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身、語、意
資料出處:『正法眼』
佛陀的「身」
什麼是佛?佛陀是一位離棄一切不善行,離棄所有邁向智慧的障礙的殘餘。一個人在離棄不善行的時候,仍然會在腦海裡殘留著一些不善行的痕跡、印記(也就是習氣),而這些習氣會成為開發智慧的障礙。這就像是一個人把手裡的洋蔥丟掉一般,雖然手裡已經沒有洋蔥了,但是氣味還會留在手上。佛陀則是連這些最後的殘餘、習氣、智慧的障礙都已經完全離棄,佛陀現觀(直接覺知)一切現象的真實面(真理),也透過禪修而長養慈悲心,因此自然而然的會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努力。佛陀歷經無數劫以來,由於不斷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累積了無數的功德。
以密續的觀點來看,佛陀禪修本尊瑜伽,充分利用、修習了能夠讓人一生成佛的種種密續深奧而極具威力的法門。
雖然每一劫中都有無數佛出現,例如現在這一劫中就會有一千零二位佛陀,而其中有四位已經出世。他們雖然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卻仍然以人身示現於世,為的是要向世人顯示佛陀的十二大行,並接引眾生悟入菩提。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之中,導向菩提的密續之道是很獨特而稀有難得的。釋迦牟尼佛以佛陀的示現,對一般根器的弟子教授經典;但以國王身或者種種禪修本尊的身份示現,將密續傳給根器較利的弟子。
雖然有許多種方式可以代表佛身,每種方式所程現也是不同的層次、面向,然而所有的示現在本質上都是佛身,和供養諸佛本身,是沒有任何差別的。由於種種化現之故,佛陀可能以一位出家人的身份出現,像釋迦牟尼佛便是如此;也可能以微忿怒相的禪修本尊形像示現,像是黑魯加(忿怒金剛)或密集金剛等;也可能示現為空行母等等的女性本尊,又或是呈現極忿怒相、猙獰相、畜生頭相的男性或女性本尊,也可能成雙身相。在釋迦牟尼佛身為菩薩的階段中,化現過種種身形而展現種種菩薩行,有時甚至也化身成一隻兔子或一頭大象。
同樣地,佛教中經常呈現的行像,還包括阿羅漢(已經脫離生死輪迴的人)、護法和喇嘛等等。這些形象如果是塑像的話,可以使用任何材料來製作,不論是黏土、石材、木材或金屬等等都可以;製作的尺寸無所限制,倒是塑像各部份的比例有一定的軌範,必須嚴格尊守。不管用的是什麼樣的材質,對這些佛像都必須同等的尊敬,絕不可以因為這尊佛像是黃金製成、那尊佛像是黏土塑成,就因此對兩者有分別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以上所說的這些點,也同樣適用於平面佛像(畫像、刺繡等等)。在西藏,平面佛像最常被畫在布料上,或作成木刻印刷版、壁畫等等。
佛陀的「語」(也就是「佛法」)
從個人經驗、體驗上來看,所謂的「佛法」就是眾生在神識的延續上,究竟、徹底的摒除、離棄種種煩惱和認知上的障礙。要達到這個真正的寂滅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步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要和眾生溝通、讓大家瞭解這樣的一條真理之道,其方法就是佛陀和菩薩們的「語」,以書面的形式呈現時、就形成佛教的諸典籍。不論是口頭的形式或書面的形式,都算是「法」。佛陀過去在說法的時候,無數的眾生都能以各自可以理解的言語、可以得到利益的方式來接受他的教誨。
在佛陀圓寂後不久,他生前教授、被弟子記誦下來的法義,就被以四種不同的印度語言背誦、傳誦下來,其中也包括梵語。這些被保存、流傳下來的法語,後來被翻譯成漢文、藏文、蒙古文、乃至韓文、日文等等。藏文的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其中<甘珠爾>約一百零八卷,內容是佛陀口頭教授的藏文翻譯;至於<丹珠爾>則約有二百卷,其中包括印度大德們所作的注釋,近年來,佛教典籍也開始被翻譯成多種西方語文。
不論用來記載、傳達「佛語」的是哪一種語文,讓這些典籍或教授所以能稱之為「法」的,就是其中的內容都能有助於眾生趨向解脫、證得菩提。關於這一點,從佛教教授所探討的論題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向的說法是佛陀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分別敷衍了所有的煩惱和止息這些煩惱的方法。而將這八萬四千法門涵蓋其中的,就是佛教的<三藏>。之所以稱為<三藏>,是因為以前在印度,這些書寫在背葉(一種棕櫚樹葉)的典籍都是裝在藏篋中的。<三藏>中的<經藏>在闡述「戒」、「定」、「慧」三學,<律藏>闡述戒學、定學,<阿毘達摩藏>(也就是<論藏>)則將是上一切「法」(現象)分門別類而加以分析闡明。
在佛陀即將圓寂的時後,有些弟子擔心佛陀走了,他們以後如何瞭解走上證入涅槃之路的方法!對於這一點,佛陀回答眾弟子,無論他須要什麼樣的指引,都可以在經典當中找到,因為這些經典記錄了他的法語真義。
後來佛弟子們,為了要表達他們對佛陀教誨的敬意與感激之意,就把某些經典用金、銀,或是其他種種珍貴的書寫材料寫下來。被如此慎重處理的經典當中,<般若波羅密多經>系算是最多的了。一般來說,經典都會放在較高而清潔的位置,為的也是要表達敬意。在寺院中,佛陀的金身塑像通常是供養的主要對象,而在佛像的兩側則通常高高放置著一疊一疊的經書來表達佛語。
佛陀的「意」
佛陀的心具足無上智慧,也已解脫一切煩惱、障礙。為了要表達佛陀的「意」(心)、為了要對佛陀表示敬意、為了要累積福德,佛弟子們於是建塔(stupa,也音譯為:「窣堵波」等)紀念。
從各個不同角度來看佛塔的構造,發現佛塔分別象徵不同的面向,像是「十善業」、「大悲心」和利益一切眾生的大能等等。
佛弟子分別在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地、棄家從道處、成道證得菩提處,和入般涅槃處建造了佛塔。另外,以前諸佛的舍利所在處也都起造了佛塔。繞著這些佛塔行走,是佛弟子積聚功德的方式之一。「摩竭陀」國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北部的一個王國,這個國家領土中曾有一座很古老、已經頹圮成一個小土堆的佛塔。釋迦牟尼佛曾經繞著這個佛塔行走,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回答是,塔中收納了神聖的舍利。
「三十三天」中的眾天神問了釋迦牟尼佛,什麼樣人的遺骸可以被當作舍利安置於塔中,佛陀的回答是這樣的。
舍利有四種:
一、寫在紙上的咒語。
二、諸佛色身的遺骸,像是頭髮、指甲等等,或者是諸佛曾經用過的物品。
三、諸佛殘留的骨頭、牙齒等等。
四、諸佛色身荼毘火化後遺留下的其他骸骨。
佛陀圓寂、遺體荼毘後,許多王國中的人民都爭相要持有、供養他的舍利。佛陀的一位弟子於是將佛舍利分成八部份來止息這場紛爭,分出的每部份舍利分別被帶回某個王國,供養在該王國起造的佛塔當中。將大成就者、偉大上師的遺骸舍利供奉、安置在舍利塔中的習俗,一直在西藏傳襲著。有時候,像是歷代達賴喇嘛等等,他們的遺體會整個的保存下來、安置塔中。
佛塔的大小、尺寸是不拘的,任何合適的建材也都可以使用。除了上述的四種可資紀念的遺物之外,其他像是佛像、成就者生前所使用的衣物或經典等,也都是可以安置在塔中供奉的物品。例如,在西藏,用黏土模鑄而成的佛像,往往鑄造個成千上萬組,安放在佛塔之中。
【摘錄自:正法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