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 波 巴 四 法
嘉察仁波切
這篇開示錄是嘉察仁波切於一九八二年冬到一九八三年初在威爾斯、倫敦
以及瑞士等地所授法要之總集,由蘇格蘭桑耶寺的霍姆斯先生譯成英文。
霍姆斯先生是桑耶寺住持阿岡仁波切的大弟子也是他的秘書,曾與人一起
編譯「不變之本性」(即大乘無上要義論)以及「雜蓮達拉和沙卡邱巴」
兩書。
----
我們的佛陀,圓滿正智正覺的釋迦牟尼,於三大阿僧只劫前,在過去佛亦
名釋迦牟尼之前,發願誓成佛道。於是在菩薩道上精進修行,圓滿菩薩諸
地,於最後身化成眾所周知之喬達摩或釋迦牟尼,在今之菩提迦雅(覺城)
金剛座上達到圓滿佛果。
佛因圓滿諸波羅蜜而達正覺,於「佈施」上曾捨身飼虎,於數百生連續不
斷持淨戒,由精習數千三摩地而圓滿禪波羅蜜,於其他諸波羅蜜亦復如是。
於到達解脫、成熟佛果後,佛陀見眾生平等具有成佛之可能,乃應帝釋天
及大梵天之請,以八萬四千法門於賸餘之四十五年間教化眾生趨入安寧之
徑。
佛陀因應求法者各別之根基以及願力而給予直接教誨 由於各人的習性不
同 於修行道上之程度各異 如是乃有諸多法門與之相應 世尊終生傳法
於諸法門傳佈了許多法義 因此 後來的佛學大師們 如剛波巴大師等之
主要任務並不在於提出新的教理 而在於將浩瀚如大海之法要 給予整理
分析並作比較 使其有一組織脈絡可循
剛波巴大師是十地菩薩之化身示現 在釋尊住世時 他是大菩薩「月光童
子」 受佛陀付囑 於佛入滅後千年間護持並弘揚「三昧王經」之精義 當
時與會諸大菩薩亦發願助其行事 那些精義以及當時在會中諸菩薩 即今世
之「大手印」教法及噶居派諸上師 由於其到達正覺後之「明見」以及博學
無等倫之剛波巴大師悉知佛法精義 並常因機施教
「剛波巴四法」是四篇密語般的短頌 此為討論「三士道」之基礎 三士道
者 即「下士」-利用佛法以獲現世福報者 「中士」-以佛法為得個人從
輪迴解脫之工具 「上士」-以佛法為到達正覺之工具 並普利一切有情
這四頌分別為
一 轉凡心入佛法
二 遵循正道之法
三 於道上消除幻妄
四 幻念成智
一 轉凡心入佛法-下士道
這是指個人能夠深入體會佛陀對「因果」的教導 並應用到其日常生活中
以期來世能夠避免輪迴中有形的痛苦 這些人於禪定中思維業力或因果之實
相 而深「後有」之涵意
如是為得好的後有 其行止即為實行十善 此即
戒殺 戒盜 戒邪淫 不妄語 不粗言 不誑言 不綺語 離貪 不瞠
以及不邪見
並避免十惡 殺 盜 淫 惡口 兩舌 妄語 綺語 貪 瞠及癡
因力行十善之故 此人會轉生入富貴之家或生於神天 雖然未能自無盡輪迴
得解脫 但對此下士之成就亦不得輕視 因其已超凡 況且此亦為更深一層
之修行奠下基礎 此進一步之修行 可能會讓他得自輪迴解脫 如是 此已
彌足珍貴
二 遵循正道之法-中士道
此道修行之基礎 為行者以其生命為達成個人由輪迴解脫之工具 由於內心
充滿了矛盾及困惑 外受輪迴諸苦 行者發現佛的教導 為永遠脫離輪迴之
束縛 提供了一條方便道 這些行者就是那些為個人各別之原因 要求得痛
苦之止息 而以發現心靈之平靜為先 置求得整宇宙之至善於後的人
如此之人 不僅思維因果 亦嘗試去瞭解空性 所有能致解脫之佛教禪修
均以空觀為基礎 於廣瀚的無生空境中 因執著幻有而陷入六道轉輪之中
唯有了達於空性 才能自此大轉輪中脫出 小乘行者於達聲聞及緣覺地時得
證人我空 此外緣覺之辟支佛由其強力之羯磨及阿昆達磨的明銳培練 也能
到達整體外界空 然而這些只不過是「量子」之旋轉而已
要詳細討論消除「我見」 「惡性」及「業力」的方法 要用上許多時間
簡而言之 首先 行者要培養出住心於「善」的能力 然後逐步深入於定
由「專注」的基礎上 通過色及無色 因和果 四禪八定等階段 經過這些
階段 會將潛藏於意識中的細微習氣 一步一步排除掉
為了避免再造輪迴之因 要以戒律為基礎 來行自製的功夫 行者於身心與
世隔絕後 將會得到定力 以為補償 聲聞乘之行者較著重此力量 而緣覺
者偏愛於靜處獨自思惟佛法中之智慧法門
小乘行者經由此種修習 會逐步圓滿小乘所謂的到達解脫之徑的五種境地
這五種分別是
「積德」 「結合」 「覺照內視」 「覺照內視之培養」和涅盤
在這連續的五種境地中 行者得到四種果地 這四種分別為須陀垣 入流
斯陀含 一來 阿那含 不來 以及阿羅漢道
阿羅漢有數種不同之分別 首先 它分別為「有華飾」之阿羅漢以及「無華
飾」者 前者指已修除粗糙之習氣和業力 不再流轉生死 此外並證諸禪定
得大神通 他們也被稱為「辟支佛」 他們不是佛陀 而其名表示為自已得解
脫 於長遠劫時 諸佛住世之刻 已開始苦修 後者是到達同樣境地之清淨
和解脫 然未具禪定之能力
另外還有「有餘」阿羅漢和「無餘」阿羅漢之分 獲得阿羅漢道後之成就者
得自藏識中將未成熟之業因消滅 但仍保有此世業界所致之色身 直到色身自
然入滅 從得阿羅漢道迄肉身死亡止 在這段時間內之成就者為「有餘」阿羅
漢 死後 因業力已失 不再流轉生死 此時已入止定 直到佛陀法身放光令
其由定中而起 趨入菩薩道 在這段期間中 成就者被稱為「無餘」阿羅漢
我們要知道阿羅漢之類別 不要認為他們中是完全相同的 「有華飾」之阿羅
漢具大神通 並深達空性 然而阿羅漢道 並非佛果
三 於道上消除幻妄
這一修階級之基礎為菩薩 他們為了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自痛苦中解脫出來 而
發願誓達正覺之佛果 菩薩也是禪修空觀 小乘行者專注於 我空 可能因
此獲得「法空」 大乘行者則要到達「我」「法」皆空 在空性中 行者能覺
察出「相對」以及「絕對」的事實 只不過是一法之互補的兩面而已
由相對方面著手 行者能發展悲心以及由十二因緣所顯示的因果律 對此因果
律會有無謬的瞭解 由絕對方面著手 行者深究萬法 包括「自我」在內 之
相依性 萬法不離於行者之心 心則是空 因其無常住真實之性 經由研究以
及思惟般若波羅蜜多之義理和第二 有時第三 法輪-空性的十八法門 可以
深入空性 正確的瞭解相對和絕對的事實 它的秘密就是要認識它們是一體兩
面 而非毫無相干的兩個事體 於勝義空中 生出俗義之情器世界 真空不異
於相對實相之空
舉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 以鏡影為例 於一鏡子中反映出遙遠的城市的影像
這個影像是由諸相依之事物造成的-觀者眼晴的位置 鏡子的角度 城市的存
在 日光 沒有霧的干擾等等 在鏡內並沒有這個城市的賈際縮體存在 如果
有的話 則從任一角度觀察 所見之像應為一致 事實上 在此小鏡面 每人
看到的影像都不相同 在鏡內 真實的城市並不存在 可說是絕對空 但是看
的人卻可以很清晰明銳的見到相對存在之城 絲毫不爽
同樣地 相對的情器世界諸法 依十二因緣而顯現 於諸顯現中 卻無實相可
得 菩薩入於空定後 以其實證應用於出定後之諸法相 於如夢幻之存在 鏡
中之存在中 慈悲利生
菩薩的修行 就是要經由圓滿六或十波羅蜜多 來完成他的菩提心願 有些波
羅蜜多 如「佈施」 「持戒」等 與小乘行者所奉行者一樣 差別點在於大
乘行者的行止具足菩提心 我們要很清楚的瞭解 小乘 指的是修行者的「
心態」 而不是專指某一地區或歷史上某一時期的佛教徒 我們不可誤以為小
乘行者 完全沒有愛心 不是利他者
大乘行的特性 就是身 口 意之所作 不違菩提心 換言之 一切所作都是
希望眾生成佛 藉著清楚及慈悲的空性證悟而行之於日常所作中 並將所有善
果 與眾生共享 由此菩提心光 照亮菩薩所行之戒 定 慧的整個領域 由
此菩提心 使菩薩能為利他而捨身 為救度一有情而無盡重入輪迴 不願證取
涅盤 寂天菩薩「入菩提行論」 於此有很詳細的解說
菩薩需具足悲智不二 由解空智使菩薩免陷入輪迴 由無緣大悲使菩薩不因自
利 而趨入涅盤 大乘道之果報是成就到達解脫道之五種境地 此五種與前述
之小乘者 在名稱和意義上相同 但因行者之心態不同 而有顯著的差異 例
如 小乘行者經過十六個階段而悟入四諦 每諦具四階段 而到達「覺照
內視」之境界 在大乘中 此「覺照內視」 相等於菩薩初地 在單一階段
就發生 並確更深入空性 在彌龐仁波切 白教上師 的著作-「喀究」中
對於這五種境地 有詳細的敘述
大乘道之極果 就是到達完全 圓滿 清淨的正覺 三菩提 於此 我們身
中本具之佛性 得以完全顯現 成為各種佛身以及超倫之智慧 佛身可以各種
方式來分析-例如二身 解脫身及成熟身 或四身 法身 報身 化身及自
性身 等 依各人意願而定 在大佛典中 我們可以得到深入研究之機會和各
種超越的智慧不是各別獨立 也不是堅固和實有的 所有對於佛境界的分析都
是個人對不可分而且超越思維之佛性的一種相對和主觀的概念 對於這一點之
瞭解 非常重要
阿羅漢道有程度之分 佛地則一如 我們所觀察到的釋尊以及密勒日巴之佛地
分別 是因為他們在相對領域的種種作為而產生的 對於正覺之完成則並無不
同
四 幻念成智
我們已討論過三士道和他們各別的修法途徑 剛波巴四法中之第四法並未如第
三法中特別指出一個不同的法徑予第四類之修行者──菩薩具好的業因以修習
金剛乘 此為大乘中之一特別例子 因此於此等菩薩所具之基本要件 和其成
佛之目標及佛果 與前第三法中所言之菩薩眾沒有分別 分別點在於禪定的修
法和出定後體驗之應用 具有小乘嚴格之淨戒和菩薩悲智者 適合修習金剛乘
如果由具有傳承之上師 如禮如儀地將金剛乘傳予具根之弟子 而且受教弟
子又循所授之法修習的話 於一生 三生 七生 乃至十六生成佛是可能的
此與傳統大乘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以成佛 比較起來是很快的 快的原因就是灌
頂的無上加持力 以及三昧耶 如所教而修 行者學習如何自相對法相中體
證絕對實相 得此轉輪迴之毒藥為解脫之甘露 於此過程 我們不再加以解說
因其系存在於師徒間非常親密之關係上 由師視各徒弟之根性給予各別教導
然此處要強調者 為修習金剛乘 需具小乘及大乘之淨化外 需有圓滿之三
昧耶-完全而無疑問地接受真正可靠上師之教導
剛波巴四法 也被用來解釋大手印道 此時這四頌就用於「普通加行」 「特
別加行」 「本尊」和「止觀禪修」等 雖然於此不予宣說 行者宜瞭解此四
法是佛法之鎖匙 上述入佛法之三士道 也僅僅是眾多法門之一爾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