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人的抉择

作者:伯圆长老  来源:无尽灯 第25期
今天是佛陀降生二千五百十五年前的圣诞节,佛陀的意旨是要一个和平安乐的人间,所谓:人间净土。但世间以人为本位,社会的安宁与动态,完全基於人类行为的善恶而构成的。在增壹阿含经里,佛陀有对波斯匿王说:世间有四种人,出现於世。所谓:先 而後明,先明而後 ,先 而後 ,先明而後明等四种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心理而产生出不同的人生社会。

怎样叫做:先 而後明?其大意是说,比如一个人生在穷苦的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再加不良的环境,一般来说,这种人是很容易堕落的,可是由於其人心理的纯洁,为人非常自爱,虽然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但还是安分守己做一个好人。且其人同情心重,遇到人们有困苦的事情,都很乐意的帮助人,用善言的安慰人,便成为一个人人敬爱的人。所以这种人叫做先 而後明。虽然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但还能建立光明的人生。

其次是,先明而後 ,是说其人生於富有的家庭,丰衣足食,要什 有什 ,本来是个美满的人生,可是其人邪见深重,不信人间有善恶升沉的因果,任意妄为,其心理与行为都不健康的,不同情人家的痛苦,其富有不但没有用其能力来造福社会,相反地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叫做,先明而後 。虽然生活好,环境好,由於纵情的骄奢淫佚,往往把良知埋没掉。

复有,从 至 ,这是说,一个人生在穷苦的家庭,既无良好的教育,又遭逢不好的环境,自己又是一个意志薄弱,思想蒙昧的人,很容易受环境的支配,结果生活蹉跎,心情沮丧,变成自暴自弃的人。由於嫉妒,嗔恨,邪见等织成的病态心理,往往做出害人害己的勾当,「舍智就愚」,颠倒一生。

还有一种是,从明致明的,是说其人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好,环境也好,但其人明辨是非,尊重善恶招感因果,不为环境所转,心境善良,不做坏事,同情心重,虽然家境充裕,但不以财物骄人,且会济人之急,造福社会人群,用自己的智慧,与自己的能力去拓展光明的人生,所以这种人叫做先明而後明。

这时佛陀复对波斯匿王说:「是故大王,当学先明而後明,莫学先明而後 ,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这里所说〈为求听众的容易了解〉只摘其大意而言的。从暗淡的一面去透视今日的人生社会,同样是文明时代的普遍阴影。

一个人是不会满足的,物欲的追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於到的观念的低落,纯洁的灵魂多被贪婪的毒菌侵蚀掉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完全基於人民心理的健康。但怎样才能够促进大众心理的健康,这虽然说关系著整个社会的问题,但以佛教的观点来说,只要人们肯细心检讨人生存的价值,自然会珍惜人生,去选择光明的一面。人生的幸福,如田亩里嫩绿的禾苗,如不勤於耕耘,一任乱草的荒芜,一定会把在生长的绿苗枯萎掉。可见人生的幸福是由自己去创造的。假使一个人肯为自己家庭的幸福去著想,和自己的前途与做人的道理去著想,一定不会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可见为求社会的安宁,个人的幸福,每一个人都应负起做人的责任。

所以佛陀要我们从黑暗的人生,去建立光明的人生,尤其是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更宜透过人类的智慧,去建立和平相爱的人间,这才是国家与人民的幸福。今天是佛陀的圣诞。

祈祷

佛光普照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卫塞节讲于马来西亚广播电台 20.06.1971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