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一切法門都是斷煩惱、開智慧的方法,都是為了轉眾生迷妄的意識成為佛的
智慧。
但煩惱真能轉化成智慧嗎?先來看一些轉識成智的例子。
佛陀是完全開悟的覺者,淨除了一切煩惱,具足了圓滿的智慧;或以菩薩為
例,菩薩在登地以後,亦能依其高深的覺悟和定力,轉煩惱成為般若智慧;此
外,當一個人的修持達到四瑜迦的第二階段—離戲瑜咖時,也能夠淨除諸煩惱毒
而發出智慧,由這些聖者的成就可知,轉識成智是絕對可能的,而這些成就者正
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因為我們還是凡夫,無法即刻將煩惱轉化成為智慧,而籍著
傚法佛菩薩的行徑,便必定能逐漸達到開悟的境界。
然而要轉煩惱成為智慧,首先必須認清煩惱是什麼,這就好比要懲罰小偷,
就得先要捉到人才行一樣,如果人都提不到,那根本談不上懲罰了,同樣的道
理,沒有認清煩惱是什麼,也就無法對症下藥而將它轉化成智慧了。
煩惱是很奇怪的,如果你完全放縱它,絲毫不加以約束的話,那它會變得強
大無比而無法控制,但如果你願意修持佛法予以對治的話,這些煩惱就會變得不
實在,一點威力也沒有了,所以煩惱有沒有威力,完全決定在我們有沒有修行。
眾生都正受著種種的苦難、爭鬥與不和,然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對煩惱的放
縱,煩惱毒能使國家社會產生仇恨與不祥和的氣氛,但若我們能修持對治的法
門,煩惱便失去影響力了,因為它們根本是不實在的,煩惱不但不實在,更不是
永遠不變的,它們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我們能修持適當的法門,就能改變它,
減弱它的威力,此外,經由修行,我們不但能將自己的煩惱轉化成為智慧而得解
脫,並且還能將這種種的方法分享給別人,就像諸佛上師傳授三乘佛法給我們一
樣,使別人也能轉煩惱成智慧,解脫輪迴。
大致上來說,煩惱有五種,稱為五毒,分別是:貪、嗔、癡、慢、嫉,當然
事實上還能分得更細,這五種不過是最普遍、最常被提及的,導致眾生受盡各種
苦難的,就是這五毒煩惱,這些煩惱甚至會給國家帶來苦難,有時連其他的國家
也會跟著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歷史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戰爭,所以五毒煩
惱是很危險的,它們能為害的範圍大到整個世界,並不只是小小的一個家庭或個
人而已,此外,眾生墮入輪迴,亦是因為這些煩惱所致,五毒煩惱對我們的影響
並非僅是一點點而已,其影響已是無窮無量的累積,所以我們常說從「無始」以
來,亦就是這個原因,由於五毒煩惱,我們累積了無量的惡業和習氣,故始終在
輪迴中不斷的受生。
五毒煩惱的生起是需要外緣的,它不是憑空出現的,煩惱必須在各種因緣條
件配合之下才會生起,這些外緣包括五大和五蘊。
五大為地、水、火、風、空。無論體內體外,都有五大的存在,就體內而
言,任何堅硬、固體的物質屬於地大,而體內水份和濕氣屬水大,體溫的屬人
大,呼吸氣息屬風大,而體內的空間則屬空大。
在五蘊方面:任何有形像、有形體的東西皆為色蘊,而感覺四周環境的知覺
為受蘊,分別敵友、好壞和善惡的為想蘊,對自己認為是好的事物產生貪著,對
壞的產生排斥,甚至加以摧毀的是行蘊,覺知前四蘊之存在的是為識蘊。
談到防止五毒煩惱的方法,以小乘來說,小乘的觀念是以遠離五毒的方式來
防止煩惱的生起,也就是遠離產生煩惱的原因。根據小乘的觀念,所有引起我們
產生五毒的緣,都被視為疾病,小乘行者十分謹慎地避免和病源接近,以防疾病
的傳染,而如果自己已染有「疾病」的話,他們也會加以防護,以免將疾病傳染
給別人,總之,小乘主要就是遠離產生煩惱的所有因素。
大乘的觀念則是將煩惱產生的因轉化成智慧,而在密宗的觀念裡,一切導致
煩惱的情況或因素,甚至連煩惱的本身,都被用來作為獲致開悟的途徑。
大乘的修行人,都為利益一切有情而付出了極大的心力,他們一刻也不會忘
記要幫助眾生得離苦,令眾生成佛,這種利益眾生的心願是修行人應常謹記在心
的,修行人就好像一個立志行醫濟世的人一樣,立志行醫的人明白自己的目標,
是要救護那些生病受苦的人,因此當他完成醫學的學業時,便會從事利益病人的
工作,反之若一個學醫多年的人,一旦見到病人卻逃之夭夭,那他所有的知識便
沒有多大的用處了,所以修行人要心懷眾生,使修行的成就能發揮作用,這樣才
稱得上是大乘的行者。
就一個明瞭修行之法,並生起堅定信念要救度眾生的大乘行者而言,當他快
樂的時候,並不會把眾生遺忘,他會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和他一樣快樂、一樣免於
任何苦難,這即是大乘菩薩道的轉識成智之法,處於快樂舒適的狀況時,若仍能
心系眾生,為眾生祈福,自然就能轉化心中對喜樂的貪執,並能克服自私的心。
身為一個眾生,即使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仍然會遭受諸種的逆境、疾病與苦
難,但是依照大乘菩薩道的觀念,逆境不會帶來沮喪,大乘人也不會期望從苦難
中解脫痊癒,他會祈願無論任何的痛苦不幸的遭遇,都能代換眾生所有的苦難,
使眾生因此能免於一切痛苦,雖然這個想法並不會消除現有的疾病或痛苦,但卻
能消除內心的沮喪,通常人在遭受逆境時,會抱怨發怒,而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
好生氣埋怨的,相反地,我們應以接納的心情,來代替不滿和煩悶,而心中期望
眾生都能因此而免除一切痛苦,這就是轉識成智。
此外,我們必須牢記: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是分不開的,這些分別的目的不
是要引領修行人走向不同的結果,每個人契合的法門會根據其能力和信心而有所
不同的,如果你對佛法仍不夠瞭解,那麼就必須從小乘開始,小乘是基礎,是絕
對不容忽視的,佛陀乃是以隨機教化的方式來利益眾生,使每個眾生都能循序漸
進的走向開悟之境。
有許多人看不起小乘,認為小乘是粗淺的法門,因此不在乎小乘法門,他們
要修最高深的金剛乘,甚至還有人以為修金剛乘能成就另一種不同的佛果,事實
上,修行的最究竟成就只有一種,就是成佛。
但為什麼有這樣的修行次第呢?
這是因為每個人根器都不相同,就像這裡有很多人,而每個人的年齡也都不
盡相同,有的年輕、有的年老,有些則是中年人,同樣的,根器(或說修行能力)
也是從小乘而至大乘循序漸進地發展出來的,這就如同每個人都一定要從出生嬰
兒時期開始成長一樣,然而最後的覺悟則必是相同的。修行人對於佛法這種次第
階段必須完全明瞭,瞭解了這些基本的道理,那麼無論修行小乘、大乘或金剛乘
都會比較容易。
大乘行者修菩提心,行菩薩道,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為眾生帶來喜樂,為眾生承受苦難。大乘的修行人因為明瞭空性的道理,知道三
界虛幻,所以他們能無畏無懼,毫不倦怠地利益眾生,他們的菩薩道充滿了喜悅
和快樂,他們甚至不羨慕更高的覺悟境界,只願不離眾生,解救眾生,他們早已
不將自身福祉放在心上,這就是明瞭空性,發大悲心的菩薩心腸。
接下來談到金剛乘。在金剛乘中,所有的煩惱皆被視為智慧,金剛乘行者將
整個輪迴觀想為本尊的壇城,觀一切眾生為本尊,因此,便毫無任何妄念去分別
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骯髒的,因為一切事物都已然清淨無暇了,同時也沒有必
要去思考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因為一切都是美好的,透過這樣的觀想,便
能逐漸將五毒煩惱轉化成為智慧。
要產生煩惱,則必須有五大、五蘊和五毒的配合才可。
首先我們來談談五大,我想再強調一次,五大並不只存在於我們體內而已,
它們是充滿宇宙之中的,我們只是五大的一部份而已。
根據金剛乘的教法,了悟地大的本質後,地大即是五方佛母之一的「洛卡那
佛母」,因此宇宙中的一切地大便不再是不清淨的了;同樣的,了悟水大的本質
後,它也不再是平凡的水大了,而是「瑪嘛基佛母」,了悟火大的本質後,火大
即是「文達惹.瓦西尼佛母」,了悟風大的本質後,風大亦不再是平常吸進呼出
的氣息了,而是「三昧耶佛母」,了悟空大的本質後,空大也不再是平常的空大
了,而是「達威須瓦利佛母」,當然我們現在無法真正地瞭解這種道理,但這仍
然是一個基本的領悟。
在談到中陰身時,曾提到本尊( 特別是五方佛) 的顯現,我們都以為本尊是
由外而來的,但事實上本尊就是我們自己,自身即是諸佛本尊,你之所以會感覺
他們是外在的顯現,是因為你有分別相對的心態,譬如分自我和他人、好和壞、
大和小……等等,在根本上五方佛即是自身之五蘊,你若能體悟到五蘊之自然清
淨的本性的話,五蘊就不再是五蘊,而是五方佛了,就像五大為五方佛母一樣。
五蘊之首為色蘊,色蘊的本質乃為毗盧遮那佛,因此毗盧遮那佛不是外在的,
他是自身的色蘊,受蘊的本質是阿闕昆佛,也是我們自身的一部份,同樣的,想
蘊的本質是寶生佛,行蘊是阿彌陀佛,識蘊為不空成就佛,因此在中陰身時,諸
佛本尊的化現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化現,二者亳無分別,但如果我們沒有確認那正
是自身的本質,而作許多妄想分別的話,那就是愚癡迷惑了。
你可能無法瞭解五方佛如何顯現?你如何能見到他們?為什麼他們就是你自
己?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由你自己來看你自己。你在做夢的時候,看到
自己和別人聊天或是在散步等等,但是當你醒來後,才發覺其實並沒有和別人聊
天或散步,只是自己對自己說話而已,所以我們在中陰身的境界中,面對諸種景
象時,若能洞悉這一切的本質的話,這就是你能解脫的原因了。
在究竟實相中,一切都是清淨的,如果我們明瞭萬物的清淨本性,就沒有什
麼需要被清除了,甚至於會帶給個人乃至世界許多苦難不幸的五毒煩惱,事實上
都是智慧。
無明是最具威力的「毒」,它能使眾生產生妄想而無法覺悟萬法之清淨實
相,但事實上,無明即是五智之一的「法界體性智」,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無
明,一切就在於我們是不是能了悟其清淨的本性,此乃唯一的關鍵,除此無他。
同樣的,嗔恨之毒是十分難以忍受的,但如果我們能體悟嗔的本質,就能明瞭它
即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一種無所不知的智慧,就像一面鏡子,一切事物
都能在鏡上顯現出來,而不需藉助其它東西來顯現影像,譬如只要你站到鏡子
前,你的臉孔馬上就會出現在鏡子裡,大圓鏡智的境界是遍知一切的,它即是嗔
的清淨本性。
貪能使眾生墮入餓鬼道,但若能明瞭貪的本質,它便不再是煩惱毒了,而是
「平等性智」,有了這種智慧,你便能視一切萬法皆為清淨,超越平凡心識的相
對和分別,而到達一種平等無別的境界。執著會使眾生墮入人道,受生、老、病、
死、怨憎會、求不得及愛別離等種種痛苦,然而若明瞭了執著的本質,便能了悟
它即是「妙觀察智」。而嫉妒之心能使眾生墮入阿修羅道,它的本質卻是「成所
作智」,在成所作智之境,你能實現一切眾生願望,提供一切他們所需要的。你
也許會奇怪,「我慢」呢?事實上一旦我們產生了智慧,超越了相對分別的心態,
就根本沒有所謂「我」了,那來的自大傲慢呢?
在究竟的層次上,五大、五蘊和五毒的本質各為五方佛母、五方佛和五智,
這也就是金剛乘的修行觀念,但要如何修持才能達至這樣的境界呢?修行人要注
意到,如果心中仍然厭惡輪迴的污穢,而貪戀涅盤的清淨的話,那就仍然不能了
解金剛乘的修行,因為金剛乘的修行是要超越相對之心,而我們若視輪迴為污
穢、涅盤為清淨的話,就已經產生了相對之心了。
同樣的,如果我們覺得男身本尊比較具威力,而女身本尊比較柔弱的話,那
我們也不是遵照金剛乘教法修行的行者,我們只不過是依照著自己的分別妄想在
修而已,因為感覺男性強壯、女性柔弱的心態,即是相對分別的心境。
在金剛乘的修行中,任何有形的、形而下的事物,都被視為覺悟之陽性能量,
而任何虛幻、形而上的.則被視為覺悟之陰性能量,為了將此兩者形象化,在金
剛乘的某些佛像彩繪或塑像中,有時我們可以看到男身本尊與女身本尊作性交結
合的雙身相,許多人就很容易因此而誤解它的意義,以為性關係可以導致開悟,
然而事實上,如果性交能導致開悟的話,那就所有的眾生早就成佛了,因為眾生
不是都一直沈溺在性慾的喜樂當中嗎?但眾生卻從未曾因此而了悟原始本然的佛
性,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性交就是金剛乘的修行之道,這些雙身本尊的形像乃是開
悟之陰陽兩種能量的象徵。
你若能明白這種種道理,就能很正確地修持金剛乘。當你在打坐的時候,你
可以觀想無論你身在何處,那裡即是一佛淨土,而自身即是本尊,記住,不要認
為這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事實上此地非淨土,自己也不是本尊,要知
道只要你堅信這兒是淨土,它就是淨土,只要你認定自身即為本尊,你就是本尊,
這並不是捏造的妄言,而是符合佛法的真實語,因為藉此你可嘗試著認出你的本
來面目!而這正是超越相對分別之執著心境的金剛乘法門。
金剛乘十分高深,威力也十分強大!但我們都是初學者,故應該依照自己的
根性來修,修金剛乘,第一步就是要明瞭我們自心究竟的本性,經過上師在自心
本性上的引導後,我們便可開始修習金剛乘基礎法門,切記!不要滯留於「主客、
自他、好壞」的分別對待中,初學者一定會生起許多的煩惱妄想,但若能適當地
運用對治之法,一切就會比較簡單,這有效的對治法就是不要對妄念下辨斷,不
要因辨斷它是好的,就貪執,不好的,就壓抑,若煩惱妄念生起,在當下就直觀
其本性,不要去作分辨。
這種直觀的能力,即是經由修習「直觀自心」的禪定而來,如果你常修此
法,就能明白直觀妄念之本性的意義,當念頭生起,直觀它的本性,不作任何辨
斷,念頭會立刻消失,這就是轉識成智之法,就像用手在水面上寫字一樣,當你
手離開水面時,字亦立刻消逝了,同樣的,當心中生起煩惱妄念時,如果貪執和
壓抑皆離開,煩惱妄念也就消失了,然而畢竟我們都仍有習氣,煩惱妄念隨時都
會出現,但應試著去不執著、不拒絕,而直觀它的原來面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