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上帝的观念
信仰上帝的真实性或妥当性必须基于了解力与心理的成熟。
探讨上帝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必须回到文明幼稚时期和科学未开发以前的时代。最初的原始人由于恐惧和叹颂大自然界的现象,信仰各式不同的精灵或神祗,他们利用自己对精灵和神祗的信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自己宗教。按照他们各别的环境和理解力,不同的人们崇拜不同的神祗而奠定了不同的信仰。
上帝的观念起源于人们崇拜的很多神祗:树、水、光、风暴、风、太阳以及所有其他地球上的现象。这些神祗彼此有关联而且也与每一个自然现象有关联。然后,人们渐渐给神祗性别和不同的形式,包括人类所具有的生理和心智特性。神祗因而开始有了人性:神会爱、会恨、会嫉妒、会惧怕、会骄傲、会爱慕而具有人类身心上的其他情绪。从这些神祗中,人们慢慢生起一种了解,以为宇宙中这些现象不是很多,而是另一个共同的来源,这种了解就产生了后来的一神论者的思想。
在开展过程中,上帝思想经过很多社会的心智变化。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任定方式,有些人就把神思想化为天堂和地方上的国王。他们以为人可以是神的概念或化身。另外有些人的神的思想是认为神是抽象的“原则”。一些人把超级存在提高到最高的天上,同时另外一些人把它带到地的最下层。当有人把神当偶像膜拜时,一些人就把神画在天堂里。有些人甚至说:没有上帝就不能得救——不管你做多少好事,你也不会得到好的果报,除非你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无神论者说:“没有上帝”,接着就肯定了上帝根本不存在。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说:“我们不知道,或者我们不能知道”。实证主义者说:“上帝概念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因为上帝的观念和名词{不清不楚}。”如此,就产生很多不同的信仰和为上帝命名的观念;泛神论者、相信神是无形者、相信神有男神,有女神者,无一不足。
即使一神论者的上帝,也由于经过许多国家和人们而有许多变化:印度上帝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也不同于其他宗教信仰的神。如此,无数宗教而各别存在着。每一个与其它的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结局上,每一个宗教又说:“上帝只有一个。”
欲望少一点,爱地球多一点
地球暖化,造成全球气候异常,灾难频生。日本今年暖冬,植物生长周期失调,樱花花季改变;大陆东北发生四、五十六年来最大暴风雪;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秘鲁、阿根廷严重水患,七万多个家庭流离失所……
看到地球病况危急、大地之母在呻吟,与地球共生共息的人类,应承担起责任,用心维护环境。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高,是气候变暖的主因;唯有提倡「二氧化碳减量」,才能改善地球温度逐年上升的问题。
现代人只要一出门,不论是乘机车、汽车、火车、飞机,一启动就排放温室气体,所到之处皆留下「碳足迹」。
不只是交通工具排放温室气体,人们在生活上过度消费,也加重地球负担━━只要走一趟各地的环保站,看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家具、纸张、瓶罐、包装盒……就能知道导致地球过度的温室效应,是如何在每个人的手中造成。
为了发展经济、便利生活,人们钻原油、挖山矿、开马路……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水土。大地供应五谷杂粮,人类却使之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当破坏愈来愈密集,宽谅忍耐到无法负荷,不得不反扑。
地球的安危,也是人类的安危;唯有地球平安,人类才能平安。伤害地球的是人类,保护地球的关键也在人的手中。
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就像人体的肺部一样;肺部若不健康,呼吸就有困难。要让大地的肺部健康,就须保护山林。
板桥慈济志工张金通,十多年前退休后,就认养了水源地旁的土地开始种树。最初种的树苗,就像香柱一样细小;经他日日浇水、除草,如今两甲多的土地上,将近一层楼高的樟树蔚然成林。
他自掏腰包、天天上工,为灌溉大地而付出。有人笑他是傻子,他不以为意地说:「世间若没有傻子,不计较、去做该做的事,人类要怎么生活下去?」
联合国气候高峰会,最近在全球发起种植十亿棵树的运动;然而,缓步的建设要如何与持续的大破坏相平衡?所以,人要尽力而为,不但要多种树,还要少砍树、少开发,让大地之母得以疗伤止痛。
人依止在大地之上,为地球尽一分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
据统计,全球有八亿五千万人面临缺粮危机,却有十六亿人口体态过胖。我们有幸吃得饱,要关怀普天下陷于饥饿的人。
从生活中克制自己,不要受欲念驱使追逐享乐,而过度消耗物质。例如穿得端庄、吃得均衡就好,不要去追求美食华服。
在西螺,八十八岁的廖有险老菩萨,驼着背、日日拉着一台环保车向前行。老菩萨一生勤勤俭俭,直到现在还在自家门前种菜。她说:「有的人很有钱,却很浪费;我就是要省、就是要做。」即使做到骨头都伸不直了,她还是把握时间,做就对了!
目前全台共有四千五百个慈济环保站、五万多位环保志工,无论资源有多么脏、多么旧、多么破,经过他们回收、分类、处理后,而能延长物命或者重新再制。环保是件辛苦事,但是为了爱护大地,他们甘愿承担,以行动来疼惜地球。实在让人敬爱!
但愿人人作大地农夫,也作自我心地的农夫,不浪费资源,更能进一步为大地、为人类而付出。
几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但是社会风气奢华、人的基本礼节不断地消失。慈济近来开始推动「克己复礼,民德归厚」运动,希望人人不随波逐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要用心在人与人、人与大地之间,给予尊重与疼惜。
「克己」,除了克制过度享乐与消费的欲望,也要克制自己的性情、克服不好的习气。人人都有与佛同等的清净本性,只是被外境污染,要时刻清洗种种污秽、改变习气,展现心地光明;人心光明,世界就光明了。
资料来源:取自《慈济月刊》第484期·2007/03/25
2008年4月16日星期三
我是佛前的一串佛珠
本文为《我是佛前的一朵青莲》姊妹篇
我本是一片云朵,轻轻飘浮在忘忧河的上空,无所谓悲喜,无所谓牵挂。在一场大雾之后,我仿佛睡了去,等我睁开眼时,我已躺在了一片莲瓣上、晶莹剔透,那场大雾使我改变了我的模样。 我从云中来,落在了青莲的瓣上,成为青莲上的一颗露珠。青莲温婉如水,带着些淡淡的幽香,让我有了欢喜的感觉,自此,我与青莲相依相伴,同看明月繁星,日出日落。 静静的河水犹如玉一般地温存,佛常在河边打坐,微风徐来,便可听见阵阵清悠的梵唱。我与青莲每日都沐浴在这清风梵音之中,青莲常常会对我浅笑,她说我像一颗珍珠,而我说我宁愿为你项上的链。每每这时,青莲的笑意就更浓了,她说,你总是要走的;她说,她的莲瓣上不能永远戴着项链。我知道这是真的,因为我只是青莲上的一颗露珠。 我的前身是一片云朵,机缘让我成为一颗露珠,落在青莲的瓣上,我还能再奢求什么呢?我只有每日里静听佛的宣号,我只有默默的随着佛宣号,我只希望我能陪青莲多些时间。 这样不知过了几世几年。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离开青莲到了佛的掌中,我居然成了佛掌中的一粒佛珠。再看青莲,她还在忘忧河中微绽着,没有了我,青莲还是静静的,散发出脉脉的幽香,她早就知道我会离去,只是,她不知我会去何方。我突然发现,我的心里全是青莲的影像,我想我是爱上了青莲!我不知她会不会想起我,想起莲瓣上那颗愿为她项上链的露珠?我想她已经不记得我了,她早已知道我注定要离开。 忘忧河中清晰地映射出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知道,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相。芸芸众生,每年每月每日都轮回着前身后世的事。佛在众生之上,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我常不解,为什么佛不肯将这些人都点化了去,为何要他们受尽磨难,几世轮回?
青莲便在这映射人间百态的忘忧河中,渐渐吐露着芬芳。
我问过佛,为什么我佛宣称能普渡众生,但众生却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大喜大悲?我佛如何不去解脱他们?佛微微合眼,说:“佛,要讲究一个缘字,每个世人都要接受考验和磨难才能修得正果。若不经一事,便不能悟,若不悟,自然也就不能解脱。佛本来自人间,初为世人,之所以修炼成佛,皆因历尽苦难后的大彻大悟。” 其实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我是佛掌中的一粒佛珠,每日从佛的指间滑过。我知道佛的慈悲,但我还是不忍看忘忧河中的世间百态,尤其不忍看到那些男男女女流下的、形形色色的眼泪。我不知道青莲是不是也看到了这一切,不知道她的心里会做怎样的想法。 佛前的青莲,总是静静地聆听着梵音,从不肯有半点儿的声息,我不知她在想什么,她总是低着头,犹如入定般的沉默。我常能看到佛爱怜地看着青莲,有时会轻轻地叹息。每每这时,我便在佛的手中转动起来。 我想我与青莲应该是有缘的,我原本是一片云朵,如果无缘如何会变成青莲上的一颗露珠,陪着青莲几世几年?我问过佛,佛并不答我,只是轻轻的让我在他的指间滑过,我也听过佛与青莲的对话,佛只是让青莲美丽地绽放。 青莲已不认识我了,我变成了佛掌中的一粒佛珠。但我每日都可以看到青莲,那一抹淡淡的紫色带起清幽的莲香。 就这样,在这忘忧河上,青莲静静地绽放,佛轻轻地吟唱,而我在佛的掌中凝视着青莲,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人间又是几世春秋。我喜欢这样伴着佛、看着青莲。 可是有一天,青莲对佛说她想去人间,我知道青莲不可以去人间,她是忘忧河中的仙子,怎可以去到人间接受凡尘因缘?除非有一颗佛珠愿为她换得人世光阴。 我不舍青莲,但我更不忍青莲逐渐憔悴。于是,我对佛说我愿为青莲换得人间岁月,佛问我可知道,如果我换回了青莲的时间,我将再不能回到佛的掌中?我说我知道,为了青莲我愿意这样做。既然我曾那样亲密地与青莲相依过,我就不忍心看到青莲的憔悴。佛轻叹:“定数,定数,这两个痴儿。” 我请求佛不要告诉青莲,是我为她换得的人间岁月;我请求佛在青莲离开时,不要让她喝忘忧河中的水,我要青莲记得这里的一切。我知道我能为青莲换回的时间是有限的,青莲终究还是要回到这里来。佛答应了,佛爱怜地看着我,也爱怜地看着青莲。 于是,佛把青莲捧在掌心,送她入了红尘。 青莲成为了一个人,一个女子。她出生的那年夏天,所有的荷塘里都开满了莲花,那许许多多的莲花呵,数青莲那个村子的最为繁密,在这片繁密的莲花池中,又以一朵淡紫色的莲花最为美丽――忘忧河中的青莲便有着淡淡的紫。于是青莲就有了一个女子的名字:菡萏。这是青莲人世间的阿爹给取的。 青莲出生后的第三天,佛带着我来到青莲的家,我看到了青莲,不,我看到了菡萏,一个有着清丽面容的脱俗的女子。从此,这世上便又有了一个形容女子美丽的词:出水芙蓉。是的,青莲本就是出水的芙蓉。我不知青莲有没有注意到佛掌中的佛珠。 青莲在人间慢慢地长大了,人世间岁月的流转真真很快,青莲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偏爱淡淡的紫色,她爱到村前的大池塘边看莲花,她还常常忆起忘忧河的生活,那梵唱,那清风,那幽竹,那明月,只是她从不曾知道,有一粒佛珠也常看着她。 青莲十四岁时,遇到了青,一个让青莲心仪的男子。我早已知道青莲来这世上,就是为了爱一个人,是佛为青莲早已选好的人。可我的心还是禁不住地痛,我所能给青莲的时间不多。青莲,我的青莲,忘忧河中的青莲,我只愿见你幸福地微笑。 青常常在池塘边等青莲,尔后他教她念诗、教她写字。有一天,青握住青莲的手,对她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莲对着青浅浅地笑着,我看到青莲眼中溢出了醉人的缠绵。我真想说出这话的人是我,只是呵,我只是佛掌中的一粒佛珠,我只能默默地注视着青莲。幸福的青莲呵,那段时间里很少再去看莲花了,莲花池显出了寂寞,犹如没了青莲的忘忧河。 青莲十八岁时,嫁给了青。青叫她水莲,青是那样的爱着她,被爱情催化了的青莲居然忘记了在忘忧河的岁月,忘记了在佛跟前的日子。 我还是每天每天地注视着青莲,她是青幸福的女人,也是我无怨的付出。佛还是会轻轻地叹息,低诵着,低诵着,我在佛的指间时急时缓地转动。而此时的水莲除了青,再也听不见、看不见其他,再也忆不起青莲瓣上的露珠,我也不时叹息着。 又过了多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间的变化很快。有一天我突然能够感觉到,青莲又开始想起忘忧河的日子,青莲又开始不快乐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问佛,佛说接受快乐的同时,势必也要接受因快乐而带来的苦痛,快乐和痛苦原本就是一对孪生的姐妹。佛说,青莲在真正获得爱的时候,就是重返忘忧河之时,我多么希望青莲能早些获得真爱,能早些返回忘忧河,虽然我知道,青莲返回之时,也就是我离开的时候。 我越发地开始注意起了青莲,我不能让青莲受到伤害。有一天,青的家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和青当初迎娶青莲时一样,他家里又迎进了一个漂亮的女子,而青莲居然不知道,我为青莲不平起来,青是青莲的,为什么此刻又多一个人来分享?尽管青从不用正眼看那个女子,但我还是为青莲不平。 佛此时已开始入定,不再睁眼看世态了,但是我不能不看。我可以不看世态,但我不能不看青莲。 后来我终于知道,这个女子叫妾,因为青莲不能生孩子。青莲本就是一支荷,又怎会生孩子?我开始知道为什么世人总是不快乐,世人的不快乐,皆因妄念太多,所以不免陷于执着。像青莲这般水做的女子,不生孩子又能怎样,如何女人不能生孩子也成了一种罪过了呢?青莲,青莲……我轻轻的叫着青莲的名字。 那个女子很美丽,我能感觉到她也爱着青,她从未有抱怨过青对她的冷淡,她像是一弯静静地水,几乎看不见在流淌。青开始变得憔悴,他从不敢对青莲说起这个女子,也没有人告诉青莲。青依然爱着青莲,可是,青莲分明已经开始不快乐了,她又开始到池塘边看莲花,她越来越多的想着忘忧河中的一切了,她开始想让佛来接她走。只是,佛在入定,还没有睁开眼睛,我也不敢叫醒佛。 又一个夏季,青莲从池塘看完莲花归来,那个叫妾的女子突然出现在青莲面前,我看到两个美丽的女子就这样相遇了,妾穿着淡红色的衫,而青莲则是一袭紫衫。妾的眼睛是红的,而青莲的眼睛则是黑白分明,里面盛满了惊讶与不解。我记起青莲是不会流泪的。她看着妾流泪,越流越多的泪打湿了妾的衣襟,妾哭诉着,对着青莲不停地哭诉,她说,都是因为你,青从不肯看我,就是因为你在他的心里,我想知道你是个怎样的女子,如何能这样盘踞在青的心里?你为什么不给青生孩子?你为什么要折磨青?为什么要折磨我?我看到青莲越来越错愕的表情,我的心一阵阵地痛了起来。青莲,我的青莲,快回来吧,人间不是你的家,忘忧河才是你的乐土。 这个时候,青回来了,他对妾说,你走。妾走了。青将青莲抱在了怀中,反复地说着,水莲,我的妻只有你,水莲,水莲……我看见青又对青莲说着一句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青伸出了手,而青莲把自己的手交过去。 也就在这时,佛醒了,佛开始了低唱,我在佛的指间开始转动。 于是在这梵唱中,青莲的身体开始慢慢变成了透明,她缓缓升到了空中。青莲伸出的手始终没能交到青的手中,青莲对青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佛前的一朵青莲。此时可刻,屋内香气大盛,飘溢着的全是莲香,以至于若干年后这里仍留有青莲的气息。 离开青的那一年,青莲二十四岁。 青莲回到了忘忧河,又成为佛前的一朵青莲,佛掬起河中的水,对青莲说,我接你回来了。也就在这时,青莲看到了佛珠,青莲终于看到佛掌中的佛珠少了一颗。青莲,青莲,我的青莲…… 我知道青莲还是没能忘了青,她在忘忧河中注视着青,就如同我在忘忧河的上空注视着她,我还是不能就此离去,我知道我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我又成了忘忧河上空的一片云朵。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这里,青莲还是那朵青莲,忘忧河中映射着的也依然是世间的百态。青却在人间一天天的衰老,那个叫妾的女子始终没能陪着青,青莲在青的心里,就象是青莲在我的心里一样,无人可替代。我看着青莲为他黯然神伤,原本不知苦楚的青莲,而今却尝尽了悲苦,只是青莲从没流过泪,因为莲是不会流泪的。 我曾是佛掌中的一颗佛珠,我的前生是青莲上的一颗露珠,而今浮在忘忧河的上方,我之所以没有离去,只因我知道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青终于要老去了。青就住在池塘边,他每天都注视着池塘,一年又一年,把空空的池塘看满了莲花,把满满的莲花看谢了去,他每天都在念着一个名字:水莲,水莲,我的水莲……,我知道青莲听到了他的呼唤,因为青莲的心从未离开过他。 青要走了,他要进入下一个轮回,接受下一轮的磨难,他今世终是没能修成正果,只因他的心里自始至终都没能放下青莲。已是晚夏,池塘的莲花都败了,可就在这个晚上、青即将离去的晚上,月光下,那枝人们都以为早已枯萎的花蕾突然绽放了,那淡淡的紫呵,盈满了整个夜空;那浓浓的香呵,一直飘到了忘忧河。 此刻的忘忧河上,浮满了青莲美丽的花瓣,我美丽的青莲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一支莲蓬。佛告诉了青莲,她的时间是用一粒佛珠换来的,但青莲永远不会知道,这粒佛珠是怎样陪着她渡过了这几世几年,当那颗泪一般的莲籽落入佛的掌中时,我听到佛在轻轻地叹息,痴儿,痴儿…… 没有人看到这夜间绽放的莲,只有我和青,青走出了他的小屋,来到池边,伴在莲旁,看着她绽放淡淡的紫、吐露浓郁的芬芳,微微的笑了,青说,水莲,我知道是你,我就知道是你,我的水莲,你终究没有离开我。 这时,从莲心里突然溢出了水,晶莹如玉,一直溢出来,溢出来,漫过莲瓣,沾湿了青的衣衫……
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2008年4月12日星期六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条,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因缘,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苦行;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种种的物欲恋念不舍,得了还想得,就叫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发怒气,就叫嗔;没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说的道理、圣贤的经书皆不听从,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痴。慢者,持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著,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的,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 。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在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到成佛的目的。
但要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和途径,依此方法途径来修习的,才能达到学佛的愿望,现在,先自学佛的历程、途径说起。
二、学佛的历程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是“信、解、行、证”。信是信受,我们对于一切事物,若先存下怀疑不信的念头,根本就不会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但因心识上有着先入为主的怀疑之见,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难免断章取义,批评指责。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绝难融会其义,获得利益。所以学佛的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后,就要了解它的内容──佛法何以能使众生转迷成悟,又何以能使众生了生脱死;只有在正确地了解了佛法的内容后,我们所起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佛经中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所信奉的只是法──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我们是绝对理智的抉择,不是盲目的感情冲动。只有在这种态度下去探求真理,开发智慧,在学佛的过程中才不致动摇信心,发生障碍。
在起信求解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行”。行是实践,社会上有些人,他们也承认佛法的博大高深,但承认只是承认,他并不信受。也有些人日常也看经研教,但他们只是当作学术来研究鉴赏,可以说是解而不行。这些人只算是说食数宝,说了数了之后,与自己仍毫无相干。
学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之后,必须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这样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利益。
学佛最后的一个阶段是“证”。在世间法上,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可获得成效。而学佛亦是如此,学佛的人如果信心坚定,教法透彻,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至于所证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始可领会。 行是实行,也是修持。我们在家人学佛如何修持呢?这应先自入道皈依说起。
三、学佛的途径
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是出离家庭的生活,专修沙门行者。在家者是有父母、妻子、工作及世事营谋劳役,而能兼修佛道者。
家实在是烦恼的因缘,有了家,就有亲属以累其想,就有名利以动其意,就有世事以纷其心,就有祸患以扰其志。《法苑珠林》中说:“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极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速不同,修难犯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所以要修道,贵乎出家。
然而,舍亲割爱,专修梵行,实在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唐太宗曾曰:“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由此可见出家是一件大事,不能轻易地贸然从事。尤其是在今日社会上,各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职责,果然能摆脱一切,离染出俗,固是超格丈夫;但如因环境不允许,不脱离本身工作岗位而兼修佛道者,也未尝不是宿世福德因缘成熟之所感召。故《法苑珠林》中亦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慕正教,遵奉修行,贞仁让退,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就是指在家修道而说的。
在家修道,先要经过入道的手续,才能称为佛门弟子。所谓入道者,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三皈、五戒是释迦世尊亲口所订的。《演道俗业经》云:“给孤独氏问言:初学道,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自明,不乱。何谓三自归?一曰归佛,无上正觉。二曰归法,以御自心。三曰归众,聚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如上所说,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信仰修学的佛教是为佛的教法,立此教法的就是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来说,立此教法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所讲的教称为法──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法的范围。护持佛的教法者称为僧──僧者“和合众”之义,众比丘同居一处,和合无间,同修圣道者,谓之曰僧。此佛、法、僧合称为三宝。
皈依者,皈是皈投,依是依托,如子之皈父,如民之依王;把我们的身形寿命交付给佛,交付给法,交付给僧,就是皈依三宝。
在家修道的人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佛在《涅盘经》中说:“皈依于佛者,是真优婆塞,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天神;皈依于法者,依佛言教,终不更皈依外道诸典籍;皈依于僧者,不求诸外道。”
其实佛、法、僧三者也就是佛教的全部内容,这三者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修行佛道的基础。至于五戒,本文中屡有提及,不再赘述(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三皈、五戒都有一定的仪式,那就是在皈依师或授戒师(受过具足戒之比丘)的指导下,在佛前顶礼宣誓。受过三皈、五戒后,才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优婆塞或优婆夷。
四、修持的基础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
何以说此三学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释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所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轨范。我人起心动念、日常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
释迦世尊曾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人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以意为主,发之于身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发之于口者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故佛门基本大戒,首戒杀盗淫妄酒。然而五戒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进一步更要积极地内发地为善。为善就是把贪、嗔、痴、杀、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十恶,化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放生、布施、净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净语等十善。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成为专门学问。以在家人不能阅出家律,我们初学佛者可不必研究。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上的散逸,除去精神上的纷乱。
我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聚集而来的。因此要解脱苦果,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我们这一颗妄心上发生;试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继无已。妄念是惑,发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这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资定,由定而生慧。
禅定的种类颇多,于修持方法中再行介绍。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者,相近之辞也;智慧并不能包括般若之全部含义。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光明仍具;若汰去沙土,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体的光明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我们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归于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这就证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如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五、修持的方法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对各种法门应本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才会事理圆融,会入不二。
学佛修道,不在法门之多,而在专一深入。在众多法门中,我们可选一种与自己根性、兴趣相近的法门,作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会有所证得。兹简单介绍几种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参禅:释迦世尊住世之时,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那时所传的是直指本心,当下开悟。例如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半晌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愿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道信曰:“无人缚。”三祖曰:“无人缚何求解脱?”道信乃言下大悟。
后世众生,根机日钝,心识上妄想纷纭,不能直下见道,后世祖师才教人以参话头的方法。
所谓参话头,是把一向妄想纷纭的心识,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极力参究,力求透脱,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证。正如雍正《御选语录》序云:“学者将个无意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并此无意味语,一并亡却,当下百杂纷碎,观体真纯。”
参禅须有明师指导,个人盲目修炼,不特恐难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处所介绍者,不过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法门。此持咒法门,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每持一咒,用手指结印是为身密;口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为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一个字母,代佛菩萨的个体,曰种子字)是为意密。如此三密相应,修持者心识上的妄念自可不起。唯密宗修持,例须经阿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否则一切徒托空谈,难获行证。
三、观心: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语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我们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下观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观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识上的一切妄想杂念,善恶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著,不去遣除,亦不随其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亦须随明师修习。各宗之止观法门各有不同,故修习此法者,亦须在明师指导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这是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 莲池、藕益大祖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
六、学佛的过程
学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实践,因实践而获证;其实所谓实践,所谓修持,也就是降伏烦恼,断除习气。我们的烦惑习气有多生多劫与生俱来者,有此生生后环境熏习者,这些烦恼习气,大要言之,不外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及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由上述的烦恼习气而导致这颗妄心贪染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造诸恶业。因此,学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断除烦恼,降伏妄心。但要断除这多生多劫俱来的习气,谈何容易?声闻四果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才能断尽见思二惑,而尚有尘沙惑和根本无明存在,所以“断惑”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过,“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经过长久的修习磨炼,终能使真心渐显,习气渐消。但修习磨炼,在我们在家学佛立场来说,并不全需要遁入深山古寺,与社会隔绝,才可使五欲六尘之念泯灭的。因为烦恼习气往往是随人事接触而发。因此,藉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炼,也是降伏烦恼的方法之一。
并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并不以解脱一己之苦而满足,所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不但度己,也可以度人。
在修持磨炼的过程中,约有下述情形:
我们在未学佛之前,终日间烦恼妄想,以妄为真,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候,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同时,我们的烦恼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观,或禅定、持密之际,愈想使一心不乱,愈觉得妄想杂念接踵而来。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特别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觉察罢了。但在这种过程之时,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恼习气也就日渐消落,不如往昔坚固执著了。
摘自《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
感谢给我们创造逆境的人
对于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的小人,我们往往是恨还来不及,怎么还要感谢他?是啊,小人当面对你笑嘻嘻,背后向你下毒手;今天把你捧上天,明天你就是臭狗屎。告黑状、挖陷阱、放暗箭、下绊马索,坑蒙拐骗偷,阴毒狠黑损,为了自己一点私利,小人无恶不作,既害人又害己。为什么我们还有感谢他们呢?
首先,小人增长了我们的社会见识。小人是不同于一般人的,言谈举止,行住坐卧,小人自有小人的特点,否则也就不成其为小人。小人脸上的笑容是浮在表面的,笑容后面的杀气若隐若现。小人看人的眼神,傲慢当中又带着疑虑,因为他总在琢磨别人,以寻找斗争对象,他们对谁都不相信,感觉人人都是对手。小人说话,时而悲,时而亢,对权势钱势者悲,对普通百姓亢。小人走路是小碎步,弯腰驼背,低眉顺眼,这当然不是对你对我,而是对豢养他的主子们,对我等则是另一番模样了。这是小人的外部特征。小人害人的手段也花样百出,比如造谣中伤,整天向上级汇报你的不是;比如拉帮结派,联合起来向你发威。让你防不胜防,无所适从,一不小心就会栽得鼻青脸肿。这些特征,如果没有小人出现,小人没有坑过你害过你,你又怎么能够了解呢?怎么能知道世上还存在这样的“人种”呢?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你知道得越多,你的社会阅历就越深厚,思想气质就越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人不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么?
小人提高了我们的防范技巧。这个世界,你本来不想防范谁,可因为有小人存在,你又不得不防范,这实在是让小人逼的。有小人无中生有,在领导面前告我的状,领导因为不明真相,对我进行了严厉批评。于是我就琢磨怎样防范这样的小人,我采取的方法是经常与领导保持沟通,让领导提前了解真实情况,这样小人再告黑状时,谎言就会不揭自穿,从而把小人击破。我曾因为出言不慎,被小人抓住后添油加醋大肆散布,给我带来不利影响。这使我明白了逢人只说三分话的道理,尤其对小人,我一般都是三缄其口,使小人再也无隙可乘。在小人对我的一次次伤害中,我一次次地增长了智慧。现在,在我身上,已筑起了防范小人的铜墙铁壁,虽不敢说疏而不漏,但也基本能防患未然。
小人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心胸。用钢钎开凿山洞,钢钎每凿一下洞壁,山洞就会痛一下,每痛一下,洞就会扩大一分。这就如同小人害人,小人每陷害一次,你就会痛苦一次,每痛苦一次,你的心胸就会开阔一分,意志就会顽强一分。受小人陷害多了,你会磨炼得心胸如大海,意志如磐石,承受痛苦的能力大大增强,最后达到心静如禅、物我两忘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人生还何愁不快乐呢?你花钱雇人来磨炼你,还不好雇,小人却主动来服务,而且不抽你一支烟,不喝你一口水,我们难道还不应该感谢他吗?(信息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酵素

何謂酵素?
酵素是由生物體細胞製造的觸媒,也是一種存在人體內如水晶般的無機質,為肉眼無法看到細微物質,必須使用X光來解析才能觀察清楚,其形狀不一,大都呈多角形,屬無色透明體,宛如水晶般,存在於人體的血液、細胞甚至器官之中。酵素是人體所有生理反應的媒介,因此如果體內的酵素失調,則很容易引起疾病的產生,由此可知酵素是人體健康的泉源。
如何拯救全球性的浩劫
從”垃圾”到”臭氧”O3
在距離地面20~30公里的距離,大自然形成的臭氧層給地球以及在地球上生活著的每一個生命都建立起了防止太陽紫外線和宇宙輻射的保護圈。然而,人類的許多發明卻沒有顧及到隨之而來的禍害,這就導致了地球上的臭氧層很嚴重的被破壞,使地球溫度上升,冰山融化,海水逐漸淹沒陸地,這麼大的災難如何解決?
這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辦法來獲得臭氧:
透過從澱粉和糖的化學轉化而得到酸性物質CH3COOH在溶解於水之後,這個酸性物質解體,分解澱粉、脂肪、蛋白質的醋酸基(Acety1-CO-A),其分解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CH3COOH+O1+02 = O3+H2O
分解所得的臭氣(O3)有殺菌的功能,而且還幫助增加空氣中氧的含量,這就減少了空氣中的廢氣和毒氣。醋酸基可以把鮮垃圾分解成酸性物質,而且利於空氣中的臭氣。