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

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顏尊嚴

  我們信仰觀世音,祈求觀世音保祐與賜福,並不一定先要了解觀世音是甚麼人,祂是依甚麼法門而修行。只要我們在困難的時候,虔誠稱念觀世音聖號,菩薩便會尋聲救苦,給予救濟。

  然而,如果我們能認清觀世音的意思,了解觀世音菩薩修行的經歷,這樣的認識,肯定會增強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心,並學習與發揚觀世音菩薩的偉大精神。

  民間有句話:“家家彌陀佛,人人觀世音。”這一句古老的話,至少傳達了兩個重要的訊息。一是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裏的我們非常有緣份,這主要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隨處尋聲救苦。菩薩渡化有緣人,“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這種大慈大悲的偉大精神,是所有佛門弟子所應學習的好榜樣。

  另一個訊息則是,信仰觀世音菩薩,學習觀世音菩薩偉大精神的人非常多,在印度、西域、日本、南韓、台灣、東南亞各國,觀世音菩薩一直是佛教徒學習的好榜樣。過去如此,現在如此,若干世紀以後,觀世音菩薩將繼續贏得大眾的心悅誠服,成為大眾崇拜與學習的理想對象。

  觀世音菩薩有甚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有甚麼了不起呢?我想,如果能進一步地了解與介紹,將使已信仰觀世音菩薩的行者們更加虔誠、更加有信心,而那些尚未信仰與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人,必定會生起恭敬心,進而發心學習菩薩的偉大精神。


  信仰觀世音的好處

  我們生存的這一個世間,佛法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充滿苦迫缺陷的。一般而言,人類無時無刻都在面對無常所帶來諸多的煩惱與威脅。

  在這浩然的宇宙裏,人類如滄海之一粟。宇宙的奧妙,人類的無知,使我們在面對天災人禍時,往往要感到無限的徬徨與無奈。戰亂時,有人祈求和平;苦難發生時,我們無不希望有人能及時伸出援助的手。在妙法蓮華經裏,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時,只要專心虔誠稱念觀世音聖號,菩薩將聽其聲音並立即給予救濟。所以,信仰觀世音菩薩的第一個好處是,它能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與生機,給我們必需的力量。

  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發生、任何苦厄臨頭,不管其嚴重性多大,最重要是看我們以怎樣的態度、怎樣的心境去面對它。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要保持積極的態度並對事情作出適當的反應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外是因為我們的心,一直都蘊藏著貪慾、嗔恨、害怕與激動的情緒。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能增加我們的自信心,使我們能更積極地面對現實的挑戰。

  以佛法的眼光來說,信仰觀世音能改變我們的因緣與命運,主要是因為自己身心虔誠懇敬的動作,多少能凈除內心的穢行、污染與憂慮,若加上堅強的求生意志與外在因緣的鼓勵,便能激發一股莫測的力量,進而創造出奇跡,使我們渡過難關。若我們能常常虔誠地稱念觀世音,我們也能有效地清除內心的憂慮,保持一顆醒覺之心,明察秋毫。這樣,在順境裏便能掌握最佳時機;在逆境裏則能將危機轉化為生機。所以,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與光明。我們之所以得救是因我人之心,奇跡的本源卻在於對觀世音菩薩的虔誠信仰。說清楚一點,信仰觀世音菩薩的第二個好處是,它能啟發我們更積極地生活,引導我們自凈其意。

  佛經說:“心是一切行為的前導。”又說:“心是工畫師,能畫種種物。”要得到信仰觀世音的種種好處,我們的求生求存的堅強意志,是接收聖恩的先決條件。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是需要以虔誠與恭敬之心去祈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的人想知道觀世音是男人還是女人。唐宋以前,觀世音菩薩多是比丘相,現在五台山雕塑的觀音也是男身。以女性化身出現,則是母愛最崇高的象徵。事實上,菩薩修行到圓滿境界後並沒有男女之分。此非男非女之相並非陰陽人,而是超越男女相的局限,可以隨緣示現,應化無窮。法華經普門品上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卷六也說,觀世音菩薩可以化現三十二種應身以適應各種不同根器與類別的有情眾生。有人會認為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天方夜譚,是神化故事。可是,世間上的確到處都有以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空間,作悲天憫人的菩薩事業,為人類的清凈福樂而努力。他們都是觀世音化身千百萬億的慈悲精神顯現。所以,在邏輯上,觀世音菩薩現時是生活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永永遠遠地留在我們的心坎上。

  放下一切偏見,我們便不難接受,觀世音菩薩不但是遍滿十方世界,永恒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劫數,而且還以其大慈大悲、不可思議的行願,無條件地、永不休止地在為所有輪迴中的有情眾生,救苦救難。若我們能接受這簡單且真實的論調,則關於觀世音的國籍、出生地點與日期,並不重要了。


  學習觀世音的慈悲

  在傳統的佛教藝術雕刻上,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姿勢與形象,其手中的物件均有特別的意義。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象徵著修習觀世音法門的行者,生長在這充滿污濁的世間,不應被物質與色情所迷惑。這樣才能拓展人類本性原來清凈的智慧。

  凈瓶與甘露,表示行者們應常學習菩薩的信願,先落實於自我心靈的提升,後亦凈化他心。佛經上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而其國土凈。”若我們能培養良知、凈化心靈,理想的社會、清凈的人間凈土是絕對有實現的可能。

  千手及千眼,象徵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縱然全宇宙的眾生在一時間同時祈求,菩薩也將善巧方便地,不分彼此,同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給予救濟,從來不望回報。這是“三輪體空”的佈施,“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精神顯現。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由於我見的緣故,往往只顧慮自己的要求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觀世音菩薩愛世人,並不因為我們能為祂做些甚麼,而是因為祂深切地知道自己能協助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力行佈施等慈善事業,卻無時無刻地盼望回報,這不是真正學習菩薩的慈悲精神。因此,當你在幫助他人時,心裏若還隱藏著一絲為自己著想的動機,千萬不要自欺欺人,到處宣說自己也在尋聲救苦,是學習菩薩偉大的慈悲精神!

  觀世音菩薩為甚麼能無條件、善巧方便地救渡有緣人呢?菩薩的修行究竟如何呢?楞嚴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楞嚴經卷六所說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持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這樣如實地觀察、分析世間聲音之虛妄不實、不受所動而得證清凈大解脫的境界。

  用簡單的話來說,觀世音菩薩常聽自己內在聲音的呼喚。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就其本身修行的因地上說,此稱呼最為適當不過了。悲華經中則說:“寶藏佛授記雲: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世音自修而言,悲華經則是依觀世音的度他而言。這也意謂著我們學習觀世音法門,必須要“自覺覺他”。

  依音聲修持而證菩提的觀世音,“耳根圓通”,能澈萬法根源,十方世界來去自如;貫澈三世、無不自在。所以,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菩薩”。這一名詞,據說是唐朝玄奘大師的新譯,出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一句。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是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就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由此可見,我們之所以不能無條件,善巧方便地救度他人,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執假相為真實,顛倒夢想。在貪、嗔、癡的心魔作祟之下,一切行為造作皆以“自私的假我”為出發點。如果我們能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精神,長養智慧心,我們便能濟世利物、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


  結語

  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感應廣大;觀世音法門,博大精微、浩瀚無邊。觀世音菩薩的威德,深深的印烙在我們的心目中。

  我們若能信仰觀世音菩薩,苦難時必會得到菩薩的救濟。若我們能更進一步去了解觀世音的修持法門,學習菩薩的悲心與願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為社會注入一股新的清流,這是一件可喜可讚的善業。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落實慈悲行時,千萬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如何“用心”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呼喚,時時起“觀照”。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情感與智慧才會有所突破並臻於圓滿成熟。

  能夠傾聽自己的心聲,是智慧成長的表徵,能夠傾聽別人的心聲並給予適當的援助,是慈悲行為的顯現。我們學習觀世音法門,一定要“悲智雙運”才對!

  南無觀世音菩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