱的暑天午后下起細雨,吹來習習涼風。後來由於目睹全程的居士質多羅長者的要求,摩訶迦表演火光三昧,從房門的鉤孔放射火焰,一時之間院子中的乾材都燒光了,但覆蓋在乾材上的白氈毯卻完好如初。質多羅長者驚奇崇拜地立刻表示願意終身供養摩訶迦比丘。但是摩訶迦比丘只是淡淡地告訴他,這些神通只是不放逸修行而產生的,修行的最終目的不在神通,而在解脫。第二天一早,摩訶迦比丘因為不希望自己受到名聞利養的誘惑, 就悄悄離開此地再也不回來了。(2-151b)

由以上所述可知,此則故事在暗喻神通是修行者的陷阱。神通是修行者修行有所得的表徵,但也是一個嚴格考驗的關卡,擁有神通能力,意謂一個修行者能跨越聖俗兩界。對於世俗凡界而言,他擁有大力量,能改變凡俗世間許多事物的運作規則,因此可能得到世俗的崇拜信仰,獲得豐厚的名聞利養,而名聞利養正是欲望的淵藪,是修行者急需避免的,因此神通能力對通往涅槃聖界的修行者,正是他邁向空慧的一大考驗。

4.神通的有限性

⑴神通不敵業力

在經典中最有名的神通不敵業力的例子,就是號稱神足第一的目連死亡事件。目連是在出外弘法途中,為外道所襲擊死,死於亂棍棒打之下 (24-286a~290b)。這件事當然是宗教與思想上的鬥爭,外道使出暴力手段的悲慘後果。[11] 但在律部經典中卻將目連死亡的事件,巧妙結合業力與神通的關係,來彰顯神通不敵業力。律部首先解釋「若不豫觀,雖阿羅漢智亦不行。」也就是說,若是沒有入禪定,即使是阿羅漢也不能預先知道要發生的事情。所以目連根本不知道外道要打他。而當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後,舍利弗責問他為何不用神足通逃走呢?目連回答:「業力持故,我於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耶?」[12] 所以業力是最大的,當業力現前時,根本使不出神通來。

另一則敘述則是有關佛陀晚年,他的祖國滅亡的事蹟。他的祖國迦毗羅衛是個弱小的國家,抵抗不了琉璃王率領大軍的入侵而滅亡了。對於這件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中,敘述目連曾想阻止琉璃王的入侵,想把琉璃王和他的軍隊用神通力丟到他方世界中;又想用鐵籠把整個迦毗羅衛城覆蓋起來,讓琉璃王不得入侵。但佛陀反問目連,可否把迦毗羅衛城的宿業丟擲到虛空中嗎?或把宿業用鐵籠罩住?目連則坦承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陀解釋迦毗羅衛國會被滅亡是因宿緣成熟而今應受報。(2-691b)

這二則敘述在在暗示:神通不敵宿業,不要說是羅漢,連佛也無法扭轉乾坤。這樣將業力的力量置於神通之上,除了顯示神通的有限性之外,更能彰顯佛教要突顯的是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業力是由十二因緣的網脈所形成的,要解除清理這網脈,是要靠自身以智慧破除無明網脈的纏縛,並非可以依靠神通的力量,投機取巧規避自己應負的行為後果。

⑵事相神通不如智慧神通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中,記載一則目連與舍利弗比較神通的事例,結果神足第一的目連輸給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目連非常疑惑,以為自己的神足通退步了,但佛陀告訴目連,並非他退步了,而是舍利弗專修智慧,所以他的智慧無量能成就「心三昧神力」,也就在力量、方式上高於多於目連。也就是說舍利弗修心的境界更高,他的智慧無量,勝於事相上的神通。(2-711c)

5.五神通非修行重點,唯有「漏盡通」才相應於解脫道。

《雜阿含經》卷十六中,記敘有一次佛在禪定中以天耳聽見諸比丘們在食堂議論各人的前世,述說前世做什麼職業、經歷了那些事件、有什麼特殊才能等,佛就從禪定中出來來到食堂,告誡諸比丘談論宿命、過去世的事是沒有用的,是「非饒益法」,也不是清淨的梵行,更不是智慧、覺悟的行為,是「不向涅槃」的,唯有依四聖諦修行才是「正智正覺、正向涅槃」的。[13] 由此可知宿命通是不相應於解脫道的,屬於「教誡神通」的四聖諦等,才是佛教所強調的。(2-110a)

又《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八中記述有一赤馬天子問佛陀他可否以他的神足飛越世界的邊緣,而到達無生老病死愁憂苦惱的涅槃?佛陀告訴他,再迅捷的神足飛行也無法飛越生老病死的世界,唯有「乘聖八品之徑路,然後乃得盡生死邊際」。(2-756a)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中,亦記述有四個修得五神通的外道梵志;四人知道自己壽命將盡,伺命使者將來抓他們,於是他們一人躲在空中,一人入海,一人躲在山腹,一人鑽入地底,但都同時死了。佛陀談及此事告訴諸比丘欲得免死,唯有修行四法: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滅盡為涅槃。(2-668b)

由這三則敘述,可以看出佛教一再提醒五神通是不能得到解脫的,不是修行比丘所應追求的,比丘所應追求的是: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比丘所應遵循的是戒、定、慧的三學次第,由戒開始,心意所應專注在道法並非在定中求神通,而是由定開慧,修習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解脫法門,而至涅槃。

究竟依四諦等解脫法門,要解脫什麼才能達到涅槃呢?要解空、悟空,修行「第一空義經」,了解「第一最空之法」,[14] 也就是要了解十二因緣法性空的道理。所以《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中記載一則事例,當佛從三十三天回到人間時,變成轉輪王形象的優缽華色女尼,非常興奮地告訴佛:「佛啊!我是最先迎接您見到您的弟子。」但佛陀告訴她:「真正第一個見到我的是須菩提啊!(當時須菩提仍在他住的山中縫補衣服,並沒來迎接佛陀)因為須菩提已領悟了我所說的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的真諦。」佛並說偈曰: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2-708a)

悟入空性,就能達到涅槃境地。涅槃境地的風光又如何呢?除了是「無生老病死憂悲愁苦」的境地,佛陀還肯定地說:「涅槃者極為快樂。」[15]

6.神通何時可現?何時被禁止?

由阿含經典來看,佛最初並沒有禁止弟子們使用神通,他自己也有展現神通之時,只是使用神通的前提要有正確的智慧為導引,並且不要耽溺於五神通中,重要的是追求漏盡通的解脫。得神通力本是比丘心想事成自在變化的超人能力,象徵修行者從時空物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自由無礙的生命風姿。所以目連以能有大神通,心得自在,隨心所欲飛行與變化是「比丘的快樂」。[16] 而佛陀也宣稱神通是比丘的「神力遊戲」。但這些似乎都是使用神通在和自己的互動上的描述,一旦涉及和他人的互動,尤其是和一般民眾 ( 白衣 ) 的互動,是傾向於謹慎小心的態度。所以律部記載,使用神通和在家人間產生了問題之時,佛遂規定比丘不得在在家人面前現神通,若現神通則是犯了突吉羅戒 ( 小小戒 )。這起因是因為佛的弟子賓頭盧用挾巨石滿城飛行並盤旋於跋提長者姊姊的頭頂上空,這種類似威脅恐嚇的手段來迫使跋提的姊姊皈依佛教。由於賓頭盧不但威脅了跋提的姊姊,也擾亂驚嚇了整城百姓,一些長老比丘向佛報告,佛就制戒規定以後比丘不得在白衣前現神通(22-170a~c)。雜阿含經中也有賓頭盧自述自己因為有一次挾帶大石頭在城上飛行,前往施主家應供,佛認為他太招搖炫耀自己的神通,就罰他不准入涅槃,要一直住世護持佛法(2-170a)。這敘述的重點應在以神通來炫耀引人注意,或以神通力來脅迫他人,都是被禁止的。

但一時之間,比丘們似乎很難嚴格遵守,還是有人會在白衣前現神通。因此律部記載每當某一比丘現神通,往往會被其他比丘向佛檢舉,佛再依動機來判定他是否犯戒。例如律部記載大目犍連有一次因救被盜匪綁架的給孤獨長者的兒子而現神通(23-649b);另外畢陵伽婆蹉比丘因為同情一位牧牛女沒有華服不得參加慶祝會而暗自哭泣,就現神通為牧牛女變出漂亮的服飾(22-467b);這兩件事都被其他比丘向佛檢舉,佛以他倆是基於慈悲心而現神通,所以判他們無罪。但這也可顯示出一般的情況下,佛已不允許弟子在白衣前現神通,個別的例子都要一一由佛來判斷是否犯戒,可見神通是漸漸趨向於禁止使用。

由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四阿含及各部廣律中,對神通事蹟的描述,基本上都很嚴謹,多在指點神通的有限性、危險性和考驗性。如果是宣揚佛及弟子的神通,則多是在和外道鬥法時才會出現,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宗教競爭的激烈性。又如果是五神通和教誡神通並提時,一定是貶抑五神通,強調教誡的重要性。這在在顯示佛陀當時、的確是主張由理性思維智慧修持入手修行,著重自力自明自悟的智慧解脫,是一位極具人文主義色彩的創教教主,並非著重信仰崇拜的路線。講神通是因應當時社會流行風氣的「權宜之計」,但也因此「權宜之計」,開啟了佛教走向信仰崇拜的一條別徑。

(二)介於小乘和大乘間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佛教在部派佛教時代,開始走向神秘化,這和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主張神化的佛身觀有密切的關係,[17] 他們把佛陀視為永恆存在的神祇,認為如來的色身、威力、壽命都是無邊無際的。[18] 相應於部派佛教的佛身神化觀,用「故事」來描敘佛及弟子法力無邊的神通表演,多見於十二分教的阿波陀那、本緣、本生等經典,這些經典現今多存於《大正藏》的本緣部中。由思想內容來看,這些經典正是介於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初期的經典。[19] 是在應運通俗教化的情況下,陸續編著而成。[20] 在這些經典中,不僅佛的傳記全都神化了,[21] 而佛也成了全知全能的神。例如《撰集百緣經》,全經可謂佛陀個人的崇拜集。全經宣揚唯有佛陀的宿命通能完全徹見眾生今生所受果報與過去世中行業的關係。也唯有佛的天眼通,能預知眾生未來的命運,及授記的時間。又此經中不斷重複出現描述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及佛放光的文句如「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暉曜,如百千日。」、「佛便微笑,從其面門出五色光,遍照世界作種種色,繞佛三匝,還從頂入」等。宣揚佛陀異於常人的種種異相,並強調佛會「放光」。「放光」這一描述到了大乘佛教經典中幾乎成了佛出場的特定標誌。

又例如在《法句譬喻經》中,有著各式各樣敘說佛以神通變成各種「化人」,度化眾生的故事。例如〈無常品〉中,美女蓮華本欲出家,於路旁水中照見己之美貌,復生憐惜不捨之心,佛遂幻化成一勝過蓮華千萬倍的美女,共相談話,頃刻之間,幻人美女睡眠而死,身體臭爛出蟲,蓮華驚怖無常之速,即往詣佛所出家修道。又如〈多聞品〉中,羅閱祇國山中有五百強盜專殺奪路人財物,佛化成一滿載寶物的富賈從山中過,強盜心中正自慶幸:作賊多年,從無如此「肥羊」自動上門,遂將富賈包圍,富賈舉弓一發,五百強盜中箭求饒,富賈即現佛身,說理度此五百強盜皆受五戒。又如〈篤信品〉中,佛到江邊度五百餘剛強欺詐人家,村人聞法並不信受,佛便化一人從江對岸行走水上而來,村人大驚忙問化人何有此法術?化人告以是佛所教。一村之人遂信佛有大威神力而信奉之。又如〈戒慎品〉中,波羅奈國山中有五沙門,出家經年忙於衣食不能入道,佛遂化成一沙門前往問訊說理,再現佛身,五沙門即時都得羅漢道。又如〈惟念品〉中,佛愍弗加沙王自行剃頭作沙門,尚未見佛又未聞經命即將終,遂化作一比丘,往弗加沙王借住的陶家窯窟中,為其說法並現佛身以度之。又〈放逸品〉中,有一在深山修道七年未能得道的沙門,見山中無主財寶便起貪心,呼兄喚弟共背寶物歸家還俗,走至半路,逢佛化成的比丘尼向其問訊,沙門見此比丘尼,敷粉畫眉手帶金銀頸掛瓔珞,即斥其非,比丘尼亦反問沙門:何以貪欲忘道,取非分之財?並現佛身。沙門悚然而驚懺悔不已,佛為說法得羅漢道。又〈愛欲品〉中,佛為度兩個情欲熾旺的比丘,先行遣走其一比丘,佛再化作此人,邀約另一比丘共往妓女村,佛於村內,幻化出一妓女,二比丘共入此妓女室內觀女形體,於是妓女坦胸露乳臭氣四溢,幻人比丘即告另一比丘,女人之美實是虛表猶如皮囊盛屎,有何可貪?化比丘即現佛身,另一比丘見之慚愧悔改,即得羅漢。而被佛遣走之比丘,回入室內見其友伴光彩異前問其原因,得道比丘即如實說佛之度化經過,此比丘頓時亦斷欲想而得法眼。

在這些本緣部的經典中,可以發現描述佛陀的神通故事非常眾多,而描述聲聞弟子們的神通故事相對地減少了。這或許正反映佛陀由人間而神化之後,那些與人間佛陀在一起的聲聞弟子也逐漸失去了重要性,而「菩薩」的觀念則悄悄上場了。[22] 這些本緣部經典,相對於阿含經典,對「神通事蹟」的描述,不再是那麼戒懼謹慎地強調神通的危險性、有限性,而是一再賦予佛陀以法力無邊的神通力,來度化眾生,來說因果業報之事。神通在此是一組符號:象徵由神通力帶來的奇蹟或救贖。因此更是推波助瀾地使佛教走上神秘化、信仰化的路線,也使佛教能快速普及到社會的庶民階級中。

(三)大乘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到了由大眾部轉變而成的大乘佛教,不但承繼大眾部的佛身觀把釋迦牟尼神化了;更增加了許多從來不曾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神通廣大的十方佛及菩薩。這使得大乘經典中有關神通的種類、內容更加豐富神奇了。如《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中將五神通的內容加以增加並細分;新譯《華嚴經》卷二十八有〈十通品〉,記載佛菩薩的十種廣大的神通;《法華經》卷六有〈如來神力品〉等。其中《瑜珈師地論》卷四十三總結各大乘經中菩薩禪為九種大禪,是菩薩不共的深廣禪法,不是小乘人所修,所以稱為大禪。這些禪法中有一類是屬於「饒益有情禪」,是為了度化眾生所具備的神通力。其中包括具備能使用咒術、能呼風喚雨、能除病息災、能知世間書數、算計、資生方法等等神通能力,另外還具備神足變現、顯現神通辯才等。[23] 具體表現佛菩薩救護眾生的神通力作品,則可以《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代表,在其中觀世音菩薩展現了三十二種救濟眾生的神通能力。

因此,在大乘佛經中,宣揚佛菩薩擁有救度眾生的各種能力,可謂極盡鋪揚誇張之能事,這使得佛教走向神秘化、他力信仰、祈求神通奇蹟的色彩益發濃厚。除此之外,另有一些大乘經典如《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是以整個神通故事為隱喻,來寓意或詮釋某項佛理的奧義。在這時,神通故事不是神通理論的例證,也非佛菩薩神通廣大的例證,而是利用神通故事營造出虛幻神奇空間,來隱喻某一佛理奧義。

茲舉《維摩詰經》中的幾則神通故事為例來說明。《維摩詰經》這部胡適稱可視為「半小說半戲劇」的經典,[24] 吾人的確可以看成是一部用文學虛構想像的語言所寫成的經典,[25] 但其中卻寓含佛理的奧義。

《維摩詰經》中敘述維摩詰具有不可思議神通力,在〈不思議品,第六〉裡,當文殊師利菩薩率領無數聲聞弟子、菩薩及天人到了維摩詰家,維摩詰展現神力請須彌燈王如來,送來三萬二千個獅子座給所有的客人坐,小小的斗室竟能容納三萬二千個高廣獅子座,而外在世界亦沒有改變樣貌。聲聞弟子舍利弗不能理解這境界,於是維摩詰向他解釋:「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之中,無所增減。」又如〈見阿裿佛品,十二〉中,維摩詰展現神通力將妙喜世界阿裿佛國帶到娑婆世界維摩詰的斗室中,讓在場的所有大眾都睹見了妙喜世界,而在此時「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這二則故事敘述維摩詰有能任意增大或縮小其居室的能力,也有能將某一世界縮小而置於另一世界之中的能力。這些描述所謂「芥子納須彌」,意味著打破固有的空間觀念,示證空間的相對性、不增不減性。

又如〈觀眾生品,第七〉中,天女以神通力轉變自己為舍利弗 ( 男身 ),又把舍利弗轉變成天女像 ( 女身 ),天女並說:「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這是意味一切法既非男亦非女而無定相。

又如〈香積佛品,第十〉,維摩詰展現神通,命令一位幻化菩薩前往「香積佛國」,請求香積如來給予其飯食所剩,香積如來就給了此幻化菩薩一缽飯帶回了維摩詰室。這小小一缽飯分給了所有在場的大眾後還是滿滿的,對於這現象在場的聲聞弟子有不能明白的。幻化菩薩則解釋這一缽飯是如來無量功德福慧所修成,正使「四海有竭,此飯無盡」。這個故事暗喻隱藏在看不見後的「真實」。眾生只能看見一缽飯,是因為「心眼」有限,打破「心眼」的限制,就能看出平日在固定相中看不見的部分。

又如〈佛國品,第一〉中,舍利弗看釋迦成佛的娑婆世界是穢土而非淨土,釋迦於是展現他的佛土清淨給舍利弗看,並告訴舍利弗:「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處。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這個故事寓意我們所見到世界的染與淨,都和自己的心境有關,我們看到的外在客觀世界的現象,其實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主觀投射。所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其實,以上這幾則神通故事,以《六祖壇經》中的「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坐禪品,第五〉) 的角度,亦可了解到維摩詰經要我們打破一切概念分別、捨棄一切幻想分別,就是趨入不二法門的路徑。

由上可知,在《維摩詰經》中,「神通」被運用為文學的表現手法,在《維摩詰經》這個本已是虛構性的故事中,運用「神通」這個佛教觀念作為寫作筆法,開展出另一個神奇幻妙的虛構空間,可謂「虛構中的虛構」。這樣雙重性的虛構性空間,是為了寓意或詮釋某種佛理而刻意設計的,特別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在虛構中的「內層虛構」─也就是神通故事中,有敘事、有對話,敘事隱喻哲理,對話有隱喻、有明說,但敘事與對話交叉出現、連成一體,不可分割,是互相支持、輝映的。因此「內層的虛構」─神通故事本身就已寓意佛理奧義。而每一個神通故事,又和其外的虛構故事 ( 經文的其他情節 ),以及其他的神通故事,是環環相扣,互相支援成一整體,亦表達著某項佛理。「神通」在此已非作為宣揚佛威神通力的例證,而是以神通作為寫作筆法,神通故事成了經文結構中不可切割的一環。

四、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


以下將從宗教、文學兩方面,來分析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

(一)宗教的語言特色

佛教中的神通故事既是屬於十二分教中的阿波陀那,基本上是被當成例證來使用。那麼,作為例證的神通故事其宗教語言的特色何在?有何吸引人之處?

由於「神通」的觀念在佛教的世界圖像中是被認可為真實的。而神通故事又是依據神通觀念和理論所建構而成的,因此神通故事有了神通理論和觀念的真實性為其背書,神通故事的語言,從宗教上的特質來看,它已超出了譬喻是「喻而非真」的特質,[26] 帶有幾分「真」的暗示性。具有「似真非真」朦朧性的語言功效。從神通觀念、理論的延伸推論,神通故事的語言散發出──「這個故事有可能是真實的」訊息。雖然從現實世界實際生活經驗的觀察中,人們會覺得那是不真實的,但在宗教理論的背書下,又會覺得:神通世界之所以不真實,是對修行不夠的自我而言,目前是不真實的;但對修行證悟者言應該是真實的。所以它是「似真非真」的存在。

另外,延續神通理論的一個特點:由於神通經驗並非是只有修行者能獨知獨見的封閉性經驗,它是個可開放性的神奇能力,可以展示給別人看的經驗。因此神通故事的描述,是可直接在凡俗世間展開的超凡表演,是芸芸眾生站在俗世就可以窺見的超凡表演,彷彿是人間舞臺的魔術秀。因此和天堂、地獄故事比較起來,神通故事益發顯得不是那麼地遙不可及。人們透過神通故事來領會揣測修道者的神通奇妙世界,彷彿是透過面紗眺望彼岸,雖不真切卻又有那麼一點浮光掠影。因此,神通故事語言的宗教魅力,就在它一直營構出似真非真的朦朧地帶,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可以滿足人期盼超凡界入聖界的宗教心理,可以作為宗教信仰的釣餌。

此外,這「似真非真」的朦朧性語言,在宗教上還有一種「偽裝」的效果,建構起一個用神通故事偽裝的空間,來處理佛教和當時的政治社會互動的關係。例如:敘述提婆達多用神通迷惑阿闍世王,尋求阿闍世王政治經濟上的支援,又嗾使阿闍世王以五百醉象蹋踏佛陀,佛陀以神通力化解了危難,而提婆達多則因濫用神通故事而失去神通,又因欲陷害佛陀而命終入地獄。撇開神通故事的部份,則由這些敘述可以了解,提婆達多代表佛陀時代反對僧伽僧院化,而欲維持原始僧團生活方式的集團對抗運動,佛教當時曾一度有僧團分裂的危機。[27] 又如曾經騷動舍衛城的殺人大盜鴦掘魔,佛以神通力收服他後,在鴦掘魔悔改皈依佛教出家後,想捉拿他的波斯匿王亦無可奈何,由此可知,當時的出家眾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權。[28] 又如各經典中常常提及的佛教與婆羅門教或六師外道各顯神通鬥法的故事,可以知道當時在印度社會中,作為新興宗教的佛教,想要在社會上立足是何等艱辛,也曾遭到舊有宗教的強烈抵制。

所以,一些拿神通故事建造起來的偽裝空間,一方面可以淡化佛教當時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又可增強佛陀及其聲聞弟子超人的形象。在「似真非真」的朦朧性語言中,我們讀到了偽裝後的若干真實,若干誇飾。這樣策略性的描述,一方面記載了若干佛教和當時社會政治互動的關係,一方面又誇大宣揚佛及其弟子的超人形象。神通故事的確可作為宣教上的良好工具。

(二)文學的語言特色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佛經中神通故事是依據神通理論的指導原則,運用想像力所創造出來虛構性的故事。虛構具有逃避慣常性的特徵,而神通故事不僅打破人類感官及心智的能力限制,並且描述許多超自然的經驗及行為,最重要的是具有超人的要素、神奇的要素。因此佛教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是用想像的、虛構的語言,是用神奇魔術的語言,營構出神奇幻妙的空間。在其中人或是可以隨意操控肉體、飛天入地或變大變小,變多變一;也可無中生有地變化出人或物來;也可以任意組合創造自然律所不能產生的形象。佛經中的許多神通故事,都描寫得十分細膩生動,例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中敘述目連奉佛陀的命令以神足飛到距離人間極遠的東方奇光佛國,那裡的人都是巨人,蔑視目連像一隻小蟲般地小,於是目連立刻把自己變成比他們更碩大無數倍的大巨人,大到他可以左腳踩著人間的須彌山,右腳跨在梵天上,而奇光佛國的人相形之下竟然小的可以放入目連的缽中,被目連高舉至梵天,又拿到人間釋迦面前,然後再送返奇光佛國,使奇光佛國的人再也不敢輕視他了。(2-708c~710c)另外在《賢愚經》卷六中有一則形容目連的神通,敘述目連要到富奇那處接受供養,展現神通變出千頭大白象,且是奇特的「六牙白象」,而每一六牙白象的每一牙前端都有七座池水,每一池水中有七棟蓮花,每一蓮花上有七位玉女婷婷佇立,目連就坐在這浩大的場面中前往施主富奇那的家中。(4-395b~c)

又《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中記須摩提女請佛至其夫家受供養,佛為了度化其信奉外道的夫家,就命令已證羅漢的弟子們各自展現神奇法力並以神足飛去,佛經中一一描述十幾個弟子一個接一個展現他們神奇的法力,不但變化出孔雀、青牛、金翅鳥、七頭龍、白皓鳥、老虎、獅子、大樹、琉璃山、馬、六牙白象等各式各樣動植物,且都是一口氣變出「五百」這樣眾多的數量,讓人感受他們真是法力無邊。最後佛親自出場了,但見佛在最最中央,阿難手執拂塵緊隨在後,四週被一千兩百位由佛的神通大弟子變化而成的各式各樣的天神緊緊圍繞──毗沙門天王為佛執七寶華蓋,梵天王隨侍在佛右側;釋提桓因也手執拂塵在佛左側;密跡金剛手執金剛杵隨侍佛後;此外還有日天子、月天子等大大小小神祇層層環繞;虛空中迴盪著有如百鳥朝鳳般的仙樂,繽紛的天花在天空飛舞,……。(2-662a~663c) 這些描述真可謂新奇廣大,繁複盛大,極盡文學想像、誇飾、鋪排之能事,使人目眩心馳。這些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想像力所營構出的虛幻空間,可以滿足人的好奇心及幻想力,神遊其間可使人暫時離開平凡常規的人生場景,讓精神自由馳騁,得到心靈的紓解。

此外,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還有以下三個特色: ⑴建構簡單完整的故事結構

神通故事常是短小集中、有頭有尾、一線到底、無枝無蔓、脈絡清楚。這是因為神通故事主要是宣教時用口頭講述,訴諸信徒的聽覺,因此簡單完整的故事結構,容易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人和事上來。

⑵對人物形象的描述,不注重外在面貌的描寫和內在心理的刻劃,而是用誇張鋪排的筆法,從故事情節的開展,和人物的行動,來展示人物的神奇性、超人性。

⑶神通故事的類型簡單,情節內容則有豐富的變化,而所描述的對象以人、佛、菩薩為主。

神通故事的類型大抵不出六神通的範疇,內容情節則運用自由的想像力,可以千變萬化。但主要的描述對象是人、佛、菩薩,而根據佛教的觀念,佛、菩薩也必須經過人身修行的階段而得成就,人的努力修行提昇生命的境界,才是神通故事所要勸喻誘導的。因此雖然鬼神也有神通,但絕不是神通故事描寫的重點。

因此,從宗教和文學的角度兩方面觀察,吾人可以說佛經中的神通故事,主要具有「似真非真」及「神奇魔術」的兩種語言特色,建構出一個似虛似實又神奇幻妙的空間,與凡俗世間維持一「不即不離」的關係,而始終具有神秘的吸引力。

五、結 論


檢視神通故事的作用在佛教經典的發展流變中,可以發現在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經典中,神通故事被當成神通理論的印證,印證佛教認為神通的真實性、危險性、考驗性,及不究竟性。因此對神通故事的描述,態度是相當謹慎的,是為了迎合印度當時社會崇尚神通的風氣,而採用神通故事作為宣教的權宜策略,非常清楚描述它在佛教整體修行中的位階。指出追求神通並不相應於佛教的解脫之道,佛教的解脫是智慧的解脫之道。原始佛教充滿了創教之始重人文理性的色彩。

到了部派佛教的大眾部,由於佛身神化觀念的興起,吾人可以發現《大正藏》「本緣部」的諸經典,是運用神通故事將佛陀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超人形象。不再注重佛法對神通本質的定位,而是將神通作為例證使用:證明佛陀的法力無邊,證明神通力常能帶來奇蹟或救贖。佛教從此有了人文理性之外的另一條路徑:信仰崇拜之路。

到了大乘佛教,十方佛、菩薩的興盛,神通能力或神通故事更成了許多不曾在人類歷史上存在過的佛菩薩救度眾生,展現法力無邊的重要證明。關於「神通」內容的論述愈來愈多愈豐富,神通故事的描繪也愈瑰麗壯闊。除此之外,「神通」在一些大乘經典中也由佛教的觀念變成了寫作筆法,神通事蹟轉變成寓含佛理奧義的故事。在此,吾人不是懂得神通理論,就能領會神通故事,因為它已不是神通觀念的印證、神通力的宣揚、法力無邊的例證,而是某種奧義的承載。因此大乘佛經中的神通故事,有二種不同作用:一方面加強了信仰崇拜的色彩;另一方面回歸用智慧去領會隱藏在神通故事中的佛理奧義。大乘所謂的悲智雙運,在神通故事的雙重運用中也可以略睹其風貌。

有關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一方面因為有神通理論為其背書,而使其宗教語言特別具有「似真非真」的朦朧性,暗示著:「凡是可能的就會存在」這樣的信念,千百年來一直吸引人心,人們在神通故事中尋尋覓覓,確信世上必會有真奇蹟的存在。另外一神通故事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其神奇魔術的語言所開展出的神奇妙幻的虛構空間,足以使人的想像力得以在其中上天入地,肆意盡情地馳騁,開拓了人類暫從物質世界超拔出來的心靈園地,也增添了文學的表現手法。所以佛教的神通故事,可以作為宣教的例證,可以作為文學的表現手法來寓含義旨。其似真非真、神奇魔術的語言特色,正是每個時代神通故事都不會消失,也不斷會有新的神通故事產生的原因。

佛教傳入中國後,「神通」方面的影響痕跡一直是斑斕可觀,除了「神僧」的神奇事蹟,從古至今的記載不斷外,在《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兩大佛教百科全書中,有關神通、奇蹟、救贖的故事亦充斥其中。而敦煌變文中膾炙人口的《降魔變文》是從《賢愚經》中的〈勞度差鬥聖〉演變而來,不但結合擴充了須達起精舍的故事,在佛陀派舍利弗和六師外道鬥法的場面,神通變化的描繪更加豐富壯盛,且舊瓶裝新酒,把佛教在印度要對付的六師外道,悄然變成道教。又如《大目犍連冥間救母變文》,更是發揮了中國人的想像力,把《盂蘭盆經》簡單的故事結合中國十殿閻羅的傳說等,描述目連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母救母的故事,把中國孝道精神注入其中。這些神通故事,到了敦煌變文予以再創作或新創作,不但開拓了更神奇妙幻的故事,更把佛教要溶入中國社會的一些觀念主旨悄然加了進去。當聽眾聽得熱烈時,佛教的某些觀念也已植入腦中而不自覺。另外,高明的神魔小說如《西遊記》,更利用神通的文學表現技巧,開創了結合人、妖、佛、菩薩、天地神鬼、動物、植物、礦物精靈同時登場的神奇魔幻空間,並在其中寓含其思想。使《西遊記》成了老少咸宜之作。有人玩索《西遊記》所蘊含的主旨;有人津津有味於其故事情節,人人入寶山而各有所得。

事實上,神通是否容易修習得成呢?在五世紀時覺音所著的《清淨道論》中,已指出能修得神通變化的人是非常稀有難得的。[29] 按佛典及中國佛教界的說法,神通須在「見道」( 小乘初果、大乘初地菩薩 ) 後才准修習;但據稱進入「末法期」以來,絕大多數學佛者即生都沒有可能證聖果,不具可修神通的條件,所以中國的諸宗祖師大抵多嚴禁學佛者修神通、顯神通,乃至斥為著魔。因此實際上,在中國神通修學已被從佛教的修持內容取消。[30] 但是時至今日,神通的信念仍在社會中流傳著,許多新興宗教的教主也以神通為號召,並為自己創造幾個個人神通事蹟來吸引信眾,儘管到處都是假神通、假奇蹟,但一個事件被拆穿假象後,另一則假神通假奇蹟的故事又在上演,又有人被迷惑了。這也許就是因為神通故事以其似真非真、神奇魔術的語言特色所形成的特殊魅力吧!它總是在暗示著:「這是可能發生的。」因此,當佛教以神通故事為宣教工具,不可避免地使佛教開了一條信仰崇拜之路,並產生許多「附佛異象」[31] 的負作用。

--------------------------------------------------------------------------------

[1]) 《大智度論》卷 7:「諸菩薩何以故生出遊戲是百千種三昧?……答曰: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戲名自在。」見於《大正藏》第 25 冊,頁 110c。

[2]) 《長阿含經》卷 13 ( 20 )《阿摩晝經》:「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神通智證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身能飛行石壁無礙,遊空如鳥,履水如地;身出煙燄,如大火煙焰;手捫日月,立至梵天……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 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智。彼天耳淨,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以心定故天耳清淨聞。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 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無欲,有垢、無垢,有癡、無癡,廣心、狹心,小心、大心,定心、亂心,縛心、解 ( 脫 ) 心,上心、下心 ( 乃 ) 至無上心,皆悉知之。以心淨,故能知他心。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 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干種事,能憶一生 ( 乃 ) 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

  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言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緣業往來五道。……

  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不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見《大正藏》第一冊,頁86a~c。

[3]) 《佛本行集經》卷 22:「仁者此法不能究竟解脫諸欲、滅於煩惱、寂定一心、盡諸結漏,及諸神通、成就沙門到大涅槃。此法還入於生死;所以者何?既生非想非非想處,報盡還入於生死。」見《大正藏》第3冊,頁757c~758a。

[4]) 《中阿含》卷 40 ( 157 )〈梵志品〉:

  復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於漏盡智通作證: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我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謂我爾時後夜得此第三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滅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漏盡智作證明達。見於《大正藏》第1冊,頁680a~b。

[5]) 楊惠南,〈「實相」與「方便」─佛教的「神通觀」〉,收於《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1997,頁 128~129。

[6]) 《雜阿含經》卷 8 ( 197 ) 經,見《大正藏》第 2 冊,頁 50b。

[7]) 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頁 574。

[8]) 阿波陀那 ( avadana ):

  初期的阿波陀那,散見在四阿含和律部諸書中。其最根本的性質是記載佛及弟子、居士等聖賢之行誼風範。

  見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6,頁 10。

[9]) 印順法師云:

  在北方佛教的宏傳中,阿波陀那的內容,除了佛菩薩、佛弟子的行事外,還含攝了本生、授記。連民間故事也含攝進去。在說法時,比丘們引用這些事證而譬喻化;譬喻已成為通俗教化的主要工具。……這是一切傳記、一切故事的總匯。

  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頁 359。

[10]) 見註 7 書,頁 575。

[11]) 見于凌波,《簡明佛教概論》,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3,頁58。

[12]) 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 18,《大正藏》第 24 冊,頁 287a~c。又此事亦見《增壹阿含經》卷 18,唯沒有目連自說「業力現前,神字尚不能憶」之語。《大正藏》第 2 冊,頁 639a~641a。

[13]) 《增壹阿含經》卷 30(8) 經,見於《大正藏》第 2 冊,頁 714c。

[14]) 《雜阿含經》卷 13(335) 經,《大正藏》第2冊,頁92c。

[1 [15]) 同註 13。

[16]) 《增壹阿含經》卷 29(3):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大目連曰:諸賢聖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說快樂之義。……目連報曰:於是比丘有大神足,於神足而得自在。……。

  見《大正藏》第 2 冊,頁 711a。

[17]) 見註 5 之文,頁 132~133。

[18]) 《異部宗輪論》: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見《大正藏》第 49 冊,頁 15b。

[19]) 印順法師云:

  本生、譬喻、因緣這三部聖典,就是大乘思想的主要來源。

  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頁109。

[20]) 同註9。

[21]) 如《修行本起經》、《方廣大莊嚴經》、《普曜經》、《佛所行讚》、《佛本行集經》等,見《大正藏》第 3、4 冊。

[22]) 印順法師云:

  菩薩發心、修行、成佛是大乘法的主要內容。

  同註 19 書,頁 116。

[23]) 見《大正藏》第 30 冊,頁 527~528。

[24]) 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卷,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頁 164。

[25]) 郭忠生譯,《維摩詰經序論》南投:諦觀雜誌社,1990,頁 145。

[26]) 如《大涅槃經》卷 6 云:

  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脫,為化眾生故作喻耳。

  見《大正藏》第 12 冊,頁 396b。

[27]) 見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臺北:佛光出版社,1986,頁 22。

[28]) 見《增壹阿含經》卷 9(5 )經,《大正藏》第2冊。

[29]) 覺音,《清淨道論》中冊,頁 802b~806a。

[30]) 同註 7 書,頁 576~577。

[31]) 《普門》雜誌,195期、201 期分別製作〔附佛異象Ⅰ、Ⅱ〕集(1995年12月;1996 年 6 月),可茲參考。

認識附佛外道

由於工商社會的急功近利,隨著佛教的興盛,也造就了許多附佛外道,如野草孳生,紛紛以迅速,神通,感應以迎合大眾口味,並附和政商名流,敢言敢說,不知台灣已成世界成就者及證悟者密度最多的地方。這種現象,並不意外,所有附佛外道,都善巧地把握了人性的弱點,和普遍地對佛學與神秘現象的無知,參雜佛理與自我錯謬的見解,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大肆招攬信眾,並以企業化經營,進而予取予求。許多附佛外道,把佛經裡面的道理拿出來講,可是最後是符合在他的邪說裡面,符合他自己所闡揚的教義上,把正法邪用,我們雖心懷悲愍,但也難以抗拒這股潮流,唯一正本清源之道,只有加深佛學的宣揚,不能只是表面的解說,還要深入辟裏,才能給師兄們建立堅固的正見,不被附佛外道的邪說所迷惑,無論如何,「顯正」才是究竟的破邪。

以下提供附佛外道常用手段供師兄們參考:

一、宗教狂熱,自命聖人,個人崇拜。

"自稱"大師,活佛,法王,仁波切無德者卻要求他人向之頂禮,法相到處掛,到處發。

二、師承不明,假附他宗。

說是 "某某佛,某某法王,某某仁波切轉世",與某法王仁波切等照張相,即說已得傳承。

三、自揚己德,謗毀他師。

與其他同路人呵成一氣,互相褒揚,對於正法上師卻說成是外道邪師。

四、裝神弄鬼,迷惑大眾。

如厲鬼纏身,怨親債主討債,要改運供養等,並提供治病,催財等多項服務。

五、無有戒律,貪圖利養。

販賣蓮座,牌位等,貪圖財利,無有戒行。

六、邪解經論,教理錯亂,自創教典,雜以外道。

如說楞嚴經是假的,未證言證,顛倒教義,以訛傳訛。自我膨脹,自造經論,篡改經典等。

七、修無次第,大違傳統。

沒有傳承即幫信眾灌頂加持,不用修行,即刻開悟。

這一些道場或組織,他們也有資源、事業龐大,信眾、徒弟眾多,政經、媒體關係很好,組織龐大,電視弘法,跨國際性,文宣廣告也多,也懂得包裝,但他們將佛教曲解,混淆世人對純正佛法的認知,則已造成世人對佛法的誤解,而錯誤修行,不但不得解脫,嚴重者甚至斷了法身慧命。就長遠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做法終究有損佛法的長久住世,一個正信而不貪圖近利的佛弟子,最好能選擇遠離。

宣化上人曾開示:

誰最希望如來正法寶藏趕快滅亡呢?

誰會披佛袈裟毀我正法呢?

誰最希望佛教僧團變成合議制呢?

誰讓和尚娶妻、尼姑生小孩呢?

誰在那邊爭奪廟產,佛法企業、商業化呢?

誰會在末法惡世中,大量的成立附佛外道呢?

誰搞一大堆禪功、神功、氣功、印心禪,都要偷竊佛教之名呢?

於末法惡世中,除了人心浮動、混亂外,人間也被搞得有如地獄般的黑暗,世人是非不明,貪功近利,佛門中亦有許多魔眾比丘混入其中。但儘管如此,佛也曾預言,還是會有許多佛正法弟子,轉世人間,來捍衛正法的。

願釋迦正法常住不滅!

願與諸正信佛子共勉之!

蓮師發自西南羅剎境預言警世函

啟承諸佛威力故

現今獲得短暫安樂時

僧眾活佛汲汲於名聞

雲遊四方欺矇諸信士

處心受取他人資財施蜜語

廣蓄私產不作佛事供

僧眾不誦經文耽於歌樂

不施眾善謀慮擷取他方財

不著僧服改著漢地輕便裝

尼師毀誓破戒無慚色

蒙昧自心偽作護戒相

不修諸善勤點胭脂妝

女眾兩舌離間夫妻和

忤逆父母驅於家門外

致令兄弟鬩牆爭

造諸五過不起慚愧心

近親逆倫不淨行

造諸五過不起慚愧心

所作違逆引魔入身

借助鬼神力耽溺賭博中

癮戀吸煙鬼神霧裡迎

杯中嗜酒守護善神避門外

以此緣由魔眾熾盛西域於土虎年

各方界域邪魔障難普遍現

佛陀法教值遇衰微劫

佛像法本法器淪落市井為商品

召感罪罰疫病叢生成危害

家傳稀珍寶物外域作交易

加持漸失地水災難興

濫墾水源荒地降難雷鼓掣電成災

坎伐林木遭致荒謹年

盜賊四起衍生飢貧乞食者

陷逆賭博運勢皆消散

吸煙成癮善神護法漸遠離

飲酒過量短壽多病苦

揭諸末劫有情眾

當前短促逸樂時

謹記業與因果相連繫

定時課誦莫忘眾善啊

覺察警醒法教漸失際

自當嚴守戒律諸威儀

假如鬼魔入侵興害意

且對蓮師尊前一念祈

當知虎年邪魔投生藏地後

班札咕嚕晝夜勤持誦

鐵龍年魔眾入水域

鬼災地崩惱害眾人命

鐵蛇年魔眾入風雷霜電

殃及眾生遭逆苦困厄

水羊年多有疫情傳染流佈

酒食過多者因惱血管疾病

嗜好賭行者因胃病死

惡口興謗者因喉病死

吸煙過量者因肺病死

食蛋蒜者夢魘惱亂死

獵殺獸畜者肝腸病死

造作諸業者悉得種種苦病

木雞年佛教式微近滅失

鬼魔眾等易於興加害 土牛年世界刀兵起

眾等多於烽火喪黃泉

輪迴體相不見說分明

若欲轉此惡世成淨剎

當常意念祈請蓮師尊

班札咕嚕晝夜勤持誦

若不稱信諸業及因果

奉行蓮師本尊諭

不昧因果喜捨行

妄語惡誓願力當斷除

且當信奉此信諭

若復有人如是行

濁世所有兵劫疫病息

安住利樂圓滿世界中

若復有人深心奉此函

抄寫敬誦轉一遍

現世災病刀兵皆平息

當來感召淨嚴剎

鄔金境內蓮師心中言諭

僅就耳聞威德能消鬼魔障難

壽命福德皆增上

隨身悉此信諭

運勢日隆廣加被

鬼魔不能興苦害

居室懸掛消彌四大不調及怨敵

結清淨界邪魔鬼魅摒於外

若有一戶奉此信諭

必能饒益鄰里眾

若有鄉里奉此信諭

舉國境內皆饒益

若人奉此信諭

等與蓮師無分別

復得蓮師守護頭頂三呎處

直至彌勒當來下生時

若將此函廣傳流佈及十人

此生常勝魔鬼眾

未來得生蓮師莊嚴剎

對此信函生邪見

今生災病刀兵苦逼身

來世地獄苦趣輾轉受

----烏金蓮師 於虎年六月初十從西南羅剎境函寄西藏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拘尸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林。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摩訶薩俱。并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前後圍繞時薄伽梵臨般涅槃。愍眾生故。以慈軟音告阿難曰。吾今不久當般涅槃。一切有為無不悉捨。一切佛事皆已究竟。我已宣說離窟宅法妙甘露法最自在法極安樂法。是法深妙難解難知。不可尋思超尋思境。諸大聖者自內所證。我又三轉無上法輪。其輪威猛具十二相。諸餘沙門或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實轉者。我已為諸天人吹大法蠡。擊大法鼓。覺悟長夜無明睡眠。我已為諸天人建大法幢。然大法炬。普照一切除滅暗冥。我已為諸有情作大法橋。為大法船。濟渡一切暴流所溺。我已為諸有情注大法流。降大法雨。一切枯槁皆令潤洽。我已開顯解脫正路。引諸世間迷失道者。若諸有情我應度者皆已度訖。諸未度者皆亦為作得度因緣。我已降伏一切外道。我已摧滅一切邪論。我已傾覆諸魔宮殿。我已破壞一切魔軍。正師子吼作大佛事。圓滿丈夫本所誓願。護持法眼令無毀缺。化諸聲聞。授菩薩記。為未來世無上佛眼。開照世間常無斷絕。阿難。汝等當於如是無上正法勤加護持令不滅沒。阿難。我今更無所作。唯大涅槃是所歸趣

爾時阿難聞佛語已悲慕感絕。良久而言。未審如來為諸有情。三無數劫勤苦所得無上正法。於佛滅後住世幾時。饒益天人阿素洛等。當漸隱沒

爾時世尊重以慈音告阿難曰。諸佛化跡法皆如是。勿復憂悲。無上正法於我滅後。住世千年饒益天人阿素洛等。從是已後漸當隱沒

阿難當知。我涅槃後第一百年。吾聖教中聖法堅固。我諸弟子聰慧多聞。無畏辯才能伏邪論。具大神力。於諸有情多所饒益。由是義故。天龍歡喜勤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百年末有大國王。名阿輸迦。出現於世。具大威力王贍部洲。建窣堵波高廣嚴飾。其數滿足八萬四千。供養吾身所留舍利。令無量眾見聞歡喜。皆樹生天解脫之業

我涅槃後第二百年。吾聖教中寂靜堅固。我諸弟子聰慧多聞。如天人師具大威德多所饒益。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常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三百年。吾聖教中正行堅固。我諸弟子證慧解脫俱分解脫。身證見至無量百千。由是多人得聖果故。天龍歡喜常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涅槃後第四百年。吾聖教中遠離堅固。我諸弟子樂住空閑勤修寂定。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常隨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五百年。吾聖教中法義堅固。我諸弟子愛樂正法。精勤修學論議決擇。由是義故。天龍歡喜常勤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六百年。吾聖教中法教堅固。我諸弟子多於教法。精勤誦習心無厭倦。能多饒益無量有情。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勤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然於義趣多有懷疑

我涅槃後第七百年。吾聖教中利養堅固。天龍藥叉阿素洛等。於佛法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諸弟子多著利養恭敬名譽。於增上學戒定慧等不勤修習

我涅槃後第八百年。吾聖教中乖爭堅固。我諸弟子多相嫌嫉結搆惡人。塵坌訕謗輕訶持戒。鄙賤多聞不念六和。專思乖爭見不善巧。不敬師長不正知住。欺誑諂曲言詞麤獷如栴茶羅。依附國王大臣長者。方便損費三寶財物。結惡朋黨折挫善人

我涅槃後第九百年。吾聖教中事業堅固。我諸弟子多營俗業耕種商估。通致使命以自存活。於諸如來所制學處。慢緩毀犯

我涅槃後第十百年。吾聖教中戲論堅固。我諸弟子多勤習學種種戲論。捨出世間諸佛正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義。精勤習誦世間戲論。所謂王論賊論戰論食論飲論衣論乘論我論婬論男論女論諸國土論諸河海論諸外道論。由樂此等種種戲論。令諸沙門婆羅門等輕毀退失我之聖教。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當有如斯諸惡苾芻苾芻尼等。不善修習身戒心慧。更相忿爭謀毀誹謗。耽著妙好種種衣缽房舍敷具。由與諸惡徒黨集會。雖經多年守護淨戒。於須臾頃悉皆毀犯。雖經多年集諸善本。由多憂恚悉皆退失。以是因緣天龍等眾。悲傷懊惱捨不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於三寶所不生淨信誹謗輕毀。由是因緣令正法滅

從是已後諸苾芻等造惡轉深。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益不恭敬。三寶餘勢猶未全滅。故於彼時復有苾芻苾芻尼等。少欲知足護持禁戒。修行靜慮愛樂多聞。受持如來三藏教法。廣為四眾分別演說。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復有國王大臣長者及居士等。愛惜正法。於三寶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護持建立無所顧戀。當知皆是不可思議諸菩薩等。以本願力生於此時。護持如來無上正法。與諸有情作大饒益。爾時阿難。聲聞菩薩。天龍藥叉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薄伽梵懸記當來法住時分諸苾芻等行業差別。皆增悲歎。信受奉行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是否真實得灌之理

扎勒那措尊者

編者按:扎勒那措尊者的甚深扼要的開示,恰好針對現今密宗在漢地傳播的情況,很多人盲目的追求灌頂,卻不知道最初觀察灌頂上師是否具資,自身是否具器,甚至連灌頂的含義是什麼?三昧耶戒是什麼?都不了知。如今聖教在漢地傳播,也出現了如此的眾多弊端,實在令人心痛。望見此文者,皆能持鏡自照,返觀自身。

現當回說汝所請問是否真實得灌之理,並附帶談及一等唯有名無實修習第三灌頂,令聖教蒙羞之輩。吾當就己所知於下文扼要論述:

總欲趣入殊勝正法,別於密咒金剛乘之門者,應具足出離心及真實菩提心,復應依止具量上師,不可依止冒濫無德、心存奸詐之輩。弟子應具足無誑之信心,深信上師為佛陀之示現。上師須以不貪求利養恭敬之淨善心念攝受弟子,相應弟子之根器意樂引彼入道。當弟子轉成合宜之道器時,上師即依廣、略儀軌應時於中圍壇城內授予「寶瓶灌頂」。

此中最主要是傳授寶瓶灌頂及直指教授,並專志傳授能成辦損減弟子之習氣,及妄執外內、粗細、及堅實庸常情器世間之方便,弟子復應遠離陳腔濫調之空言,需真實遵循上師之言教,當了知情器二界,有情、無情及蘊、界、處之聚合,本來即是本尊中圍,非為餘事。

由藉上師之大恩及教授,弟子剎剎現行之煩惱垢障當下即得淨除;如是便能認知外界實為越量天宮,住者實為諸尊中圍。別由「五明灌頂」之授予,弟子當能如實達證「此即如是」;通達自身本然具足之「五蘊」本即「五佛」,「五界」本即「五佛母」,「五毒」本即「五智」等理,此即意謂已獲「寶瓶灌頂」及已成辦其標的。

我等於妄認內、外情器諸法為庸常真實之想,定需加以清淨,為令此事出生,當細觀察種種方便及吉祥緣起。於任何灌頂儀軌作「降智尊」時,受法者被蒙上雙眼便是為了遮彼執可見「顯色」為庸常之想;奏樂是遮止執「音聲」為庸常之妄念;焚燒薰香及芸香等物之煙霧是令智慧降臨,並盡遣執「香」為庸常之想;身作毗盧七支或金剛跏趺坐,是遮遣執「觸」為庸常之念;作收放等觀想次第則為斷除妄執「心意」為庸俗凡常。

複次,上師憑藉其不動三摩地降下加持,暫時遮止弟子身、語、意之庸常妄想故。上品弟子能覺受「俱生本覺」無障顯現。較次者能於覺受徵相顯現時,感得清淨正見及堅固猛厲之信心,就是下品根性者最下亦可感得微薄之喜樂。

結合此等不同之觀想及善巧方便而召入之智慧,便是弟子心中之灌頂體性。灌頂之「印定」是指出行者於何者應當引生,於何者應作堅住,以確保與此本性永不分離。若灌頂的體性已於弟子心中生起,其人才能獲得真實灌頂,而非在乎於有否把灌頂之表儀法器置於頭頂;複次,弟子能證知「寶瓶灌頂」之本性與解脫之道相關,那在「生起次第」之修習中,便無需憑藉假想安立之意想修法,蓋因其已遠離執著外相及色澤為本尊之「善執著」。於這等行者而言,一切顯境諸法皆為圓滿清淨;如是,一切緣於自他、敵友及善惡之愛嗔,皆得自然解脫。

即使所陳設之壇城中圍大如城邑,無數寶瓶法物置於弟子頭頂,或能飲下所有授賜的瓶水壩,若是未能達灌頂之本性,便無法動搖先前之庸常俗境,絲毫難以損減此世間迷執。假若「寶瓶灌頂」之本性未於弟子心中生起,便不能播下「能成熟灌頂」之種子;如是,即不堪任受取更高上之灌頂,亦無法通達彼灌之義,又何能長出解脫道之枝葉果實?若更進而為彼授灌,不僅師土雙方皆一無成就,更有招感墮落因緣及違越洩露真言密法之虞。反之,甘露上師與合宜法器弟子此二吉祥順緣悉皆具足,「寶瓶灌頂」當能成熟弟子之身,令其蘊、脈、大界皆得清淨,五毒現為智慧。藉此德力,弟子即轉成堪受「秘密灌頂」之法器。

如是之弟子能依於「上師父母身壇城」,在授予「密物」於其舌上時,得獲灌頂本性之性之指示,令其與「庸常語」之妄執清淨,證得本初自然具足之「金剛語」。行者於此即認知一切所聞者皆為真言明咒之相續,於唸誦、言說、收放及一切金剛誦、默誦等法能得自在。復又調練「拙火」之「燃」、「滴」,明點之「溶」、「淨」及(菩提心之)「降」、「持」、「提」、「散」得成就故,弟子即成為堪受「智慧灌頂」之法器。

如是之行者能依「真實」或「意想」之手印,趣入「四喜」之現量覺受,依此指示「俱生樂空智」。藉此指示,弟子便證知一切喜憂、冷熱、粗細、苦樂、貪嗔等心法皆為「俱生智慧」。「第三灌頂」之本性真實於弟子心中現起,並認知自心之本性即是「金剛心」時,即成堪受「名詞灌頂」之法器。「名詞灌頂」又名「一切灌頂之王」,「大樂灌頂」或「大寶名詞灌頂」,其於一切大圓滿之教法中乃稱為「覺性指示灌頂」。弟子若經如法指示,便能同達定解輪?、涅槃一切諸法皆是「四身無別」之金剛智,離戲自存之俱生本覺;如是,便能現前無難證悟根、道、果及見、修、行之真義。要言之,便是證知一切八萬四千法門之赤裸心要,是當下圓滿具足於「原始覺性」(本覺)中。弟子若悟此理,即能超離希求、怖畏、分別執著及取、舍之界限邊際,入住於一切所顯皆為「原始覺性」遊戲之碉堡中。

傳賜及受取灌頂之正確次第實不可或缺,是爾,舊譯寧瑪派一切大圓滿教法,皆安立出於數年或數月間(依先後相續次第)各別傳授四種灌頂,及修習四灌實義之決定法規,令弟子能成為一位四灌圓滿之成就者。

然而,現今新、舊各派之學人多藉真言密法以換取飲食資具,其耳雖曾聽聞能熟及能脫之生、圓次第要訣,然自身卻缺乏內在修證。唯以研習根本續典名相及繁瑣儀軌事相而自足,彼等互相較量唸誦之聲調韻律、法器等浮誇外事,及往施主家中募化所得供養之多寡。彼等唯孜孜營求供養飲食,以醇酒鮮肉為目標而渡日。

即使如吾一般所謂「上師喇嘛」之輩,其人就連「皈依」之正義亦不加關注,行為鬼崇如鼠,詐現有德之相以博取世人之恭敬,唯著眼於求取利養而作說法,傳授灌頂教授,難度僧尼,供施及渡亡儀軌等事。我輩由慢心所發動,自身儘管不具當金剛上師之堪能仍無所畏懼,由此業行而獲取之過量無義飲食資財,便是留下了不善之印跡;把生命耗費於這種事情上,既有害於自身亦禍及徒眾眷屬。

一等無德無證之「上師」者,儘管唸誦一串珠六字大明之力亦未具足,然因彼為某某聖者之轉世化身,或某一特殊家族之血裔故,便以為僅需知曉執杵持鈴之法便足夠,復揚言凡與彼接觸者皆能得益,其人之行為有如掛鹿尾賣驢肉,或如為不能產乳之牛掛上項鈴,以圖欺騙買主。然而,眾阿羅漢、班智達及天竺諸大成就,則授予在家凡夫:業果、慈悲喜捨,緣起流轉與還滅次第等純淨道基及佈施功德,令彼等心生歡喜。然而,卻未見有任何經續提及我方藏人傳授灌頂之方式。

現今(即十七世紀)某些於藏、康及工布等地之喇嘛,皆以灌頂傳法作交易之商品,眾皆力圖收受供養,囤積糧食資財;假裝渡人向善,利益眾生。然於彼中,有一等人竟連字母亦未能看懂,唯是隨意亂誦。以擊鼓吹螺,唱歌跳舞等偽法而聚眾灌頂,為年輕女子及分享食物而集會共修。

此輩從不反問自身是否為合宜受法之器,亦不考察灌頂之本性智慧。其目的僅為自娛或交結朋友,從未殷重參與灌頂;一些外表假裝信解正法,實則以消除病患違緣為目的;有為禳解消其本命凶年之障難或對治占卜星算所得之凶兆卦象。若是如此,那不管上師有否作出灌頂之開示,與會者亦必全為「器三過」及「六垢」所染,無能通達真義,唯有迷信把法器置於頭上便是灌頂,於上師所示之見地,就連塵許之知解亦未取得便茫然步離灌頂法會;然而,這種灌頂儀式事實頗為常見。

有雲此等為世人廣傳之灌頂,緊屬「隨許加持囑咐」,並非秘密真言之圓滿四灌頂,故無過失。事實上,即使任何一種授記囑咐亦必含有「繫念本尊」及作「承事悉地」等修法之三昧耶句。在這種儀式之中,行者是要重受:「皈依」、「發菩提心」及「五部誓句」,然因凡夫也許未明其中之取捨準則,實令自他於此招感過失。複次,經中有云:販賣正法者,身壞命終即墮地獄,吞熱鐵丸,飲烊銅汁。故現今佛法行者似具有難以置信之勇氣膽量。

另一方面,新譯派之學人堅持上說之師徒關係,於傳授灌頂時,必定依循具量經論所說之法,堅守(為灌頂)佈置陳設等一切傳統法規,因此彼等特加注重「自入灌頂」等法軌,舊派由推崇依仗真言咒力所得之加持,故極重唸誦。

愚見以為,此等皆來自同一根源,特於取得灌頂心要及證悟灌頂本性而言,私意乃謂此是緣上師之加持大力,及弟子之淨信相遇契合而有。若汝能獲得如是之灌頂(灌頂本性之證悟),即不必唯是觀待於塵色灌頂之有無。

譬如:諦諾巴憑藉示現及以閃電燒焦布衣及其餘十二種大行之力,令那洛巴證得四種灌頂之本性。空行密智母又名「日月成就」,傳授「能斷法」時則為蘇卡悉地;於寧瑪派中則為空行事業自在母,其為上師蓮花生傳授灌頂時,把蓮師轉化為「吽」字,復把「吽」字嚥下,經身中入於其秘密蓮華,如是令蓮師於此處獲得圓滿四灌,證得殊勝大印悉地。

蓮花生大師在將近離藏,前赴西南部洲之前,在桑耶之哈布山把《蓮花心髓》此甚深教授傳予拉薩君王及余弟子時,把該地一剎間轉為極樂淨土,憑光明之收放令彼等得成熟。

法主麥哲巴輕棄性命苦苦追尋,最後得遇大師沙哇哩巴時,沙哇哩巴僅以手置麥哲巴之頂,即令其獲得成熟解脫。

空行尼古瑪為大成就者瓊波那佐注滿一顱器之秘密淨水,並以指指向其心間,瓊波那佐即證得灌頂之本性。

大成就者烏金巴於一伎女身之瑜伽女與彼一碗湯水時,即證入灌頂之性。復有一故事是說大伏藏師圖嚕卓旺把糞便置於尼泊爾持明巴羅之頭頂,更把便溺灌入其口,令巴羅安住於無垢俱生智境七日而證得解脫。

教證超群之哥沙東巴把瑪即洛津逐出灌頂會場,痛毆一頓並把她扔進河中,瑪即洛津因而證悟灌頂之智慧,無礙超越諸障。

當巴剛蒙傳授「能寂」修法時,給與珠巴達准一碗油茶及大袋炒青稞粉,對彼云:「此即代替灌頂矣!」如是,珠巴達准即得加持,且達至相等於其師之證量。

類似之故事,多不勝數。明顯可見,灌頂之心要是為取得加持令我們心中原始覺性顯現;是爾,有否詳細列出續典於處、師、徒之量或弟子之限定數量等圓滿教示,亦將無濟於事。現時,有關灌頂之本性、實際施行之法及三昧耶誓句之要旨等等,皆被遺棄於典籍中,上師與弟子皆隨其喜好而行,我倆於此之討論將會令他人心生厭惡。

總而言之,於灌頂之功用而言:若獲得「寶瓶灌頂」,便能成熟汝之蘊、界轉為諸尊天眾,若能如理通達「生起次第」之表徵,用於實修,即能植下「化身」之種子。

若能獲得「秘密灌頂」,便能了知息之入、住、出為真言,並用之於修持,即能植下「報身」之種子。

得「智慧灌頂」已,心境念頭便能現為實相法性,並證得「俱生智慧」,播下「法身」之種子。

由得「名詞灌頂」,能認持輪、涅平等一如,復如流水般,於不離無分別之境地作串習修持故,上者能於此生,次者能於「中有」成就「自性身」之無別境位,隨後即能憑藉悲願現起種種「化身」,廣大無作,任運成滿有情之義利。

魔王的子孫

宣化上人講述

魔王和佛鬥法,佛用定力勝過魔王的神通力。魔王對佛說:「我現在沒有辮法勝過你,可是等將來,你的弟子定力不夠,知見不正的時候,我就攢到你的門裏來,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然後在你的飯鍋中,拉屎撒尿,看你怎麼辦?」釋迦牟尼佛黯然的說:「那我就沒有辦法了。」

現在居然有出家人,公開地說阿彌陀經是假的,他的理由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沒有根據可考證,是那位地方官所測量的?也許比十萬億國土多一點,也或許少一點,那有恰好是十萬億國土呢?這種謬論多愚痴,令人可笑!

最近又有一個出家人,他對大家宣佈楞嚴經是偽造的,不可相信。他根據「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這段經文,認為這不合乎當時印度的風浴,因為印度是不講孝道的。因之他斷言楞嚴經是偽造的,而非佛所說的經典。這是毀經謗佛的行為,其果報亦是不堪設想的。他的思想太幼稚了!居心何在,可想而知!

在法滅盡經上說:「將來到末法時代,最先滅的經典,就是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正法時代的代表者,若無楞嚴經,就沒有正法。現在有許多山妖水怪,主張楞嚴經不是佛說的,要大家不要相信。若是不信楞嚴經,則其他經典均可一筆勾銷,都可以不相信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根據嘛!所以魔王的心腸真是太毒辣了!

就是因為楞嚴經說得太真了,而他不能守四種清淨明誨、不能修二十五聖圓通法門、更不敢看五十種陰魔的境界。為了怕原形畢露,令人曉得他的真面目,因此就要設法毀滅楞嚴經。這個毀滅,不是燒經,而是從眾生的心中毀滅它;令大眾對楞嚴經失去信心。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微妙。真的很少人認識。好像賣假藥的生意,非常興隆;但賣真藥的反而沒有生意。為什麼?因為沒有人真正認識它的價值。所以說真的往往沒有人認識,假的卻令人迷醉。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現在是末法時代,真正修持佛法的法師,有許多人誹謗他、不相信他。可是假的法師,因為講法很熱鬧,倒有很多人去聽法,講堂擁擠不堪,好像擠沙丁魚似的,擠得喘不過氣來。又竟然有出家人,提倡不吃齋的口號。他對大家說:「凡是吃齋的人都有貪心。不吃齋的人,才沒有貪心。」這種理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瞎人之眼目,令人糊塗。糊塗來,糊塗去;糊塗到地獄去,永遠出不來了。

所以學佛法,要有擇法眼,才能明是非辨善惡。否則,無異於盲人摸象,摸不出真正的道理。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人家說大象是墻,也跟看說是墻;人家說大象是柱子,也跟著說是柱子。究竟大象是什麼樣子?就不知道了!我們學佛法,要懂得道理,不可盲從,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葛拉瑪經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尊胜佛母







  尊胜佛母(Ushnishavijaya)
  简称尊胜母,又称乌瑟腻沙尊胜佛母、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藏音:“朗觉玛”。尊胜佛母乃长寿三尊之一,可主长寿。多供在无量寿佛右边,左边为白度母,三尊象征福寿吉祥!佛经道:尊胜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
  尊胜母的藏文名为Namgyalma,他有九种化相,其最主要的化相,亦即其三面八臂、极为常见之形相。顶髻尊胜佛母的身体为白色,三头八臂,中间的脸为白色,右面的脸为黄色,左面的脸为蓝色,面相微怒,虎牙略露,每一个脸上都有三只眼睛,右第一手持四色羯磨杵(十字金刚) 于胸前,二手托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愿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绢索,二手上扬作施无畏印,三手执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宝瓶。佛母威严慈祥,项戴珍宝璎珞,身着秀丽天衣,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
  修持尊胜佛母法门,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消除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免除一切凶灾。

如來頂髻尊勝佛母又名最勝佛頂、烏瑟膩沙尊勝佛母或佛頂尊勝佛母,為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頂髻的化身,亦是藏傳佛教三長壽佛(無量壽佛、白度母、頂髻尊勝佛母)之一。頂髻尊勝佛母梵音 Usnisavijaya 或Vijaya,密號除魔金剛。頂是尊勝之義,一切佛頂是指八佛頂,八佛頂中以尊勝佛頂為總體,故能除一切煩惱業障,破一切穢惡痛苦。畫中佛母身如秋月,皎白無瑕,有三面八臂,每面各具三眼。中面白色,相貌慈悲莊嚴,代表著消災息難。右面金黃色,呈笑容愉悅狀,代表著增福益壽。左面為藍色,寂靜微具怒容,代表著降伏惡道。其右側第一手持十字金剛羯磨杵於胸前,第二手托蓮座上捧阿彌陀佛,第三手持箭,第四手作與願印置於右腿前。左側第一手成訓誡印持金剛索,第二手執弓,第三手上揚作施無畏印,第四手成禪定印托火焰珠甘露寶瓶。並有天衣、五葉摩尼寶冠、纓絡、耳環、胸飾、臂釧、腕釧、足釧等裝飾其身,莊嚴安祥結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佛母手托阿彌陀佛為其上師表懷,持箭代表壓伏妄想,施無畏印代表令離一切怖畏,與願印代表給予一切殊勝如願以償,執弓者勝三界,禪定印托甘露瓶代表得以長壽,十字金剛羯磨杵代表降魔降災,金剛索代表制服一切難調伏神眾。

尊胜佛母修持仪轨

大藏寺善慧义成比丘 编

  皈依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祈请文
  具德天女色如秋之月 三面八臂美妙寂静身
无量智慧赐与无量寿 尊胜佛母足下诚礼敬

  咒语
嗡 仲 梭哈
  Om Barum Soha (OM ZHONG SUAHA)

  回向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尊胜母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尊胜母法门导修

  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必须迅速地成佛。想成就佛境,我们必须好好修持。欲好好修持,先要学懂修持的方法。故此,今天衲要努力生出欲利益众生的心而教授尊胜母法门,大家亦应努力生出欲利益众生之心而听学此法门,这样才是正确的闻法及讲法动机。

  尊胜母的藏文名为Namgyalma,她有九种化相,今天乃教其最主要的化相,亦即其三面八臂、极为常见之形相。此本尊乃延寿本尊,但她亦是一位特别能净化罪业之本尊。忏罪本尊有许多位,但尊胜母尤能忏净对三宝所作之罪业,此乃其不共之殊胜。于此年代,若修尊胜母,尤其是若修诵其咒,特别有大利益。若修得好,欲往生弥陀之极乐净土是没有难度的。

  甚么是对三宝所作之罪业呢?这有许多种可能性,无法一一枚举。譬如说,我们若毁佛像、毁佛寺或毁佛塔,便属此类罪业。若我们售卖佛像或佛经以营利糊口,亦属此等罪业。在后藏的日喀则地区曾有一富户,他们延请了一位高僧到家中诵经作法事,并供养了高僧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自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的“吽”字在肚中穿插!此时,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大藏经所换来之食物。由于你是一位好修行人,业障十分轻,此业因才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而已,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未来生招致极重而不堪承受之恶果!”由此可见,即使无意中犯了这类业之后果亦严重,何况有意地作业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亦常有机会作出与三宝关联的不善业,例如很多人把佛经放地上、跨过佛像或把佛图胡乱丢弃等。现今有不少在家人更喜欢自作聪明地对各派别作比较、批评,小乘的说大乘非佛说,自称大乘的讥上座派为低等根器,自称密法行者的看不起显乘,显宗却骂密法为外道。我们自己想一想,成为三宝弟子本是为了要得益,若这样做的话,却反而令我们在入佛教后积来更大的恶业。如果你对各宗派法义有所通达,本人有证悟,能分了义与不义,又能作如理的比派,心亦远离赞己贬他的宗派门户之见,而且更身兼住持正法的责任,例如是三大寺中的大学者、长老等,为了辩论、抉择正理等目的,则还可对这些方面发言。

即使此等大德在作此类事业时,尚且如履薄冰。现今的在家人,却狂妄地自以为代表了其宗派,学着先德般对各宗派妄加评论甚至攻击,这只是宗派门户之见,而且是十分笨的一回事!我们连自派细微之宗见尚且未曾掌握,何况比较诸派呢?我们连苯教、外道与内道之最细微法义分别也未搞懂,说甚么评比内道各宗呢?所以,凡夫在家居士宜以清净心修持,做好居士之本份,把住持正法的工作留予住持正法的大德来做,否则就会十分危险。

  以上所说之对三宝所作不善业,能召引于未来多生中生于无法之地等果报。

  在古印度,大乘佛教曾有一段时期极为式微,几近无存。有一个极可能是化身的女人心感难过,便发愿:“但愿我能养育弘大乘教法的人!”她与一个国王结合了,生了后来被称为“八觔祖师”(梵名Asanga)的小孩,后来她又与一平民生了后世被称为“世亲祖师”(梵名Vasubandhu)的孩子。八觔修学大乘,成为了一位高僧。世亲本来学习小乘,常常与其兄辩论,并积下许多毁谤大乘非佛说之罪业。多年后,世亲终于明白了大乘之殊胜,便心生恐怖,深知曾作下了谤法大罪。他在此后便勤修尊胜母法门以忏罪业,后来亦成为了大乘佛教内的一代宗师。由此可知,尊胜母是行者忏净依三宝所作不善业的殊胜法门。

  现在开始讲授仪轨。尊胜母仪轨有长、短各种版本。今天所依版本,乃衲依据传承上的长轨撮要而编成,实在短无可短,再短便说不上是个完整仪轨了。

  前行开示 ——

  一个巧匠,在打金时便用打金的工具,在打铁时便会改用打铁的工具,不会把不适合之工具互相套用或乱用工具。同样的道理,此为事密部法门,供品等要求必须依事密共通规矩而作。修事密部特别必须注意外在的干净,修法时穿干净衣服及预先漱口、刷牙,不可有体味。事实上,修事密部之利益十分大,难就难在其外在要求极严。其他密部,要求并不相同。

  仪轨的起首是皈依发心文。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我们诵皈依发心文三次或更多次。

  正行开示 ——

  我们在诵仪轨之礼赞文前,必须先观本尊在自己面前虚空中。
  尊胜母三面八臂,其身白色,各手各持法器,双足跏趺。本尊身相之细节,大家参考本尊之图片即可。

  具德天女色如秋之月 三面八臂美妙寂静身
  无量智慧赐与无量寿 尊胜佛母足下诚礼敬

  这四句是礼赞文。
  在人们的心目中,秋天的月亮特别大、特别美,也特别明亮,故此赞文中的“如秋之月”几个字,是形容本尊之美丽犹如秋天的月亮。

  礼赞后便到了诵咒部分。
  om barum soha

  今天我们只教授尊胜母之短咒,日后大家可以再学其长咒。

  尊胜母长咒有不可思议之大利益,若印出或抄写纸上,放在尸体的头部一同火化或土葬,十分有助于死者往生在好的地方;若抄写布上覆盖尸身,功效亦同;若把咒文作环形排列而抄写或印为咒轮,放在尸身的心胸部分,功效也一样。这个长咒,日后若大家学懂了,可加插在仪轨中之短咒前念诵若干次。

  持咒时,我们在心中祈请本尊加持延寿及净化我们之罪业,尤其是依三宝所作罪业等。持咒之数目并无限制,越多越好。

  结行开示 ——

  在持咒后,我们诵仪轨的最后四句。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尊胜母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在下座前,我们观本尊化光融入自己身中。

  现在已讲完尊胜母之简便修持法。这是一个祈请文形式之仪轨,任何未受过灌顶的人也可以诵持及向本尊祈求。这个法门既有大灌顶传承,亦有随许传承。要传授尊胜母大灌顶的法师,必须曾作此本尊之咒数闭关,完成某个特定数目的念诵,方可开坛授法。衲未曾作过这本尊之咒数闭关,所以并无资格传予其大灌顶。在衲日后完成了这个闭关后,大家可以再度求法。今天的讲解及口传,对大家日常修诵暂且可说足够了。

Namo Buddhaya. Dear brothers/sisters in the Dhamma,

Please share the following dhamma talk with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Chinese Dharma Talk by Pro. Chen Cheng Huang
<<活出智慧, 超越生死>> 郑振煌教授主讲
Date : 21.08.2009
Time : 7.30pm -10pm
Venue : Chempaka Buddhist Lodge (03-7880 3936)

This talk is organized by Chempaka Buddhist Lodge.

May all beings be free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s.


With Metta,
Angie Ng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淨宗學會導師簡介




淨空法師Master Ching kung

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一九二七年二月生於安徽廬江。少年時求學於國立第三中學及南京市立第一中學,四九年到台灣,服務於實踐學社,公餘之時研習經史哲學。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先生、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及佛學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學習佛法十三年。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及儒、道、基督、伊斯蘭等其它宗教學說,尤對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亦最為輝煌。

一九五九年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淨,字淨空,受具戒後於台灣及世界各地弘經演教。先後講述《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淨土五經》、《金剛經》、《地藏經》、《梵網經》及《大乘起信論》等佛教三藏典籍數十部,四十餘年不曾間斷,現存音影帶數千卷。迄今仍每日弘法授教樂此不疲。

一九六0年,法師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六一年,應邀擔任「中國佛教會」弘法委員、文獻委員;六五年,任「中國佛教會」設計委員。七二年任「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總主講;七三年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員、台灣佛經注釋語譯會教授、編譯委員;七五年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七七年任中國內學院院長;七九年任中國淨土宗實踐研究院院長。並先後創辦「華藏法施會」、「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華藏淨宗學會」等佛教教育及淨土專修組織數十所。

法師首開風氣之先,使用電台、電視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等現代傳播媒體推行佛陀教育。並大量印製贈送《大藏經》、儒家《四書》、《五經》等善書及一切與提升善良品質,恢復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及音像製品。數十年來贈送各種經論善書累計達千餘萬冊,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像數百萬張,流通全球。

一九七七年,法師開始應邀向海外推行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學方針旨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真智,使社會大眾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宇宙人生觀;才能圓滿達成解決一切眾生苦難,獲得真實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為了讓這一理念得以落實,法師先後於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英國等地倡導成立淨宗學會五十多所;並擔任數十間佛教團體及社會團體領導師或顧問職務。同年,法師還倡導世界各地華夏兒女應建立「中華民族百姓宗祠」,期以教民誠信忠敬,繼孝思、篤人倫、醇風俗、隆國運、開太平。並認為「文言文」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共通的語文,既是中華文化獨具的異彩、世界文化最偉大的發明,亦是數千年人類智慧的寶藏,與今人結晶成一體。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它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一九八五年,法師移居美國。居美期間,由於在團結種族、祥和社會、提升道德方面貢獻卓著,九五年八月獲頒美國德州「榮譽州民」及達拉斯「榮譽市民」。於此期間,曾應邀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明州大學、德州大學、夏威夷大學,澳洲默爾本大學、邦得大學、克汀理工大學、蒙娜士大學及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多間學府及電台、電視台作佛學專題演講。所到之處聽眾如潮,極受四眾弟子擁戴。

一九九五年五月,法師指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並主持日常教學工作。住新加坡常年宣講《華嚴經》、《無量壽經》,並擬創辦新加坡首間佛教學府「佛陀教育學院」,以培養更多高素質佛教後繼人才。

宣化上人:不要貪神通靈異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九日 開示


在這個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得數不過來那麼多,為什麼有這麼多奇怪的事情呢?因為人的心裏好奇。

人有一種好奇的思想,所以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就出來了。一旦出來,就誘惑人,令你失去真正的主宰,令你把主人翁丟了。

沒有主人,不管是家也好、國也好,一切就都亂了。

這一亂,這些標異現奇的人就各顯神通,令人東奔西跑,顛顛倒倒,各處去找奇妙的事情,貪神通,找靈驗,這都是被境界所轉了。

為什麼會被境界轉呢?因為有好奇的心。

好奇心,根本就是一個貪心。這些奇奇怪怪的事發生,你若追究它的根本,也是由貪心而現出一種奇怪的樣子。

若是沒有貪心,就不需要標異現奇,讓人看他有什麼靈驗和異端。

而人也因為有貪心,才被這種奇怪的事情所吸引、所攝持。

奇怪的異端,是不正當的事情。不正當的事情,就屬於魔業;正當的事情,就是佛業。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失去正知正見,你對他講真正的法,他聽得格格不入,總聽不進去,甚至左耳聽進去,右耳就出去了。

可是你對他說邪僻通靈的事情,邋遢的事情,他就永遠都記得,不會忘了,這就是證明人的貪心在作怪。

正經的事情,為何人都不記得?因為他覺得沒有什麼好處,對他沒有利益,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利益。

我們人在世界上都是認假不認真,認賊作子。所以你對一個人說幾句忠言實語,他不願意聽;你對他拍馬屁,他就很高興。所謂: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多數人都是不接受忠言,都不肯吃良藥。良藥苦了一點,他便把眉頭一皺,說:「這真難吃!」可是你覺得難吃,病也就不會好。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

淨空法師有關迷信『通靈』附體之說明

尊敬的網絡、電視機前諸位同學,大家好!

近聞許多同學迷於通靈、超度附體者,幾近失去理智,忘失學佛初衷,殊為可嘆!

淨空於講席中多次向大家報告,佛陀教育之宗旨,乃教人破除迷信,建立大智、大覺、積極奮發的人生觀。六道輪迴,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之說,佛與認可;以今日科學觀察,則為各種不同維次空間之眾生,的為事實。

昔日,藏密章嘉大師示余,凡通靈附體、駕乩扶鸞等,均應仔細觀察;然解決之道,必依佛陀教誨為根據。若其所說不合情理法,則應盡量回避,不予採信。

晚清慈禧太后迷惑顛倒,事事聽從駕乩扶鸞之說,故致生靈塗炭。

學佛者以此為戒,更應明智,慎勿隨波逐流,免遭鬼神戲弄,破壞佛法形象。

佛法教人解決種種問題之道,均以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為總綱,深信因果、至誠懺悔、斷惡修善、一心念佛為原則。果真力行實踐,亦時有殊勝感應。

真修行者,於諸感應唯以平常心對待,凡有所著,佛境則成魔境;如如不動,魔境亦成佛境。不必問人,無須印證,專求依教奉行,至誠真修實幹,則不負此生得聞佛法之稀有因緣。

印祖畢生特別重視因果教育,實由倫理道德教育失之已久,若非深信因果者,即學習倫理道德教育,亦容易流於形式,未能透徹。安士先生云: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人人深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敬與諸位同學共勉。  

敬 祝

諸惡莫作 時時吉祥

眾善奉行 年年如意

 釋淨空 二ΟΟ九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